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朗郎——一篇旧闻 [复制链接]

1#
郎朗称无底线质疑挺可怕 必须出来反驳制止传谣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2-02-06 11:05     浏览(172)   评论(0)
            新闻事件


  郎朗艺术造诣被人“微博”怀疑


  昨天下午,一向温文尔雅的钢琴家郎朗发布了一条口气并不温和的微博,开头一句就是:“传播谣言和肆意无礼抨击他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读者可别以为郎朗是想掺和韩寒被方舟子质疑的是非,而是郎朗自己被人质疑了!


  因为微博有140字的限制,郎朗这条微博是用图片形式发出的,图片上的文字写道:“传播谣言和肆意无礼抨击他人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每一场音乐会都用思想、用创造力、用情感、用专注去力争艺术上的最高境界,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全世界的古典音乐市场需要钢琴家全身心的投入到演奏和艺术中,把每一场音乐会弹好,被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和观众接受,从而一步一步开拓;曲目量需要用时间、用精力精雕细琢、用实践去琢磨,每首曲子弹好才能练习下一首,如此才可逐步积累。指挥家、音乐大师是由于钢琴家的艺术造诣和对音乐的诠释而尊重钢琴家,唯有打动人心的演奏才能使他们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在艺术的世界里,艺术造诣、音乐诠释是最重要的准则。每年120场音乐会不是靠吹就能有的,50首钢琴协奏曲的曲目量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掌握的。


  我的本职工作是钢琴家,我会继续把每一场音乐会弹出最精彩的水平,为中国人在世界取得最高的音乐荣誉。继续全力推动教育和慈善,支持新的、下一代优秀钢琴家成长。


  感谢支持我的朋友们,谣言止于智者。”


  上述文字乍一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记者了解后发现,原来是一名微博认证用户转载了《人物画报》一篇文章,该文从出身、成名到演奏风格、事业前景,把同为1982年出生的李云迪和郎朗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指郎朗是凭借商业包装和炒作变成家喻户晓的钢琴明星,在其商业价值炙手可热的背后,其艺术造诣值得怀疑,还引用了一些《金融时报》、《纽约时报》等媒体对郎朗的负面报道。这篇微博一经上网迅速被转载7000多次,如此这般自然惹得郎朗不高兴。


  独家采访


  “在国际舞台上哪有可以混的道理”


  记者昨夜电话连线身在纽约的郎朗,郎朗表示,在微博上给予回应只想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有些人连国际古典音乐市场的基本情况都没整明白就造谣,我不反对在艺术层面上的探讨,但不懂装懂,信口开河,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就太过分了。”


  对于文章中提到郎朗每年赶场演出120场,质量没保证,全靠沿着名人关系的阶梯向上爬,郎朗感到这种质疑非常可笑,“在国际舞台上哪有可以混的道理?没有一个音乐厅一场音乐会是允许我不负责任随便应付的,一场弹砸了就没有下一场了,只有把每场音乐会都弹好才能得到乐团和艺术家的尊重,你敢走神吗?”


  郎朗的中国经纪人李宁告诉记者,今年2月郎朗将随纽约爱乐乐团进行欧洲巡演,“郎朗每年120场音乐会,特别是与世界一流交响乐团的反复合作,多次巡演绝对是靠实力打拼站立起来的,绝非能够‘公关’出来的,而且与指挥家巴伦博伊姆、祖宾·梅塔、艾森巴赫、迪图瓦,以及著名歌唱家波切利、多明戈等多次合作都得到了高度评价,这些也绝不是可以商业运作得了的。”


  在音乐之外,郎朗还被质疑过于商业,签约十几个世界知名品牌,代言无处不在,参加很多商业活动,还出版自传等,在很多批评者眼中,郎朗总是那么“不务正业”,在很多音乐以外的领域上耗费心力。


  乐评人苏立华的评价比较客观,“今天的郎朗,你从知名度看,他是明星,这是事实;你从商业角度看,他是成功的商业音乐家;从音乐上看,他起码是专业和职业的钢琴家。经商都一样,不择手段;出名人人都想出名;音乐?人各有自己心中的音乐。作为爱乐者,我并不是喜欢郎朗所有的演奏,众口难调。作为中国人,我为郎朗自豪。”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商业化和艺术从来就不矛盾,关键在于商业化的同时不失去艺术水准,很多世界著名乐团背后都有大财团大企业的赞助和支持,还有不少商业化的做法都是为了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中国的高雅艺术恰恰是不够商业化,如果中国的大企业对高雅艺术有更多投入,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捉襟见肘。


