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休伊特香港音乐会 [复制链接]

1#
说加拿大女钢琴家安吉拉·休伊特是继兰多夫斯卡和图雷克、尼古拉耶娃之后,近百年来最成功的巴赫键盘作品女演奏家之一或许没人反对。如果说兰多夫斯卡和图雷克之间还有一些个人恩怨,比如那个著名的对话:图雷克说,我们不再争吵,你演奏你的巴赫,我演奏我的巴赫好了;兰多夫斯卡说,不对,是你演奏你的巴赫,我演奏巴赫的巴赫——那么,休伊特一直都非常低调,倒是近些年来才渐渐展现其国际巨星的风采,成为图雷克百年之后最杰出的巴赫演奏者。
5月1日、2日,休伊特在香港大会堂的两场音乐会,与由香港管弦乐团乐手组成的小乐队合作,演奏巴赫和莫扎特的各两首键盘协奏曲。因为几乎灌录了巴赫的所有键盘作品,因此休伊特俨然一位巴赫专家,但是听过了这两首序号20、27的莫扎特协奏曲,还能发现休伊特的莫扎特也不遑多让。就当晚的演奏来讲,倒是伴奏乐队的部分管乐并不那么理想。并且,莫扎特这两首协奏曲几乎是巴赫两首协奏曲篇幅的两倍。因此,即使很多观众是冲着巴赫来的,但是也还能意外收获莫扎特。
如果在听这次现场演奏之前,已经听过休伊特的一些录音,便不难发现她的特点:在丝丝入扣的细腻把玩中,层层展开巴赫音乐的绮丽中的雅致。如果说格伦·古尔德千方百计要将巴赫的每一个音符都涮洗的干干净净,那么休伊特似乎是要将所有音符都黏附成一线。这一点和另一位巴赫演奏家席夫有些相似之处,只是休伊特显然更愿意将每一个音粒放在键盘上多拿捏一下,显得更为内敛一些,听不到一点火气,这一点倒像20世纪50年代的图雷克有一点相似的地方。
此次香港现场演奏的巴赫也是如此。比如巴赫的第一键盘协奏曲第一乐章,弦乐队的有些兴奋的演奏,经常会掩盖休伊特的琴声:毫不疑问,当晚的弦乐小乐队非常好,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除了有时候的确会掩盖了独奏的声音。第二乐章之后,便能对休伊特的精致和文雅,有一个直接的印象。大器晚成的休伊特极富涵养的演奏,在众多风格各异的巴赫演奏家中以一种不温不火的姿态,渐渐建立起自己卓尔不群的风格,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
在她早期录制的巴赫平均律曲集得到像企鹅三星带花的推荐之后,最近录制的新版平均律也上市了。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0/5/6 16:55:2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关于这场音乐会,我自己闹了个笑话。

我自己本来买的是2号的票,却千真万确记得是1号的票。于是,1号这一天我去了。直道来到大会堂的时候,我才想起来,票的时间有没可能搞错?于是拿出来看,结果真的错了。这也不是第一次犯这种低级错误了。后来跟现场工作人员交涉,看看是否可以换票,或者退票。换票不可以,因为当晚满座。退票也不可,因为第二天票还没卖完。加座行吗?也不行。
我只好买一张齐默尔曼,然后打道回府。
第二天,走了冤枉路的我有一点倦意,不想去看了。但是票却没送掉,感觉可惜,还是自己再跑一趟了。

安慰一下自己,第一天买到信昌公司摆卖的唱片,老版本的平均功率环保装只需240元,新版只需360元。可惜现金hk不足,也不能刷卡,只买旧的一套。第二天,新的旧的都没有了。也算没白跑吧。
TOP
3#

新的舒曼大孢子看到了,香港唱片708元。35cd,其实搞成环保装更好。

emi的肖邦全集,好像是800元。旺角卖500多。

还有什么可以提供给各位呢,一下子想不起来。想到再补充。
TOP
4#

老兄,好久没见~
很羡慕你能经常欣赏高水准的现场演奏!

BTW,肥胆呢?
似乎消失很久了
TOP
5#

还拍了些照片,休姐姐有些老了。

签名很认真。

图晚一点上。
TOP
6#

原帖由 Getz 于 2010-5-6 16:09:00 发表
老兄,好久没见~
很羡慕你能经常欣赏高水准的现场演奏!

BTW,肥胆呢?
似乎消失很久了


还在。
TOP
7#

Hewitt在得奖之后在奖金资助下在DG公司录制过一张专辑,可惜DG这个大官僚根本没意识到此女子日后的传奇,并无意和她签约。
还是Hyperion好,不以貌取人(其实Hewitt绝对也不算难看的,只是PS不出惊艳感而已)。

我倒是特别喜欢Hewitt的贝多芬,7月份她的贝多芬第三卷要发行了!
TOP
8#

还以为是suitner活过来了呢...
TOP
9#

從Hewitt的網站上轉了一段過來...看來她對著兩場都很滿意~

the concerts in Hong Kong with the Philharmonic were a huge pleasure. It was actually the first time I've worked with an orchestra in Asia for almost 20 years.I was really thrilled with how they managed this difficult programme (great wind playing!) and I think they enjoyed it as much as I did. The audience certainly seemed to! We must have had at least 3000 people over the two nights, and I was signing autographs and having my picture taken for an hour after each performance. Exhausting! They were incredibly quiet during the concert, which i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when you realize that most of them were young people—including many six- and seven-year-olds such as this tiny girl in the photo.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