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复制链接]

1#

乐圣”与“歌曲之王”的交响名篇
伯姆挥棒世界顶级乐团权威版本



体验来自贝多芬“田园”的交响之美!

聆听歌曲之王舒伯特的交响吟唱

英国《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首推版本!

德奥古典音乐的权威诠释者卡尔·伯姆86岁奇迹之作!

世界顶尖乐团——维也纳爱乐溶入血液的不朽演绎!

推荐曲目: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
舒伯特《第五交响曲》第三乐章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评鉴

这张唱片收录的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录制于1971年,舒伯特《第五交响曲》则是1980年舒伯特音乐节的现场录音。伯姆录制这两部作品时正值其艺术巅峰期,在他的指挥棒下,贝多芬和舒伯特的这两部作品不仅气势磅礴还表现入微,音色华丽而又艺术感强,感情炽热且境界崇高,诠释几乎是无懈可击。所以是首推版本之一,《企鹅唱片指南》给予该录音以“三星”评鉴。


专辑演奏特点

伯姆在20世纪指挥艺术史上,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德奥歌剧和交响乐指挥权威。对于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和理查·施特劳斯等人的交响乐作品,都有着很深入的研究和极富特色的演释。伯姆的指挥兼备了德国传统的深遂严谨和维也纳特有的流畅自然风格,再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对演奏贝多芬交响曲具有一种天生的感悟力,自然使得二者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在“田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位优秀的奥地利指挥家将贝多芬的这部作品雕琢得十分精致,很好地阐述了作曲家的思想。至于在舒伯特最乐天的《第五交响曲》中,伯姆则带出和“田园”交响曲中几近相同的一种恬然境界,让人惊讶于这位当时已经80多岁的老人对乐队的控制力是那么的自如,对音乐的解析力是那么的深刻。
TOP
3#

回复: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05年我买到一张9元的盗版碟.里面收录有<命运><英雄><田园>,后来我曾多次去查找都未有找到理想的正版.
虽是盗版,但我台SONY的CD机未有什么意见.而且感觉出来的动态同效果都可以听得下.
这三首交响阅是我在每次的失意时是听得最多的!每次都可以給到我无穷的信心同动力!
让我最震撼的还是贝多芬的人生历程............无情的生活所给他带来的是无休止的折磨!也许,如果没有那些苦难他也不一定可以创作出如此惊世的作品吧!同时这也许才是生活.....................交响乐因此而存在吧!
最后编辑尚真 最后编辑于 2008-10-07 15:12:42
生命在于运动!音乐源于自然。。。。。。。。。。。。。
TOP
4#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专辑录音特点

伯姆的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录制于1971年,原版采用模拟录音录制。在演绎方面,它是众多的“贝六”唱片中的佼佼者,获得了《企鹅唱片指南》三星的评价,唱片的录音素质也是DG模拟录音时代的骄傲,即便被制成CD唱片后,仍然能够感受到它出色的录音品质。录音的音色温暖、自然且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弦乐的音色柔顺、丰润,木管细腻、甜美,整个乐队的合奏效果平衡融合,音场自然、层次丰富,空间感极强。第二乐章当中弦乐轻柔的颤音勾画出田野中微风拂面的惬意,优美的音色让音乐充满生机。第四乐章描写暴风雨来临的场景中,乐队的全奏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定音鼓的迅猛敲击和铜管乐灿烂辉煌的金属色彩渲染了暴风雨的气势,最后乐章中乐队全奏的明朗音色使人心情愉悦。同张唱片还收入了舒伯特《第五交响曲》,这个作品的录音具有比前者更加明快、通透的音质,纯美的弦乐和木管很生动地呈现出维也纳爱乐乐团优雅的音色特点,同样非常值得聆听、收藏。

TOP
5#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乐曲赏析

唱给大自然的颂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创作于1807年前后,那时他37岁,已历经了包括耳聋在内的许多噩运,而他的音乐创作事业仍在顽强地前行发展。贝多芬写第六交响曲时正处在他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几部大作品同时构思齐头并进,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很艰辛的。

贝多芬由于耳聋,与人交谈很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贝多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与周围世风的浮华庸俗格格不入,他养成了长时间外出散步的习惯。他与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会有各种灵感产生。在散步中,贝多芬不仅记录随时出现在脑海中的音乐主题,同时还记下了一些对大自然的切身感受与赞美词句,通过这些零散的文字,可以看出他创作的轨迹。贝多芬在一封信里写道:“森林啊!树木啊!岩石啊!请赐给我人生所渴望的更大回声吧!在这里我可怜的耳朵一点也不使我感到痛苦。”
  
贝多芬亲近大自然并非是排遣个人的的苦闷。贝多芬虽然终生致力于音乐,但他对同时代的哲学、科学的发展很关注,尤其是启蒙思想,更是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启蒙思想对大自然的探索和认识影响了贝多芬,所以置身大自然的贝多芬在这里获得的也不仅仅是表象的感受,而是具有哲学性的思考。大自然在贝多芬面前不是森严壁垒与人对立的力量,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创造生命的根基,在大自然里他获得了对人生的顿悟,大自然的安谧寂静使他更深沉地思索激动人心的问题,集中内心力量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所以贝多芬的音乐里有一种启动人生活力量的强烈感召力。

