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复制链接]

1#
钢琴与小提琴的完美结合
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奇与小提琴界的“革新者”克莱默倾心奉献

钢琴女大祭司”阿格里奇与小提琴家中的“革新者”克莱默,在“对话”中展现出音乐大师贝多芬乐思的无限光芒。


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细腻丰富的音色变化,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做到把握准确到位,作品演奏整体平衡感极佳,真正显示出他们之间无比默契的配合。


荣获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推荐曲目:

贝多芬《A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0号之一,第一乐章—快板
贝多芬《C小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0号之二,第二乐章—谐谑曲
贝多芬《G大调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0号之三,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贝多芬于1803年出版了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并将其献给才刚登基几天的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此时的贝多芬在学习了海顿、莫扎特等前辈之后,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音乐风格。然而由于听力逐渐丧失,贝多芬已感到死亡临近,尽管如此,贝多芬在这三首奏鸣曲中却并未表现出过多痛苦失望的情绪,而是展现了一幅阳光明媚、朝气蓬勃的浪漫主义诗情画卷。

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彻底改变了他从事写作的每一种曲式。这种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的形式也不例外,贝多芬将钢琴从过去的伴奏性质提高到与小提琴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音乐上完全是按照他自己内心的需要而创作,决不顺从或趋附于某种外部的压力。正是贝多芬创造出了一种他的前辈未能达到的结构严谨,从而才真正达到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音乐意境。

克莱默和阿格里奇都是个性极强的演奏家,但在这次合作中,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其细腻优美的音色变化,在乐段之间的对比上有较大的起伏,在一些旋律段落中又尽力突出音乐的抒情性。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的把握非常准确,她并没有更多地突出钢琴,而把大部分表现空间留给了小提琴,但是在结构性和弦支撑上则给旋律以坚实的支持。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平衡感极佳,两人的合作在旋律流畅性和乐段交接点上的转换则真正显示出他们的默契。

阿格里奇与克莱默于1984年开始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录制。由于种种原因,全集经过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告罄。此张录音是他们在全集的最后阶段,即1994年录制完成的,经过十年的磨砺,他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炉火纯青。小提琴的声音比较靠前,使得克莱默细腻多变的音色有清晰的表现;钢琴的音场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感,与小提琴形成两个清晰的层次,交相辉映。


445 652-2

曲目:

Ludwig van Beethoven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

3 Sonatas for Piano and Violin (nos. 6-8)
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六至八号)

Sonata in A major, op.30 No.1
A大调奏鸣曲,作品30号之一
1.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7:49]

2. 第二乐章非常有表情的柔板Adagio molto espressivo
[6:43]

3. 第三乐章:小快板与变奏曲(一至六)(Allegretto con Variazioni)(Ⅰ-Ⅵ) [7 :34]

Sonata in C minor, op.30 No.2
C小调奏鸣曲,作品30号之二
4.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7:36]

5. 第二乐章如歌的柔板Adagio cantabile
[7:41]

6. 第三乐章:谐谑曲与快板(Scherzo. Allegro
[3:36]

7. 第四乐章:终曲,快板—急板(Finale. Allegro-Presto

[4:54]


Sonata in G major, op.30 No.3
G大调奏鸣曲,作品30号之三
8. 第一乐章:适度的快板(Allegro assai)
[6:21]

9. 第二乐章:小步舞曲,幽雅的但不太快的中板
Tempo di Minuetto, ma molto moderato e grazioso
[8:32]

10. 第三乐章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vivace

[3:24]


[64:28]

钢琴:玛莎·阿格里奇
小提琴:吉东·克莱默
TOP
3#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企鹅唱片指南》给予该录音以“三星”评鉴: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克莱默与阿格里奇合作演奏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令人心潮澎湃。帕尔曼和阿什肯纳吉的合作虽然佳妙,且平易近人,但终不如克莱默与阿格里奇始终鲜亮而又自然的音响那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两位艺术家在炫技上相互挑战,各显神通。……录音的平衡感甚佳,使人感觉到这两位艺术家十分投入的演绎。



专辑演奏特点:

克莱默和阿格里奇都是个性极强的演奏家,但在这次合作中,谁也没有刻意突出自己,而是按照音乐的需要进行表现。克莱默充分发挥了他那极其细腻优美的音色变化,在乐段之间的对比上有较大的起伏,在一些旋律段落中又尽力突出音乐的抒情性。阿格里奇则对钢琴的分量的把握非常准确,她并没有更多地突出钢琴,而把大部分表现空间留给了小提琴,但是在结构性和弦支撑上则给旋律以坚实的支持。“桀骜不驯”的阿格里奇在此表现得温柔细腻,这就使得作品整体的平衡感极佳,两人的合作在旋律流畅性和乐段交接点上的转换则真正显示出他们的默契。总之,平易近人和细部的处理是此张CD中最值得品味的方面。作品30号第一首的第一乐章是快板,小提琴与钢琴之间的“对话”形式相映成趣,仿佛是一对情侣愉快的心理表白;作品30号第二首的第二乐章是谐谑曲,小提琴与钢琴跳动的音符穿插进行,充满了诙谐的气氛;作品30号第三首的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小提琴快速流动的旋律,在钢琴三拍子的支持下显得格外轻盈欢快,充满了活力
TOP
4#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专辑录音特点:


