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共享音乐和唱片的末日 [复制链接]

1#
此文2005年首发伊美姬,发表后一年左右,伊美姬倒闭。

唐若甫

英国《留声机》的器材专栏,曾经刊登过一篇论述目前大红大紫的苹果便携式音乐播放器iPod的文章,颂其为“即将革新21世纪音乐聆听方式”。我对这句评语的理解,并不是音乐主流聆听软体,从原先的CD变成了往后的压缩文件,而是从CD到压缩文件,也就是人们音乐来源渠道的随之巨变,将会重洗唱片界过去 100多年来的生存和盈利模式。

以数码格式发行的唱片自从问世以来,就注定要受到盗版的冲击,然而其程度远不能让唱片公司坐立不安。一为盗版无论包装还是片基制作粗糙,偷工减料,音质下降,二为盗版的盘片往往局限于大众化曲目,跟风严重,选择面狭窄,三为人们在正义感的驱使之下,主动地拒绝盗版廉价的诱惑,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长久以来,盗版历经十几年发展,一直不成气候,甘为游击队似的小打小闹,还是归功于人们的正义感和国内外执行版权法律和打击盗版的力度。

如果说盗版是20世纪对古典音乐唱片最后的一波冲击的话,那非法下载和文件共享的诞生则是21世纪对唱片公司的致命一击,其严重程度不亚于盖天蝗虫,并且已经受到了业界和唱片行业协会的高度重视。于是才有了美国唱片录音工业协会主席在前年葛莱美颁奖晚会上信誓旦旦的那句话“现在已经到了是关唱片公司生死的关头”。

由于非法下载受到了法律和执法部门的严打而渐渐偃旗息鼓,将唱片逼入绝境的就非文件共享莫属。所谓共享,就是用户直接从其他用户的私人电脑中下载文件,反之亦然。凡是能储存在电脑里的数据都能够共享,包括音乐,电影,软件,书籍,游戏等等,五花八门。在几年前网络第一共享软件Napster浴火重生间的几年里,其他功能更加强大的共享软件应运而生,而且发展至今,已有两款取代了Napster昔日的霸主地位,牢牢占据着共享软件最高占有率,并且已经形成了史无前例的网络,连接并共享着全球数以亿计私人电脑中的各类文件。

而且它完全免费。

廉价和免费有着质的区别,相当于有与无的关系。在资源共享的利诱之下,部分人们的正义感逐渐被这一免费大餐钝化。共享音乐就如同人类最原始的商品交易—— 物物交换,只不过交换的是电脑中的数据,而且不存在等值交换。唱片中数码格式的音乐,就这样被无损音质地克隆,随后赶上市集,交换他人的“粮食”。克隆下的音乐既可以保持正版唱片高保真的原汁原味,又可以随意压缩成各类格式,放入类似iPod的数码音乐播放器。一条与唱片行业并行的音乐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不怀好意地盯着唱片公司,虎视眈眈。

唱片公司在这一免费物物交换,资源共享的舞台中,其实扮演着土地的角色,唱片购买力,就如同肥料,唱片好比土地上种的庄稼。只不过这里的庄稼可以完美克隆,然后还能照常食用,营养丰富,不失原味,而且还不用钱。有了克隆,人们没有必要再去耗时耗力耗物资地购买土地上长的粮食。肥料越来越少,土地日趋贫瘠,久而久之就种不出庄稼。于是人们就开始吃着仅有的几种克隆粮食,体验着共享和交换的乐趣。

我对唱片公司抱以同情,因为往后再也没有种植粮食的肥料,也没有新品种的粮食问世了。据传EMI公司正在灌录的多明戈主唱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被誉为人类唱片历史上的里程碑——极有可能是最后一部录音棚灌录的全本歌剧CD。今后的歌剧唱片将全为现场录音或以DVD发行。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流连忘返和对于一干大牌们挤在同一个“棚”里的趣闻轶事的回味。