  记者观察


  网络无底线式质疑挺可怕的


  在被郎朗认为是造谣的那篇文章中,引用了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郎朗后的报道文字:“他不停地鼓吹自己,以及不知疲倦地亮出一串串名人名字的做法,很快就显得比蚝油芦笋牛肉还没有吸引力(记者与郎朗边吃边聊)。”


  为此,记者在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上找到了这篇名为“与郎朗共进午餐(Lunch with the FT: Lang Lang)”的原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人拉胡尔·雅各布。这篇文章发表于2009年4月30日的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是以记者与郎朗在中国餐馆午餐并访谈为内容,篇幅较长,还配有一幅郎朗的漫画图片。不过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发现微博中引用的内容,反而很客观的描述了郎朗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其中还谈到了郎朗为了推动古典音乐教育所做的努力,文章中还明确写道,“如今超过3000万的中国人正在学习弹钢琴,钢琴如此受欢迎至少要部分归因于郎朗如日中天的事业……郎朗非常热衷于努力普及古典音乐。对于一个每年以每场约5万美元的出场费参加多达130场音乐会的人而言,他仍花费很多时间走入校园。去年11月,他创办了郎朗基金会,以推动美国、欧洲和中国的音乐教育。他还是万宝龙文化基金会的主席,该基金会为艺术赞助人提供1.5万欧元,以捐赠给他们青睐的文化事业。”


  其实,把郎朗与李云迪进行比较,包括对郎朗的各种质疑由来已久,郎朗一直都没有过多回应,这次实在是因为网络传播的力量,这条质疑微博被网友转载7000多次,评论也有近2000条,如果郎朗不解释,不了解实情的人会越来越多。这些天,网络上质疑之风盛行,从海岩被质疑代笔,到方舟子和韩寒的论战,有网友感叹这真是进入了一个全民无底线质疑的年代,任何人可以对任何人提出质疑,不管有没有确凿的证据,网络会把所有声音置于放大镜下,正如编剧六六所说,“在中国,名誉这玩意儿不值钱。既然不用付出什么代价,那么谁愿意损害诋毁搞臭一个人,也没什么顾忌和担心的了。既不用坐牢,也不用赔多少钱。这社会,挺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力都用在了内耗上,还哪有力气去开拓和创造?
分享 转发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2#

我还以为是有人质疑LL每次谈情都用的是机器人替身神马的呢。。。。。。。。。

这和作家被质疑代笔完全是性质不同的两码事。
TOP
3#

欧美对郎朗的报道和评论,正面的比负面的要多得多。这个历来和音乐会的盛况有一定比例关系。
TOP
4#

2003年在瑞士的维碧昂私下见到过朗朗,阿格里奇,吉新,列文,普兰特涅夫,克莱默等等等等大牌,当然还有李云迪. 并和朗朗的的父亲聊了很久,也作为特殊角色参看了那场9(6?)台钢琴同台的DVD录制现场。给我的感觉就是:他是个不错的钢琴家,他为中国人长脸!
乐迷乐茫
TOP
5#

回复 4# 斯蒂芬王 的帖子

这话一点错都没有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1498458327
TOP
6#

花絮

照片版权归本人所有。
P7220031.jpg (, 下载次数:0)

朗朗和普兰特涅夫(2012/8/14 20:27:34 上传)

P7220031.jpg

P7220044.jpg (, 下载次数:0)

彩排中的朗朗和列文(2012/8/14 20:27:34 上传)

P7220044.jpg

最后编辑斯蒂芬王 最后编辑于 2012-08-14 20:29:02
乐迷乐茫
TOP
7#

...就那副暴发户嘴脸??别以为而今的古典音乐演出有什么水准,就拿金色大厅来说吧,想当年那可不是谁想“专场”就能“专场”的,看看近几年,是人不是人的都在那里弄“个人...”,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即开始被“铜”拥着走,被经纪人绑架...倘若流行歌星成了“天王”“天后”,那古典音乐大师算是什么?“演绎”的世纪来临之后,在今天,你还能找到那种浓烈的人文情怀么?老一辈大师的文化积淀今天的大师有哪个比得上?再看看我们的几个所谓的大师将《梁祝》演绎的干巴巴...
最后编辑八大山人_ 最后编辑于 2012-08-16 13:26:03
TOP
8#

