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odium .5扬声器 (1) 音乐会常客肯定「中招」 [复制链接]

查看: 1553|回复: 0
1#
避震梁按:本文转载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 (即香港乐评人沙维奥)稿件,由于HiFi音响在国内并无发行,亦无网络版,抱着大家分享的心理,转载(OCR再核对抄写更正)一些商业味不浓的文章。

  初遇Podium Sound.5,是一份震撼体验。不是感官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它那音乐化的声音是惊人地自然,活像「听live」感受。我从未听过这样的Hi Fi!是畅快、过瘾、幸福!

  读了上期何森对Shelley Katz(这对扬声器的发明人)的专访和初步听后感,心中已「打了底」,预期它十分吸引。但依然喜出望外!

  是的,何森文中提到的诸般优点,在头三分钟聆听已完全证实:高速(优异的瞬态响应)、庞大动态范围、爆得起、无边无际的宽阔宏大空间感……但原来不止这些优点!最厉害的,是它惊人的临场感。

  打个岔,有必要界定甚么是「临场感」。不然,待你尊耳听过Podium .5后,可能跟我拗。
  「临场」者,亲临现场也。流行音乐一般在细小的studio每件乐器/人声分开收录,「临场」是亲临该studio里,跟演奏/演唱者「在一起」是谓「临场」。管弦乐多数是在音乐厅(有时是教堂)收录,「临场」是亲临该音乐厅。有的 Hi Fi可以有很醒目的3D音响台,但没有我讲的临场感。诚然,对太习惯了音箱音盆式扬声器的耳朵(和头脑),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的。而你「听现场(古典和爵士乐)」的经验越丰富,「适应时间」理应越短。对我来说,适应时间是0.000秒!

  原先何森说给我一天半的时间试听这对.5。于是挑了十几张CD,听了十小时。后来——幸好.5未被代理收回去——又多听几天,索性用它来做CD评论的鉴听器材,但都是在本刊大房听。再后来把它抬到细房听,试试看似“missionimpossible”是否真的不可能(居然可以,那是后话)。透过.5我前后听了不下五十款CDSA-CD。这篇报告没可能逐张碟描述 .5的表现,只选有代表性的来说明。

  由于第一印象是「快声」、是极富音乐会临场感,因此我先播一批音乐会的实况录音:荷路维兹在莫斯科(DG),Gala StradivariasConcertStart)、波士顿普及乐团Irish Nightat the PopRCA)和 Belafonte at CarnegieHallRCA)等等。
器材:
扬声器Podium .5

BowTechnologies ZZ-Eight Reference CD
AudioNote M6 Line前级
意大利New Audio FrontiersStereo 845SE(每声道廿五瓦)后级
讯号线用Audio Note Sogon
喇叭线 Audio Note Silver/Audio Note Copper
其它器材:
AccuphaseDP-700 SACD机、EsotericSA60 SACD
AudioSpace AS-6iREB300B合并机
MoonP5.3RS前级、Moon W5.3 RS后级、Moon W8后级
ConradJohnson ACT 2 SII前级、CJ LP 140M单声道后级(×2
  最初用的器材是Bow TechnologiesZZ-Eight Reference CD机,Audio Note M6 Line前级,意大利New Audio Frontiers Stereo 845SE(每声道廿五瓦)后级。讯号线用Audio Note。喇叭线比较特别,是汇杰音响强力推荐的——汇杰是Podium SoundNew Audio Frontiers的香港代理——一款汽车音响用的电源线。代理说这款线让NAF后级和Podium .5都能发挥所长。
  这个组合的细节呈现能力很惊人,场内各种声音——属于和不属于音乐本身的——巨细无遗。这分析力不是只属「十万元级」及以上的喇叭的吗?即使是那一级的喇叭,也未必能像.5般,把我带到初春的莫斯科(那些咳声可不少)体验到观众对大师驾临的殷切期待和无比热情(这听到烂熟的录音竟令我如此屏息静气),亦不能像.5把我带到波士顿交响乐厅与众同乐。是不是因为.5的中音出奇地透明,所以细节丰富,效果生动呢?我也听过别的细节丰富效果生动的喇叭,但.5能人所不能的是,它不费吹灰之力的传递了音乐本身、演出者和观众的(强烈)感情!
(完待续)
欢迎前往
避震梁
BLOGhttp://blog.sina.com.cn/alberthk
Podium speaker.jpg (, 下载次数:89)

Podium .5(2009/1/21 14:12:35 上传)

Podium speaker.jpg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