诺曼勒布莱希特在其惊世之作《谁杀了古典音乐》中,将古典音乐的杀手归咎为音乐家的经纪人和经纪公司,称他们榨干了大众的荷包,留下了一个无可逆转的烂摊子,导致无论在现场演出还是录音时都高不可攀的出场费。此话不假。然而此书成于上世纪90年代,却忽略了21世纪科技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免费而保质的东西永远比缤纷包装的商品更具诱惑性和杀伤力。谋杀唱片和唱片公司的,除了高昂的出场费之外,另有主谋。

古典音乐唱片永远是个小众市场,即使在号称西方文明圣地的欧洲,唱片市场占有率也只在5%上下徘徊。这是一个有趣的能量守恒定律。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尝试算为一个恒定制。购买唱片与文件共享,是两个变数。当共享的比例高了,购买力也就相应下降。唱片公司并非文化部门,而是商业单位,为利润所困,不得不放弃上世纪的操作模式,转而招募帅哥靓女充当门面,为求吸引眼球;着眼于短期投资回报,降低成本。原有的唱片购买者,为新发唱片质量良莠不齐而不齿。一个恶性循环开始形成。于是就发生了像EMI《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那样可能结束一个光辉时代的悲剧性里程碑。

我用正版我自豪,并不只是句推销界的成功口号,也关系到全球唱片业的前途和音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如今的文件共享限于对电脑的应用和宽带的要求,只在年轻人中普及。设想这些吃惯了免费大餐的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之后,唱片公司也就会随之面临顾客短缺。土地没有了肥料,也就等于没有了甘为庄稼的唱片。等到唱片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克隆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套理论,在文件共享对于唱片业的影响上照样贴切,因为同为断子绝孙的事情,道理很简单。

大众,长久以来受着音乐的滋润,在唱片中汲取营养。殊不知为唱片送葬的,却恰恰是自己。

2005年在录音师Jonathan的陪同下参观阿贝路录音棚一号大棚。专文详见留声机2006年3月号。留声机现已绝版。
分享 转发
TOP
2#

网络下载不等于免费 Itunes上那些下载都是要收费的 还是红火的很 再看看Amazon的Kindle,才上市没多久售出的电子版书籍就占了全部销量的四成 所以唱片公司不出CD了也不一定就要破产
TOP
3#

问题是数字音乐不会因为硬件损耗而产生问题,也就是下载了永远听不坏,不会像唱片那样磨损、氧化等等,对唱片公司来说,利润也会大大降低
TOP
4#

唱片的消亡未必就是音乐的消亡,甚至音乐可能因网络这个全新的载体而得到重生,专门组织的录音室录音可能越来越少,但还有数不清的现场录音呢。。。
TOP
5#

就现在所能提供下载的东西,大多数普通人(每天工作外休息时间)每张听1次,花费10年时间去听都是不够的。
更不要说我们大多乐迷知道,有时候大半年都对1张唱片反复的听片段
我们在这里叹息古典,看看周围学生,流行音乐的演唱会门票,唱片也并不便宜!过去人工资少,百元的唱片业熬得下苦去买。
关键不是价格问题。
我包括多数人受益于网络,虽然下载是国外兴起的。我们比任何时代的乐迷能得到的信息量都庞大的多。(电影,游戏业,都纯在着,他们如何革新都没错,流行音乐如何添加花哨都可以;只有古典音乐,多一点新意都要遭受莫名的指责,古典音乐最终是死于那些僵化执著的人,无用的坚持,不看看世界的变化)
不单单是音乐,包括电影,文学。。。。。。。。我看到了新的模式下,适者生存。
一首音乐在蜡盘,在黑胶,在磁带,在CD,在BD,APE,MPS,FLAC只是介质问题(我也不回避音质提升问题,更要感谢技术)
在CELI执著与录音的抵触,部分人执著与老卡剪辑母带,乐手演唱会假唱,好似天大的事情一样!
最后编辑vadervader 最后编辑于 2010-02-19 18:03:50
瞧一瞧,看一看啊!61490600上海古典群,,想来的多发言++
TOP
6#

太多海盜了, 要管也管不來
TOP
7#

适者生存,无情的现实,残酷的规律。不为任何意愿左右。规律不懂感情。
最后编辑zl2211 最后编辑于 2010-02-22 11:16:3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