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 [复制链接]

查看: 2060|回复: 15
11#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音乐体裁介绍

“亲切对话”的协奏曲

协奏曲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器乐体裁形式之一,最初产生于1617世纪的欧洲,经过了漫长的演进过程,特别是经过巴洛克时期作曲大师科雷利、亨德尔、维瓦尔第等人的潜心探索与实验,它的编制组合与曲式结构才初见倪端。总的来说,协奏曲是指一种由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合奏的管弦乐队的交互演奏的形式,如果更为形象地说,它就像是独奏乐器与合奏乐队亲切的“对话”,随着乐思的展开,这种“对话”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这与中世纪的单独乐器演奏或乐器的合奏来说,大大丰富了音乐技巧的潜能与表现力,甚至是乐器制造业的开拓。事实上,协奏曲音乐体裁的确立,促进了音乐各个要素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今天经常听到的协奏曲作品大都是创作于1819世纪。协奏曲历经几个世纪的演变发展,产生的作品也多达上万部(不完全统计)。莫扎特是现代协奏曲的奠基人,他的协奏曲基本上确立了以后的由一两件独奏乐器与乐队合奏的形式,以及华彩乐段的形式。他一生作有50首协奏曲,其中大部分是为键盘乐器所作,不过也有为小提琴、圆号、长笛、单簧管所作的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他之后的作曲家,基本上都是沿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创作。

特别要提到的是,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创立紧密联系着键盘乐器的制造业的改造与发展。这是由于在17世纪的巴赫以及在他以前的时代,键盘作品的创作是以发音较弱的羽管键琴(或拨弦古钢琴)为主的。众所周知,协奏曲的创作是必须建立在独奏乐器与乐队在音量(或音色)上的抗衡的基础上的,显然古老的键盘乐器已经不能适应这个创作体裁的发展了。一般认为在17世纪由佛罗伦萨制造的以锤击弦原理制造的键盘乐器代替了羽管键琴,这种叫做“Pianoforte(有强有弱)的乐器诞生了,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发音响亮的“钢琴”的前身。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将钢琴的高难技巧与华丽丰富的表现力,与交响性融合,把协奏曲这一表演形式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很难逾越的高度。当然,特别是贝多芬对钢琴协奏曲形式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时代钢琴制造业与钢琴协奏曲的发展交相辉映、日臻完善。与其他协奏曲形式不同的是,钢琴协奏曲的创作与钢琴制造的联系尤为紧密,它们是在互相激励和补充的情景下发展起来的,贝多芬就曾经为多架新制作的钢琴演奏并作曲,而钢琴制造师也根据作曲家和演奏家的要求不断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当然,小提琴也不例外,17世纪意大利的提琴制造业空前的发达,对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制作工艺的改进,小提琴的音色更为响亮纯美和卓尔不群,也为作曲家更多创作这件乐器的独奏以及与乐队的合奏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些放射着人类精神火花的协奏曲,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的内涵,还是从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要求来说,都是对演奏者永恒的挑战,而对听众来说,感受和体验音乐带给我们的启迪无疑是最快乐的。
TOP
12#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演奏家及演奏乐团介绍

身残志坚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

伊扎克·帕尔曼1945年出生于以色列,幼时因小儿麻痹症,腿留残疾,学习小提琴却表现出出色的音乐天才。1958年帕尔曼移居美国并就学于纽约朱丽亚音乐学校。1964年赢得莱文垂特小提琴比赛大奖,从而奠定了他的国际声誉。1963年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1964年开始与各大著名交响乐团合作,1968年伦敦首演,1972年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并先后同巴伦博伊姆、阿什肯纳齐、祖克曼等组成室内乐小组。帕尔曼的演奏曲目非常宽泛,录制了包括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赫、德沃夏克、戈尔德马克、哈恰图良、门德尔松、帕格尼尼、科恩格尔德、普罗科菲耶夫、柴科夫斯基、西贝柳斯、肖斯塔科维奇、维瓦尔第等音乐史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作曲家的协奏曲,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之一。
TOP
13#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善于运用“形体”表达思想的指挥大师——小泽征尔

