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东西是看到SMERT兄的2.1系统,平时少有人玩,算是有感而发吧。邵兄的观点是2.1系统玩好了,30%的投资可以达到70~80%的效果,这点我完全赞同。
2.1 VS 大箱子这个问题可以这么看:
假设一对低频可以下到35Hz的落地箱,满足一定素质的前提下,大概RMB 5W出头是要的;伺候它的功放恐怕也不会低于这个价。
假设这个落地箱有同系列的书架型号,中高频是同样单元,那么可以近似认为除了低频部分的表现是相同的,但是书架的价格可能就是2W左右。要推好这个书架,同样的2W左右的功放大致可以满足。
那么两相比较,实际上可以认为在大箱大功放的组合上,等于3万的功放+3万的箱子的投资是在低音上了。而如果采用2.1的玩法,在这样的系统里,采用2W的低音炮,在低音的量感和质感上大致能达到大系统的水平。
这样,大系统是投资了6万在低音上,小系统投资了2万,中高部分大家的投资都是4万,求得的效果基本相同 - 尤其是在小房间内,低音炮部分单独调整还比较容易避免驻波等麻烦,大系统上基本是没有办法只调低音而不影响中高的。这大概就是2.1系统的性价比的数学原因吧。
实际上,前几年我倒是真的见到过一些人玩2.1,之后就基本没有了;无它,抛开其他不谈,即使买到了高素质的炮,能把低音炮的相位、摆位、分频、EQ都调到最佳,非老手高手+数月功夫不能为也。况且要真的说做到跟中高的音色也能顺滑衔接,恐怕不太容易。看电影时候没那么讲究,如果拿来听交响,要这么多乐器的音色都能兼顾好,我自问做不到。
高素质的书架箱,公认的好的,也不过是几万的价格,高素质的落地翻了不知道多少倍,就是低频多下去几十个赫兹而已,如果按照前面的算法,系统越贵,实际上花在低频上的比重越大。厂家和消费者这么多年下来了,各有各自选择的道理;音响到了一定的素质,各家可以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高中低各段的平衡性是基本要求,也是最难做到的。否则什么厚声啦,开扬啦,甚至贵气啦等等,都不耐久听的。厂家花大力气大成本打造出来的顶级型号,往往比下级也就是优越在这里。自己用2.1系统来代替落地大系统,实际上是另一种DIY的方式么。DIY当然有精品,不过如果你和我一样,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 低烧,新手,木耳朵,对现场音乐是什么样没把握,参考的好系统听的少,还比较懒 - 还是不要贸然去试2.1了,那是属于高手,而且是勤奋的高手的世界。
(简单讨论,不考虑电分,EQ等等,再说那东西有一定素质的也不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