贝多芬经常在维也纳近郊的乡村小住,边度假边创作。他经常在早餐后去原野中漫步,晚饭之前才回来,几乎风雨无阻。大自然的风华灵秀和贝多芬的灵感水乳交融,促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于是便诞生了人类艺术史上以音乐形式描写大自然的不朽杰作——《第六“田园”交响曲》

从这部“田园”交响曲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觉到作曲家对于幸福的爱情生活的憧憬、对于美妙无比的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在贝多芬的创作随笔中,对于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他为这部交响曲所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在总谱的扉页上,贝多芬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于是他更进一步明确地说道:“这首‘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在此,贝多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

如果说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是通过叙述一个斗争的过程为表现手法,那么他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则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而反映出其内心对理想生活的期待,以及让更多的听众通过这种音乐的描述,来遐想乡间生活的乐趣。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简短的引子之后,开门见山地出现了如沐春风般的主题,仿佛带来了春天的气息。旋律围绕着这一主题不断地反复回旋,却丝毫不觉单调乏味。就像进入了广阔的田野乡间,令思绪随着音乐而飞翔。第二乐章温馨而浪漫,音乐描绘出崇山峻岭、蜿蜒的河流和大自然的风声、波涛声与鸟鸣声,充满诗情画意。

由第三乐章开始到全曲的结束,是连续演奏的三个乐章。贝多芬在此首先打破了交响曲一贯以来“四乐章”的典型格局,使“田园”交响曲具有了五个乐章的布局,随后他又将后三个乐章采取连续不断演奏的方式,足见贝多芬勇于创新的精神。第三乐章的主题是“乡民欢乐的聚会”,在这一乐章中,欣赏者可以通过欢快跳跃的舞曲节奏,感受到作曲家用音乐描绘的一幅乡村欢乐聚会的舞蹈场面。通过前两个乐章的铺垫,贝多芬把在田园的惬意感受,全部积累了起来放在第三乐章进行描述。就在“舞蹈”的音乐进入高潮之后,突然音乐的调性由明朗转向阴暗,预示天空云层密布、阳光被遮挡,紧接着两声巨大的轰鸣由定音鼓发出,引出第四乐章“暴风雨”的到来。随后,管弦齐鸣如同夏天的雷阵雨倾泄而下。在经过了磅礴的雨势之后,音乐慢慢趋于舒缓,一切恢复了平静。这时第五乐章“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兴奋的心情”开始奏响。雨过天晴、天边出现一轮彩虹,优美而抒情的旋律重新把人们带回田园生活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着泥土的芳香,全曲在无比柔和与温馨的情感中悄悄的结束……

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是作曲家在《第五“命运”交响曲》经历了与命运之神的搏斗之后,渴望得到一片精神慰藉的真实写照,也是作曲家用心灵奉献给大自然的一曲颂歌。
TOP
6#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歌曲之王”舒伯特曲诉衷肠的《第五交响曲》

18273月底,当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去世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舒伯特一生短暂,过早地被贫困和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但他众多的音乐作品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创作的大量歌曲,不仅开创了德国艺术歌曲的先声,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此类题材的珍品,舒伯特也因其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就而被后人誉为“歌曲之王”。虽然舒伯特被人们誉为“歌曲之王”,但这却并不能掩盖他在其他音乐体裁方面的作曲才能。九部交响曲的产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舒伯特16岁那年,由于变声,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学校回到父亲所在的学校担任教师。他一边承担繁重的教学,一边抓紧时间进行音乐创作,这期间他创作了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舒伯特个性刚烈,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去做他们的忠实奴仆;也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去写那些专供娱乐用的浮华、空洞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气横溢的音乐去倾吐出当时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阶层所憧憬的美好希望。正是因为这样,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阶层的欢迎。当时一些进步的艺术家都聚集在舒伯特的周围。这些艺术家们和舒伯特一起共同切磋艺术上的问题,相互交流新的创作成果,甚至私下里发表某些与当局相悖的政治见解,这就形成了有名的“舒伯特小组”。而舒伯特的很多作品,就是在小组的聚会上首次演唱、演奏的。朋友们把这种聚会,亲切地称为“舒伯特晚会”。

在这种情况下,19岁的舒伯特创作出了他的《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是一首室内乐队演奏的小型交响曲,人们称此曲为不用鼓和小号的交响曲。而舒伯特却当它为一首庄严弥撒曲,这虽与贝多芬同期创作的庄严弥撒曲不可同日而语,但仍表现出舒伯特的愤世嫉俗的性情,全曲洋溢着如同莫扎特作品般神奇诱人的魅力。初听之下,开始的风格似乎还弥漫着莫扎特式的感染力,但到了第三乐章,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就以舒伯特那特有的朴实音色与之区分开来,轻盈流畅的旋律和煦自然,曲式典雅,悦耳的动听,体现出舒伯特作曲技巧的娴熟。交响曲充满了一派青春气息,洋溢着儒雅风范,舒伯特音乐雅致的风格展露无疑。这首《第五交响曲》同他的歌曲一样,让人深受感动,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衷肠。