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1935年出生于中国的沈阳,早年师从卡拉扬,曾在1960年获得库谢维茨基奖学金。1961-1962年及1964-1965年两度在美国纽约交响乐团出任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助手。1964-1968年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1970-1976年任旧金山交响乐团指挥,1974年起任职波士顿交响乐团。2002年第一次亮相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现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热情洋溢,奔放中流露出细腻,追求效果,强调情绪。他能恰如其分地控制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善于运用带有表情的目光和“会说话”的双臂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当代著名的亚裔指挥大师。




屈指可数的杰出亚洲指挥家——祖宾·梅塔

祖宾·梅塔1936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现在仍保持着印度公民身份。1958年他在利物浦国际指挥大赛上胜出,并在孟买交响乐团任副指挥。梅塔20多岁就已经指挥过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在美国坦格伍德指挥大赛上他获得了第二名(第一名是阿巴多)。1960年他第一次和纽约爱乐、费城交响乐团、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他是纽约爱乐乐团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音乐总监(19781991)。此外,他还分别或同时担任过以下各大乐团的音乐总监:蒙特利尔交响乐团(196167),洛杉矶爱乐乐团(196278),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19982006);自从1986年开始,他就一直是佛罗伦萨音乐节和歌剧院的首席指挥。1981年,以色列爱乐乐团任命梅塔为该团的终身音乐总监。
  
祖宾·梅塔是佛罗伦萨的荣誉市民,1997年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荣誉会员。 2004年初他成为慕尼黑爱乐乐团荣誉会员。2007年初接受了肯尼迪艺术中心的荣誉勋章。





TOP
14#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波士顿交响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创立于1881年。该团从创立至1918年的历任指挥都是清一色的德国指挥家。1919年,法国作曲家拉波接任指挥。从1924俄国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就任音乐总监后,波士顿交响乐团进入了黄金时代。1972年,乐团又进入小泽征尔时代,再度重振威风。

波士顿交响乐团是现今所有美国乐团中最具贵族气息的乐团。在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指挥下,这个乐团灌录了大量的古典名曲唱片。该团的弦乐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们演奏的中国乐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弦乐合奏)深受中国观众的称赞。


纽约爱乐乐团


纽约爱乐乐团1842年创建于纽约。原名纽约爱乐协会管弦乐队,1928年与纽约交响乐团合并后改称纽约爱乐交响乐团。1958年起原文名称删去了交响乐团一词。1922年约..门格尔贝格担任首席指挥后,乐团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1928-1936年由托斯卡尼尼担任音乐指导和指挥,乐团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此后相继由巴比罗利、罗津斯基、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米特罗普洛斯等指挥家先后担任乐团的主要指挥。从1958年起由伯恩斯担任指挥的时期,被称为是乐团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乐团的演奏具有典型的美国风格,以丰富多彩的音色和鲜明生动的乐队音响著称。著名指挥家梅塔1978年-1991年间任该团的音乐指导和指挥。随后德国指挥大师库特·马祖尔,美国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相继出任纽约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将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TOP
15#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在波士顿录制贝尔格和斯特拉文斯基
——录音工程师的回忆

尽管这两部作品录制的时间不同,是一张首次将贝尔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结集发行的唱片。然而在录音过程中,独奏家和乐队都非常投入,贝尔格的协奏曲演奏了两遍几乎没有任何错误,所以很快我们就完成了录制。我们得益于美国音乐家协会严格守时的机制,录音进展得非常顺利。即使这意味着我们可能随时会终止录音,但也同样意味着音乐家们一定会提前到场并在开始录制前将对音等一切活动准备就绪。录音开始以后,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很快就对自己的独奏声部与乐队的平衡非常满意,同时他也很注重乐曲在编配上的细节,比如,他主张用竖琴所常用的刮弦技巧营造出一种轰动的效果。

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的录音是在二月中旬的严寒中进行的,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回忆。录音那天的当晚,门外的雪有半米多厚,一夜的大雪过后,第二天早上积雪的厚度竟然达到了两米。汽车被淹没在雪中,只有广播天线露在外面,酒店的灯都不亮了,电梯也停止了运行,航班全部被取消,我们在波士顿被困了一周。这期间,我们顺利地将斯特拉文斯基的协奏曲一气呵成录制完成,这是一部节奏与技巧都十分复杂的作品,如此迅速的完成录制是与每一位乐手的努力分不开的。