1979
年,在DG公司的策划下,克莱默与阿格里奇考虑开始合作,当时人们对这两位个性截然不同的演奏家的合作普遍持怀疑态度。经过认真的思考和精心的准备,他俩于1984年开始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的录制。由于种种原因,全集经过了十年时间才最终告罄。这套录音获得极大成功,充分展示了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此张录音是他们在全集的最后阶段,即1994年录制完成的,经过十年的磨砺,他们之间的配合已经炉火纯青。小提琴的声音比较靠前,使得克莱默细腻多变的音色有清晰的表现;钢琴的音场有一定的宽度和纵深感,与小提琴形成两个清晰的层次,交相辉映。4D录音,质量极佳。

TOP
5#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乐曲赏析:

献给俄皇的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贝多芬于1803年出版了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并将其献给才刚登基几天的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此时的贝多芬在经过大量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作曲手法之后,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自己风格。著名的《“英雄”交响曲》和《“热情”钢琴奏鸣曲》等作品即出于此时期。此时的贝多芬已开始逐渐丧失听力,他感到死亡临近,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然而贝多芬在这三首奏鸣曲中却并未表现出痛苦失望的情绪,而仍然是以一种欢快抒情为基调,使音乐充满了明媚阳光、朝气蓬勃的浪漫主义诗情画意。至于贝多芬为何将此作品题献给俄皇,又是何人与其牵线搭桥的,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迷。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10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本片中的3首作品分别是第六、七、八首,均为作品30号。第一首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A大调,3/4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很慢的柔板,富于表情,D大调,2/4拍,“A-B-A-C-A”的小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变化多端的小快板,A大调,2/2拍,变奏曲式,由钢琴和小提琴交替演奏的6段变奏组成。

第二首共4个乐章。第一乐章是C小调,4/4拍,奏鸣曲式,整个乐章笼罩着悲剧色彩;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柔板,降A大调,2/2拍,三段体,是个沉思性的抒情乐章;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C大调,3/4拍,复三段式;第四乐章是快板,C小调,2/2拍,回旋曲式。

第三首共3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很快的快板,G大调,6/8拍,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是优雅的小步舞曲节奏,中板,降E大调,三段体;第三乐章是活泼的快板,G大调,2/4拍,小回旋曲。该曲自然清新,富有田园风味。
TOP
6#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作曲家介绍:

“改变了音乐史”的作曲家——贝多芬

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生于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其祖父与父亲都是当地的宫廷歌唱师。贝多芬早年的音乐教育得自父亲和几位平庸的教师。1779年成为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内夫的学生,1784年任内夫的助手和宫廷副管风琴师。1786年贝多芬访问维也纳,曾为莫扎特进行即席演奏。1792年海顿访问波恩时看到贝多芬的某些早期作品,遂邀请他去维也纳随自己学习。贝多芬对随海顿学习并不满意,后改为随申克学习理论,后来又师从阿尔布雷茨贝格和萨列里。1795年他的3首钢琴三重奏(作品1号)出版,获得成功,此后,贝多芬一直在维也纳生活直至去世。

贝多芬在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彻底改变了他从事写作的每一种曲式。与前人相比,他解放了音乐艺术,他的创作活动完全是为了内心需要,而不是为了提供炫技的材料。他写作速度很慢,他的手稿经常是到最后定稿时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他以精湛的结构技巧和高超的调性关系技巧为基础,创造出一种结构严谨,而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音乐意境,这种意境就是他的前人海顿、莫扎特等人也从未达到。他在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钢琴奏鸣曲与管弦乐曲等方面的成就都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作品都是后人不断追求与学习的典范。

TOP
7#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音乐体裁介绍:

乐器与乐器“对话”的奏鸣曲

奏鸣曲一词源自意大利文suonare(法、德文为Sonata),为鸣响的意思,一般来说是指由一件或两件乐器演奏的乐曲。奏鸣曲产生于16世纪,当时指任何不是唱,而是演奏的音乐。音乐曲式学中的“奏鸣曲式”实际上是一种音乐作品结构模式的名称,它与我们通常说的器乐奏鸣曲不是一回事。

