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伯 小提琴协奏曲..科恩戈尔德 小提琴协奏曲 “无事生非”组曲 [复制链接]

查看: 2343|回复: 12
11#

回复: 巴伯 小提琴协奏曲..科恩戈尔德 小提琴协奏曲 “无事生非”组曲

伦敦交响乐团

在跨越了百年诞辰之后,著名指挥家瓦列里·捷吉耶夫自20071月起接任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丹尼尔·哈丁和米歇尔·蒂尔森·托玛斯任首席客座指挥,科林·戴维斯荣膺乐团历史上的第五位“主席”。

伦敦交响乐团1904年组建,1895年成立的女王大厅管弦乐团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组建之初的女王大厅管弦乐团是专门为了逍遥音乐会而设立的,由亨利·伍德担任指挥。到了1904年,伍德与乐团演奏员之间在有关的演出协议上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大约50名演奏员集体出走,另组了伦敦交响乐团。奥-匈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接受了190469日在女王大厅举行的伦敦交响乐团首场音乐会指挥的邀请,此后不久他就被正式授予了乐团首席指挥的头衔。

1906年,乐团第一次出国旅行,在巴黎由查尔斯·斯坦福、爱德华·科洛纳和安德列·梅萨热共同指挥了两场音乐会。1912年,乐团在尼基什的率领下成为第一支赴美演出的英国乐团。1907年,伦敦交响乐团在科文特花园举行了第一次德国歌剧的演出季,1920年,签下了它的第一个唱片录音合同,与理查·施特劳斯、作曲家瓦格纳之子齐格弗里德·瓦格纳、瓦尔特和魏因加特纳等指挥合作录制了一些早期的唱片。在战前,乐团的首席指挥包括尼基什、艾尔加和哈蒂,此外,比彻姆、门格尔贝格和阿尔伯特·柯茨也在不同的时间里与乐团保持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乐团产生过意味深长的影响。1963年,乐团战后第一次出访美国,随后一年作为第一支环游世界的英国乐团访问了日本、韩国、印度、香港、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1981年,乐团迁入了新落成的能够容纳2000名观众的巴比平艺术中心音乐厅。

二战之后任命的主要指挥有:19501954年,约瑟夫·克里普斯;1961-1964年,皮埃尔·蒙特;1965-1968年,伊斯特凡·卡泰斯;1968-1979年,安德列·普列文;1979-1988年,克劳迪奥·阿巴多;1988-1995,米歇尔·蒂尔森·托玛斯;1995-2006,科林·戴维斯。
TOP
12#

回复: 巴伯 小提琴协奏曲..科恩戈尔德 小提琴协奏曲 “无事生非”组曲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
科恩戈尔德《小提琴协奏曲》《无事生非》组曲





抒情性和技巧性是任何一首小提琴协奏曲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元素。这两个元素被杰出地均衡运用并置于两位风格迥异的作曲家各自都花了几年时间所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他们两位都可以被誉为是“后晚期浪漫主义”的美国作曲家,一位是东海岸的塞缪尔·巴伯,而另一位则是西海岸的,来自维也纳的移民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

巴伯的这首协奏曲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前面提到的两个元素被完全分割开来:作品由两个轻柔的抒情诗乐章和一个紧张炫技的末乐章组成。乍一看,这部协奏曲似乎是被宽阔的大西洋和突然爆发的战争分成了两个部分。巴伯于1939年的夏季在瑞士开始创作这部作品,一年之后在他匆忙回到故乡宾夕法尼亚后完成。但这样的描述过于简单了,事实上这首曲子的终乐章是在欧洲开始写的,即他回美国前在巴黎停留期间。

作品貌似不平衡的一个比较合理性的解释,是这首协奏曲的创作背景:它是巴伯受美国商人塞缪尔·费尔斯的委托,为费尔斯的养子、小提琴神童伊索·布瑞塞利创作的。当布瑞塞利见到写完的前两个乐章手稿时,他抱怨巴伯一贯的抒情部分明显太多,而留给小提琴独奏部分施展技艺的空间不够。巴伯答应在末乐章中加以改进,但他这样做之后的结果却是,布瑞塞利说这个乐章是无法演奏的!难怪在后来出版的此曲乐谱上是没有注明题献给何人,既没有题献给费尔斯,也没有题献给布瑞塞利。但是却记录着1941年2月阿尔伯特·斯波尔汀与尤金·奥曼迪指挥的费城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公演这部协奏曲。1948年,巴伯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修订,并于翌年发表了最终版的手稿。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G大调,音乐从一开始就由独奏者展开的那悠长而富于表情的主题旋律支配着,最重要的副主题是一支单簧管曲调,它带有地方节奏特色(短-长)而且有着中世纪教会调式的影响,充满苏格兰风情。这两个主题在中间的发展部有很长时间都不失其同一性,完整的再现部以及作为伴奏的短小的华彩乐段之后,它们双双出现在安静的结尾部分。

木管乐器在尾声部分如独奏者般显著,在E小调慢乐章,管弦乐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双簧管、大提琴、单簧管、小提琴和圆号先于独奏小提琴依次奏出哀伤的主旋律,而独奏者则支配着更为激动的中间部分,紧跟着是另一个带伴奏的华彩,而后独奏者的支配地位继续保持,伴随着第一部分的激情四溢的回归。

