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
- 论坛博士后
- 19720110
- 5944
- 25686
- 2003-12-12
|
1#
t
T
发表于 2012-07-10 18:15
|只看楼主
<輯自 http://www.my-hiend.com/vbb/showthread.php?985-『歷史錄音』的音樂與音響體驗> 歷史錄音,顧名思義就是老錄音,它們當然錄音一定極差,為何我還會說有『音響』樂趣呢?理由有幾個,最重要的一個就是:正確的音響,可以把歷史錄音中真實的訊息量重現出來。,換句話說,歷史錄音是另一種證明音響系統擁有高訊息量的好方法。
再者,歷史錄音之所以值得出版值得買,當然是背後的音樂水準極高才值得如此做了。不過,談到音樂水準一定會有主觀問題就是了...
概談歷史錄音轉錄
轉錄,是指CD等以數位方式存放資訊的音樂媒介出現之後,將類比音樂資訊轉換成數位音樂資訊的過程,在八○年代數位錄音普及之前,以類比方式錄製的所有音樂資料,在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之前,都必須經過轉錄。
轉錄的過程大致如下:類比母帶→類比重播→類比數位轉換→數位母帶。
既然八○年代之前有大量的錄音資料皆需要轉錄以製作成CD,何以轉錄在歷史錄音上最被強調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是六○年代進入立體聲之後的版權尚屬於各唱片公司所有,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情況之下,轉錄品質無從比較,也無需計較,但歷史錄音的問題就複雜許多,以下我以轉錄的階段來詳述此中牽連,也概述我心目中優秀歷史錄音轉錄的必備條件:
●一、母帶。 廣義的說,母帶是轉錄製作的根據,並不一定指錄音的母版,狹義的說,母版、即原始母帶又隨當時用途而可能具有各種型態的版本,在漫長時間的人事變易中,母帶的問題更是複雜難解。許多人以為大廠出版的歷史錄音必定是以原始母帶轉錄,因為大廠必定擁有原始母帶,但實際上並不然,絕大部分大廠轉錄的母帶與歷史錄音小廠的來源相同,來自私人收藏。原始母帶已破損不堪使用或遺失,是極有可能的。另一個問題在於這些古老錄音的版權問題相當混亂,大廠未必擁有真正的版權。這時,誰有能力得到音質佳、版本老的母帶,端視主其事者的本領。(註一)
●二、類比重播。 母帶本身不能發聲,必須藉由相應的系統來播放以取得類比資訊,說來簡單,但藝術的奧妙就在於,科技進步的今天,播放昔日母帶仍存在許多無法克服的困難。我認為類比重播部分是轉錄過程中至關重大的一個環節,它決定了兩件事:從母帶挖掘出音樂資訊的多寡,與,音樂資訊被正確呈現的比例。由於當年母帶製作的規格十分混亂,目前最可行的方式是盡可能以當年母帶相應的系統播放,且不但在技術規格、也在聆聽經驗裡掌握著朝正確方向進行的知識與經驗、仔細的調整,從而得到最真實的類比重播效果,這不是考古學家、而是當年主其事的耆老們無可取代的優勢與掌握的秘密。(註二)此外,由於錄音規格或母帶保存狀況無可避免的噪訊,經良好的類比重播後,往往得以與原始音樂訊號間有明顯的分離、甚至大幅降低。
●三、類比數位轉換。 在今天已是非常普及且簡單的技術,一般人利用簡單的電腦設備就能夠做到,如將錄影帶轉成VCD或DVD。類比數位轉換技術仍在進步之中,雖然影響是極其有限的。(註三)
●四、數位母帶。 經過類比數位轉換所得的數位母帶,能直接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但在此處下功夫者卻大有其人。現今數位科技的進步,使數位資訊的編輯極其簡便,任一套音樂軟體都能讓一般人在電腦上輕易的為數位音樂資訊加工,以改變其音質、音色、音高、篩減或加料等等,即所謂的後製。因應不同音樂類型、或錄音與播放系統間規格的差異,後製常不可避免,但請留意,後製必定帶來聲音的負面改變,既使僅是摘掉雜訊,也必定同時造成部分資訊的遺失。
數位技術讓後製更為簡便,也使後製變的浮濫。歷史錄音轉錄並不存在後製的必要性,但實際上大部分歷史錄音轉錄廠不但運用後製技術,更標榜轉錄師的重要地位。這時,一個提問便出現了,歷史錄音聆聽者要的是重現當年真正的聲音紀錄,還是符合他們所追求的夢幻大師之聲?尋找良好的母帶、類比重播部分的考究,努力呈現忠實於類比母帶的音質,既使因母帶的各種毀損而具有不悅耳的部分,這是對原始資訊的重視與信任。(註四)