17世纪中叶以后,奏鸣曲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两类,演奏形式均多为重奏,并有明确的套曲结构(慢-快-慢-快)。这种古典奏鸣曲发展至海顿、莫扎特时代,则成为三乐章形式(快-慢-快)。浪漫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在古典奏鸣曲基础上,在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声色彩变化,演奏技巧等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


20世纪的重要作曲家大都写过这种为一两件乐器而写的奏鸣曲形式。而事实上,这些20世纪重要的作曲家也在不断扩大奏鸣曲涵义的外延。其实,交响曲也应该算是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而弦乐四重奏则是由四件乐器演奏的奏鸣曲等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这种形式与带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是有很大不同的。前者是小提琴与钢琴处在同等地位,无所谓主次;而后者却是主奏与伴奏的关系。似乎是有意强调这种区别,贝多芬将他的这类作品都称之为“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则更有一种相互倾诉的意味。
TOP
8#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演奏家简介:

现代小提琴家中的“革新者”——吉东·克莱默

吉东·克莱默(Gidon Kremer)1947年2月27日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Riga)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其祖辈来自德国,他的外公、父亲和母亲都是职业小提琴家。克莱默4岁随父亲学琴,7岁考入里加音乐学院附属十年制的音乐学校就读。毕业后,又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随著名小提琴家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学习。1967年,克莱默参加“伊丽莎白国际音乐比赛”,获得小提琴项目比赛的第三名。两年后,获得“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第二名。同年,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金牌。翌年,在“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再次夺冠。连续夺冠使克莱默声名大振,引起世界乐坛的瞩目,继而开始在德、奥等西方国家的音乐舞台上露面。1976年,他应邀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首次与卡拉扬及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翌年又在纽约卡内基大厅首次登台,获轰动性的成功。此后,为了使自己的演奏事业有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发展空间,克莱默于1978年定居国外,从而开始了他辉煌的世界性演奏生涯。20多年来,克莱默以他那精湛圆熟的技巧、美仑美奂的音色和热情充沛的琴韵,吸引并感动着世界各国的听众。他录有许多美不胜收的唱片,不仅擅长古典和浪漫派的作品,更对近现代作曲家们的作品情有独钟。他在开拓和发展小提琴的曲目、各种现代演奏技巧,以及推广新作品诸方面都是成绩显著,因此,评论界常常把克莱默视作是当今小提琴家中的一位“革新者”和诠释现代小提琴作品的权威人物。
TOP
9#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桀骜不驯”的玛莎·阿格里奇

玛莎·阿格里奇在当代众多的钢琴家中最受瞩目,被誉为是钢琴的“女大祭司”。阿格里奇的演奏具有华丽辉煌的技巧,热情奔放的宏大气势和桀骜不驯的个性气质,这些特点使她在世界钢琴舞台上独树一帜。

阿格里奇1941年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幼年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5岁时师从钢琴家斯卡拉穆扎。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进步飞快。8岁时即登台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第二十钢琴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誉为 “钢琴神童”。然而,由于老师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琴童教导乏术,枯燥的重复练习,使年幼的阿格里奇对学习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情绪,并千方百计逃避上钢琴课。

14岁时,由于举家迁居维也纳,使阿格里奇有幸能在当代著名的钢琴家古尔达的门下学习。在古尔达灵活的、善于鼓励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下,阿格里奇重新焕发起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因此形成了她日后开放的、有独立见解的与狂放不羁的演奏风格。

两年后,年仅16岁的阿格里奇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上相继夺得大奖。此后,她又随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加洛夫等人,特别是1960年开始与米凯朗基利以及阿什肯纳吉的深造,对于她后来演奏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的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5年,阿格里奇参加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当阿格里奇在比赛进行中还没有弹奏完第一首规定的曲目时,所有的在场评委都心照不宣地互相交换了会意的眼神,此时大家都明白不用再考虑谁该是这次比赛的第一名了,以后的工作应该是忙着定出谁是第二名的问题。此次阿格里奇又是以技惊四座的震撼摘取了第一名的桂冠。国际肖邦大赛不仅再一次公认了阿格里奇超人的音乐天赋与绚丽的演奏技巧,同时也为阿格里奇走向世界乐坛打开了通路、奠定了基础。

在其后数十年中,阿格里奇广泛演出,特别是在DG旗下录制了贝多芬的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钢琴与大提琴奏鸣曲全集、舒曼的钢琴奏鸣曲、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协奏曲,以及三次录制了这首柴科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以她特有的音乐风采征服了世界,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最伟大和最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大师之一。
TOP
10#

回复: 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 第6-8号

贝多芬三首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第6-8号)