定音鼓敲响了A小调终曲,三连音格律几乎贯穿了整个这个乐章,而其余大部分便是独奏者一页接一页毫无停歇的演奏。巴伯偶尔会建议通过插入不规则的弱音或插入管弦乐队交错的节奏中断这些三连音的进程,但是唯一清晰浮现出的乐思只是一支活泼小巧的木管主题。除此之外,整个乐章都在跟着节奏驱动,独奏小提琴最后从三连音向十六分音符的变速,更是增强了冲击力。

科恩戈尔德幼年时期在维也纳是神童作曲家,并在后浪漫主义传统中长大,在离开纳粹欧洲后成为了好莱坞主要的电影配乐创作家。这首著名协奏曲抒情诗的产生跟这两段经历息息相关。炫技成分偶尔在前两个乐章出现,而在终乐章时变得很突出(像巴伯的协奏曲一样)。这归因于科恩戈尔德写作这首协奏曲的实际情况,主要创作时间是在1945年,是写给当时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布罗尼斯洛·胡贝尔曼的。然而,胡贝尔曼不愿将这部作品公演。此曲最终在1947年由雅沙·海菲茨和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合作公演,弗拉基米尔·戈尔施曼指挥。乐谱题献给古斯塔夫·马勒的遗孀阿尔玛·马勒-沃费尔。

这部协奏曲的三个乐章的主旋律都选自科恩戈尔德20世纪30年代为华纳兄弟公司的电影所作的配乐。第一乐章怀旧的开篇主题选自《又一个黎明》(1937年),安静的第二主题选自《锦绣山河》(1939年),这两个乐思将独奏小提琴旋律表现力充分地拓展,无处不在,在两个主题之间的转换部分,在中央发展部和尾声,都给予独奏者很大的表现空间。深情的G大调浪漫曲来自于获奥斯卡最佳配乐殊荣的电影《风流世家》(1936年),尽管神秘的E大调中部看起来似乎是为这部作品全新打造的;引子过后,独奏小提琴就几乎不间断地在演奏,它美妙的乐声飘浮在充满了电颤琴、竖琴和钟琴声响的管弦乐队声部结构之上。电影《王子与贫儿》(1937)中的一个主题,发展成为这部协奏曲活跃而有创造性的终曲,6/8拍的民间舞曲转变为2/4拍的民歌,经由第二主题,再进而演变成为辉煌尾声中的2/4拍的热烈舞曲。

在科恩戈尔德开始他的好莱坞生涯之前,他已经是那个时代欧洲最为著名和最为成功的作曲家之一了。他二十岁时创作的歌剧《死城》,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他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无事生非》所写的配乐也是在同一时期完成的,这是为该剧1920年在维也纳香布伦皇宫的演出而创作的。乐谱本来是为室内管弦乐队度身定做的,但是随着戏剧演出的扩大和管弦乐队的难以寻觅,科恩戈尔德将原作改编为钢琴和小提琴谱,并且亲自演奏其中的钢琴部分。后来,科恩戈尔德出版了音乐会组曲,乐队版和小提琴与钢琴版(还有一个钢琴独奏版)很相似,但在内容上的确不同。小提琴与钢琴版组曲的四个乐章分别为一首两种情绪不断交替的练习曲、一首具讽刺模仿意味的葬礼进行曲(矛头指向马勒?),一首颇具感染力的慢圆舞曲和一首活泼的木笛舞。


吉尔·沙汉姆1971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父母都是科学家。1973年,他们全家搬回到了以色列。沙汉姆七岁跟耶路撒冷鲁宾音乐学院的塞缪尔·伯恩斯坦学习小提琴。1980年,他与其他天才提琴手在海姆·塔勃的带领下来到耶路撒冷,被邀请在伊萨克·斯特恩、内森·米尔斯坦、亨利克·谢霖这样的艺术家面前演奏。1980年夏天,沙汉姆进入科罗拉多阿斯本音乐学院,师从多萝茜·迪蕾和让·艾勒曼。1981年,10岁的沙汉姆作为独奏者首次公演,与他合作的是亚力山大·史奈德指挥的耶路撒冷交响乐团。1982年,他与祖宾·梅塔指挥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获得了克莱蒙特大赛一等奖并进入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迪蕾、艾勒曼和姜康的门下。近年来,沙汉姆无论是独奏会还是作为独奏家与主要乐团联袂遍及欧洲、日本和美国的演出,都获得极高的声誉,与其合作过的著名指挥家有尤里·阿龙诺未奇、赫伯特·布罗姆斯泰特、科林·戴维斯爵士、里卡尔多·穆蒂、安德烈·普列文、朱塞佩·西诺波利和迈克尔·蒂尔森·托马斯。吉尔·沙汉姆从1987年起成为德意志唱片公司的专属艺术家。和朱塞佩·西诺波利合作录制了门德尔松和布鲁赫的小提琴协奏曲(DG 427 656-2),帕格尼尼和圣桑的小提琴协奏曲(DG 429 786-2),西贝柳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DG 437 540-2)。他的独奏录音包括拉威尔的《茨冈》、弗朗克和圣桑的小提琴奏鸣曲(杰拉德·奥佩兹钢琴伴奏,DG 429 729-2),1993年,他发行了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作品专辑《两个人的帕格尼尼》,合作者是吉他演奏家格兰·索尔舍(DG 437 837-2)。
TOP
13#

回复:巴伯 小提琴协奏曲..科恩戈尔德 小提琴协奏曲 “无事生非”组曲

收藏,学习。
音响 音乐 摄影 投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