您一上来就这么大的字,是浓烈的人文情怀嘛?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13:25:00 发表
...就那副暴发户嘴脸??别以为而今的古典音乐演出有什么水准,就拿金色大厅来说吧,想当年那可不是谁想“专场”就能“专场”的,看看近几年,是人不是人的都在那里弄“个人...”,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即开始被“铜”拥着走,被经纪人绑架...倘若流行歌星成了“天王”“天后”,那古典音乐大师算是什么?“演绎”的世纪来临之后,在今天,你还能找到那种浓烈的人文情怀么?老一辈大
TOP
9#

原帖由 qsyd 于 2012-8-16 14:20:00 发表
您一上来就这么大的字,是浓烈的人文情怀嘛?

[quote]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13:25:00 发表
...就那副暴发户嘴脸??别以为而今的古典音乐演出有什么水准,就拿金色大厅来说吧,想当年那可不是谁想“专场”就能“专场”的,看看近几年,是人不是人的都在那里弄“个人...”,古典音乐演出市场从上世纪70年代后即开始被“铜”拥着





这个字体的审美情趣确实不高。。。。。。
TOP
10#

...总之那个暴发户的确代表了当今好多东西...只因为有些人就好那一口啊,这样的暴发户之所以多并且受到追捧,源于有他滋生的“土壤和阳光、空气...”存在,即使字体再“野蛮”,也还是妨碍不了某些人对这种暴发户的追捧和膜拜,趋利、逐臭...是当今一些人的风尚!
最后编辑八大山人_ 最后编辑于 2012-08-16 16:56:07
TOP
11#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15:02:00 发表
...总之那个暴发户的确代表了当今好多东西...只因为有些人就好那一口啊,这样的暴发户之所以多并且受到追捧,源于有他滋生的“土壤和阳光、空气...”存在,即使字体再“野蛮,也还是妨碍不了某些人对这种暴发户的追捧和膜拜,趋利、逐臭...是当今一些人的风尚!


呵呵,八大山人这么大的火,可不像八大山人的情怀啊:)你说的其实不无道理,但 时代不同了,很多现象或许就是一种潮流。话说回来,如果他逆潮流而动就是反动了。还好这个世界选择很多。。。 。。。
我们设想一下:他所有的行为不变,只是名字不叫朗朗,叫个朗朗斯基啥的,他也不在中国,在从小生在东欧这里那里的地方。我们又会怎么评价和看待他?为啥他是国人就会招此待遇呢?异位思考一下答案就出来了。
乐迷乐茫
TOP
12#

原帖由 斯蒂芬王 于 2012-8-16 18:5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15:02:00 发表
...总之那个暴发户的确代表了当今好多东西...只因为有些人就好那一口啊,这样的暴发户之所以多并且受到追捧,源于有他滋生的“土壤和阳光、空气...”存在,即使字体再“野蛮,也还是妨碍不了某些人对这种暴发户的追捧和膜拜,趋利、逐臭...是当今一些人的风尚!  
嗯,我并没有只对国内音乐人口出不敬,比如我们的中央乐团的演出,个人如孔祥东、李云迪、徐惟聆(所演《梁祝》火力太过,但是演奏的小品比如《洪湖随想曲》就发挥不错)等人,作曲家王立平、赵季平,我是很喜欢的,毕竟中国在严肃音乐领域拥有无可争辩的重要一席,...但是这位某人则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散发着不折不扣的暴发户味道!我也承认他曾付出了努力,可是有些东西并不是功夫下到了就自然有其成就,就好像乡下那些吹鼓手(赶乡邻“红白喜事”的场子为生),也许他很有名气,可是他们都是**家么?尤其是大言不惭的自称要做好**家,
TOP
13#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20:2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斯蒂芬王 于 2012-8-16 18:5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八大山人_ 于 2012-8-16 15:02:00 发表
...总之那个暴发户的确代表了当今好多东西...只因为有些人就好那一口啊,这样的暴发户之所以多并且受到追捧,源于有他滋生的“土壤和阳光、空气...”存在,即使字体再“野蛮,也还是妨


不是很理解你为啥对他这么大火,呵呵。商业化是种趋势。
你说到中国作曲家,我倒是很关心这两个人:叶晓刚和瞿小松。以前他们的作品很不错,不知道现在啥情况了。老在国外漂,国内快搞不清了。还希望有知道的童鞋说说。。。 。。。
乐迷乐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