吉东·克莱默
玛莎·阿格里奇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0号

1802年,贝多芬完成了他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0号),同年他还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和并列一组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31号)。翌年,他就出版了这套小提琴奏鸣曲的曲谱并题献给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贝多芬这么做显然是出于对沙皇开明政策的赞赏而非贪图得到什么实际报酬——尽管在1815年贝多芬最终确实是在维也纳国会得到了俄国女皇100达克特的奖励。

三首奏鸣曲的第一首,A大调,是钢琴和小提琴这两样乐器角色分配非常平均的一部作品。在这样一个平衡对位的结构中,二者的关系似乎不仅是平等而是亲密友好。在开篇的快板乐章中明显表现着对每一个音乐细节的描述,而这种对细节的呈现无论在与众不同的有着最初转调音型的第一主题中,还是在更为如歌的第二主题与钢琴强劲跳跃八度音阶的过渡主题中,或是在最初看来好像有些刻板,其中包含了上行音阶和三和弦的结尾主题中都有表现。中间的慢乐章中本应平静的旋律线始终被突然的强音和不安定的节奏(后来是三连音)所打破,中间部的节奏甚至更让人迷惑,钢琴部分有一小节阿拉伯风格的乐段完全具有肖邦夜曲的风格。

作品30号第一首的末乐章原本是一首塔兰泰拉,但后来被贝多芬转用为他后期更为著名的,同为A大调的“克鲁采”奏鸣曲(作品47号)的终曲,而替代它的是作曲家首次用变奏曲形式写成的一首奏鸣曲终曲。主题的每半部分由小提琴演奏而由钢琴复奏,在第二部分结尾处,音乐被简短闪现的“苏格兰响指”节拍(短-长)引发得活跃起来,这种显著的细节随后被忽视了,直到严格对位的第五变奏,主题以小调重述,“苏格兰响指”重又登台,完成了这一变奏。一个同样的节奏型的短小的间奏曲引出了最终变奏,这时音乐回到了A大调,转为流动平顺的6/8拍。

在作品30号这套奏鸣曲中,第二首——戏剧性的C小调——这非常明显地说明贝多芬已经处在他自己创作的中期的“英雄期”,音阶大规模扩展的创作时期已经开始。首乐章开始就像它以前一样,像是一个握紧的拳头:一个显然是很有力量的主题,然而演奏得很平静,先是钢琴的八度,接着小提琴十六分音符的伴奏。实际上,主题的全力爆发只是短暂闪现:在简述开始的时候,在急迫的发展部的高潮,和在经过延伸和发展了的结尾部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降A大调慢乐章开始的那平顺温和的协调旋律——虽然这种平静被乐章中部和这个旋律回归时越来越多的非常匆忙的感觉所影响,当然还有尾声的戏剧性对比。

这首奏鸣曲采用了四个乐章的结构而不是通常的三乐章:增加的这个乐章是一首C大调的快速谐谑曲,带有一个用谐谑曲主题变奏而成的三声中部,海顿式的模仿在小提琴声部和钢琴的左手声部之间进行。在末乐章回旋曲中,显然是开始的引子段落和它的强烈对比,创造出唯一有规律的重复因素。紧跟它的主题,带有奇特的朴素的和声伴奏,转换为C大调而进入第二插部,在这里音乐发展为令人兴奋的对位;第三插部转为了降B小调(这是用小调来重述第一段音乐);结尾是急板。

这套奏鸣曲的最后一首G大调更追求一种端庄适度的风格,但是这一切都来源于细节的微妙和创新。第二乐章最为与众不同,这是一首速度相当从容的小步舞曲(贝多芬标记为“非常有节制而且优美的”),同时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慢乐章。它大体上看来是传统的古典小步舞曲和三声中部,不过从头到尾你都找不到一个双小节线:所有的反复都是写出来的,伴奏标记和记谱都存在变化。结尾部分又回到三声中部的前半部分,接着是小步舞曲主题的全新再现,让整个乐章有一种回旋曲的感觉。

这首小步舞曲的前后两个乐章都是快速乐章。第一乐章是很快的6/8拍,有辉煌壮丽的段落,也有平滑通顺的三声部对位,结构上变化丰富。乐章开始的八度轰鸣在呈示部再次突然出现,在惊人的转调之间;这些八度同样支配着发展部的后半部分。终曲是一首2/4拍的民间主题回旋曲。两条乐思都被低音不断重复的G音牢牢绑定。主题回旋反复相当频繁:除了规律性的“正式”反复,在这个第三乐段,也是最长的乐段中音乐还出现变形,在尾声中,音乐进入愉悦的降E大调(慢乐章也是这个调),而后钢琴在右手低音区以G调敲击出最后的20小节结束全曲。

安东尼·伯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