克劳斯·赫曼


汉斯-彼得·施威格曼

TOP
16#

回复: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贝尔格 斯特拉文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拉威尔 茨冈

帕尔曼演奏


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和拉威尔



在黄金时代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年,一项音乐的殊荣已经名花有主了。相比较大众所推崇的埃尔加、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和席曼诺夫斯基等人的音乐作品,阿尔班·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以其高深的境界在首演后的六十年中不断的持续发展,因此,这部作品毋庸置疑的被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从一开始,就有一种音乐之外的氛围包围着:这部名为《纪念一位天使》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为了纪念马勒前妻阿尔玛与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之女玛侬·格罗皮乌斯而作,这位小姑娘18岁因脑炎早逝。这部协奏曲完成于193512月,但在作品完成四个月之后,贝尔格也因病去世了。

贝尔格与阿尔玛·马勒是好朋友,她的女儿玛侬去世时,贝尔格正在创作他的第二部歌剧《璐璐》,为了给玛侬之灵谱写这部安魂曲,贝尔格放下了手头的一切创作。从那以后,这部协奏曲便被看作是这位年轻女孩儿的写照,作品的前两个乐章描绘了小女孩儿的人生和乐观的精神,第三乐章是对病痛和死亡的悲剧描写,终曲引用了巴赫的圣咏旋律以表现对天使的哀悼,让人悲痛欲绝。但是贝尔格的作品内涵并不仅停留在表面所能看到的,实际上这部传纪体的小提琴协奏曲蕴含着明暗两条线索,不仅是对亲密朋友的追忆,也是作曲家本人对自己青春的写照。

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将热情与悲痛赋予诗意中的小提琴协奏曲却因为很难得到广泛认同与理解,而与勋伯格、韦伯恩等人的作品共同被视为小提琴曲目库中的边缘作品。不过这部协奏曲却并不乏卓越的演绎和录音,1936年,在贝尔格去世四个月后,美国小提琴家路易斯·克拉斯纳就受约在巴塞罗那首演了这部作品,而后,耶胡迪·梅纽因、艾萨克·斯特恩、约瑟夫·苏克和阿瑟·格鲁米欧也都有过出色的演绎。

而正是伊扎克·帕尔曼1980年的这款录音为这部协奏曲成为小提琴的主流作品奠定了基础。从贝尔格的老师勋伯格追溯到勃拉姆斯和贝多芬,这部作品可以与历史上大家们的经典作品平起平坐。最重要的是,帕尔曼的演绎与小泽征尔棒下晶莹剔透的乐队机理实现了自然而完美的结合。同样是在这座音乐厅内,帕尔曼也曾与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合作过这部协奏曲,这是一部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并充满后浪漫主义精神的协奏曲,就如同贝尔格的其他作品一样,作品的技巧复杂、内涵丰富,但对于小提琴演奏家而言,贝尔格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奥与柴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是有很大区别的。帕尔曼热情充沛的演奏即刻成为大师的展现,表现了这部伟大的作品中充满的无限温暖感与亲和力。

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中,将贝尔格与斯特拉文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结集出版的LP唱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贝尔格的这部协奏曲是音乐表现主义发展进程中很重要的一个作品,而斯特拉文斯基的协奏曲则是新古典主义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首乐曲是作曲家为美国青年小提琴家塞缪尔·杜什金所作,完成于1931年,并于同年秋由杜什金本人首演于柏林。斯特拉文斯基对作品演奏技巧上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他通过与独奏家的合作,不但解决了技巧上的问题,并且还创造了一种需要多次换弦才能演奏的和弦,这种典型的和弦具有诡异且弹性的线条,充分展示了斯特拉文斯基与贝尔格作品迥异的艺术风格。

就帕尔曼自身的艺术发展道路而言,他更倾向于演奏二十世纪的音乐作品,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只是一个开端,虽然这些作品并不属于那些伟大传统的曲目范畴,但演奏家们可以通过尝试演奏这些作品而从中找到新的灵感并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拉威尔的《茨冈》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帕尔曼极具天赋的演奏与作品本身浑然天成,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安德鲁·克莱门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