相反地,後製或許能提供悅耳的音質,卻距離真實更為遙遠,何謂真實?轉錄師必定如此質問,他們不信任母帶,而他們通常也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母帶、甚至覺得沒有必要。
我簡單陳述我所認可的真實。我們既不可能親耳聽聞,也就是真實的現場已不可得,那麼,退而求其次的真實,應該是錄音的全部資訊,至於錄音與真實的差距,自有當年的錄音師與製作人為我們把關,歷史錄音轉錄應該是盡其可能的復原原錄音,此時,任何試圖以想像為憑據、妄加更動原始錄音狀態、翼求以此得到真實的想法或宣示,都是極不恰當的。
(END)
註一、如Dumazert在法國聲樂錄音、Morin在法國器樂錄音、Gebhardt在德國歷史錄音領域中,都以當年錄音製作的第一線身份,個人擁有權威母帶的檔案庫,並且與其他同時代重要人士互通有無,故具備著難以取代的地位。
註二、Dumazert先生在MALIBRAN音質問題上的答覆,為此做了最佳詮釋,「這是我當年親耳所聞!」現今許多愛樂者以為找到盤帶、SP或LP,以相應系統播放就得到忠實音質,這都是小看了類比重播部分的困難。此時,這些耆老們所製作的CD,反而是得到忠實音質的最佳途徑。
註三、Morin先生從八○年代初期即擔任許多法國歷史錄音相關轉錄的藝術總監,以我所收藏、Morin先生在各時期相同演奏版本的不同轉錄來比較,音質逐次更顯傑出。對Morin先生來說,母帶本就是他所掌握的,類比重播也必定是他原本就使用的播放方式,故而音質的逐步進化,應該來自類比數位轉換技巧的進步。
註四、PEARL出版了許多罕見錄音,母帶與類比重播部分都不算極佳,但由於不後製,既使噪訊較大、音質較硬,但在良好的音響上播放,資訊量卻極令人滿足。ARCHIPEL系列的全動態轉錄理念,簡單講就是不做壓縮動態的後製。壓縮動態因為能相當簡便的得到較為厚實的音質、且避掉兩端的失真,而成為最被廣泛運用的修飾方式。保留完整動態同時也保留了兩端頻段的失真,卻能更完整的呈現自然空間泛音、音樂表情的起伏、與樂器的透明感與質地。 *推介 Cascavelle 歷史錄音精品(1): VEL 3164(4CD=3CD價) 貝多芬: *五首鋼琴協奏曲(全集)/ 舒曼: 鋼琴協奏曲 莫札特 & 布拉姆斯: 鋼琴協奏曲 No.27 & No.2 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鋼琴 克利普斯(J, Krips) 指揮 *廣播/ RCA 交响樂團 l 忠實呈現兩大音樂巨擘之音樂情誼與絕佳默契 l 琴藝絕佳,音樂感一; 精彩展現音樂” 心”風貌 ~美國RCA錄音室高傳真錄音(*1956& 1958年)
VEL 3149 (2CD) 莫札特: 第27号鋼琴協奏曲/ 第29 &第41号<朱比特>交響曲/ 小夜曲(K.525) ; 舒曼: *鋼琴協奏曲(op.54) 哈斯姬兒 鋼琴 / 克倫貝勒 指揮 科隆交响樂團 *安塞美 指揮 瑞士羅曼德管弦樂團 l 1956年 9/ 9 & *10/10兩場瑞士音樂會精彩紀實 l 琴藝絕佳,音樂感一流; 精彩展現音樂” 心”風貌 *本片精彩樂評: http://sunrisemusic.com.hk/middle-07-review-details.php?nowreview=538_2 http://sunrisemusic.com.hk/middle-07-review-details.php?nowreview=538_3
VEL 3066 (2CD) <科隆管弦樂團130年巡禮> l 法國科隆管弦樂團(Orchestre Colonne)成立130年紀念特輯,收錄1908~1960年間五位指揮( Pierre Dervaux/Gabriel Pierne/Edouard Colonne/ Paul Paray/JeanFournet)之經典名演 l 音樂感一流; 精彩展現音樂新風貌 瑞士原裝進口
-
-
VEL3164(4=3cd).jpg
(, 下载次数:4)
jpg(2012/7/10 18:14:58 上传)
-
-
VEL3149(2C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10 18:14:58 上传)
-
-
VEL3066(2C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7/10 18:14:58 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