TOP
7#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作曲家介绍

“伟大的乐圣”——贝多芬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18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12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4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仅强迫孩子练琴,还经常在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拉琴。贝多芬不满8岁便被强迫在波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11岁时,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还随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与作曲法。贝多芬通过与奈弗的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所压倒,他先是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后又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较好的学习条件,但他那通过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此时的贝多芬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想。但是,毕竟贝多芬所处的时代与海顿,莫扎特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加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与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下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这使得他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情绪。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这于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病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贝多芬于1803年完成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标志着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为旺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困潦倒,孑然一身,1827326日,贝多芬病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是音乐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激情和坚毅的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贝多芬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与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幸福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像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最终,“乐圣”贝多芬,以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浪漫派的先驱者而载入世界音乐艺术史册。
TOP
8#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音乐体裁介绍

“琴瑟合鸣,号鼓声动”的交响曲

交响曲亦称交响乐,它是一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具有奏鸣曲体裁特点的大型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中的一种最重要体裁。
  
交响曲(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Symphnia,原意为“一齐响”,最初是指不同的声音协和的同时发声,后来是指多声部的器乐合奏曲。规范化的交响曲体裁是由17世纪末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意大利歌剧序曲按“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次序排列,这种形式是由那不勒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1660—1725)创立的。随后,这种歌剧序曲逐渐从歌剧音乐中分离出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会作品。
  
18世纪以后,交响曲在欧洲的不同音乐中心得到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德奥的曼海姆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曼海姆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约·斯塔米茨(1717—1757),他第一次将小步舞曲(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生活舞曲)引入交响曲中,从而把交响曲扩大成为四个乐章,形成了交响曲四个乐章套曲的雏形。此外,他还致力于交响曲创作手法的创新,充分发挥交响乐队的演奏性能,提高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从而以约·斯塔米茨为首的曼海姆乐派对欧洲器乐创作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先驱。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大师对于交响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规范了交响曲这一音乐体裁,使交响曲成为器乐作品中最重要、最大型的一种体裁;他们的音乐创作活动在欧洲音乐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后的一些作曲家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交响音乐的表现手法,使得交响曲成为所有音乐表现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交响曲的结构一般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结构,一般是快速度的,音乐发展充满动力,富于戏剧性效果,常表现出一种乐观、热情、积极、活泼的情绪,也常描写生活中的矛盾对立斗争形象,全部音乐是建立在两个性格不同、调性不同的主题对比和发展上。第二乐章一般是单三部曲式、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速度较慢,音乐富于歌唱性,常表现个人深刻的内心体验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这一乐章常为全曲的抒情中心部分。第三乐章是舞曲性乐章,一般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快速度的,结构常为复三部曲式,音乐主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些风俗性场面,如娱乐、游戏、舞蹈等。第四乐章速度很快,一般比第一乐章的速度还快,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奏鸣曲式结构,常表现一种乐观、明朗、欢乐的情绪,也常以热烈欢快的舞曲风音调来表现群众性节日欢乐或斗争胜利的欢庆场面。
  
交响曲的乐章数量和形式结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作曲家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确定。例如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有五个乐章,斯克里亚宾的《第一交响曲》和马勒的《大地之歌》有六个乐章。
而舒伯特的《第八“未完成”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
TOP
9#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指挥家及演奏乐团介绍

德奥古典音乐的权威诠释者——卡尔·伯姆

卡尔·伯姆(Karl Bohm1894-1981年),奥地利指挥家。伯姆1894828日出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1981814日卒于萨尔茨堡。伯姆的父亲是位爱好音乐的律师,是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朋友。父亲对儿子未来事业的看法是,如果不能成为有出息的音乐家的话,就去当一名有可靠经济收入的律师。所以,年轻的伯姆在格拉茨大学就读法律专业,同时又在格拉茨音乐学院上钢琴和音乐理论课。1919年,25岁的伯姆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格拉茨歌剧院做助理工作。不久,伯姆接受汉斯·李希特的劝告,正式从事指挥专业,这之前,他从未正式学习过指挥。1920年,伯姆成为格拉茨歌剧院的指挥。一次伯姆在指挥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时,正好著名指挥卡尔·穆克在座,他非常欣赏年轻的伯姆,于是主动提出帮助伯姆学习瓦格纳的歌剧。此后,穆克又推荐伯姆去慕尼黑歌剧院投奔布鲁诺·瓦尔特。伯姆被瓦尔特所用,并从瓦尔特那里学习指挥莫扎特的歌剧。19271931年,伯姆又投至克纳佩布什的手下,在达姆斯达特出任指挥。这期间,伯姆指挥了贝尔格的《沃采克》在达姆斯达特的首演,作曲家贝尔格曾前往观看了最后几天的排练,贝尔格对年轻的伯姆赞赏有加,此后,伯姆成为《沃采克》与《璐璐》的权威解释者。1932年,伯姆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巨大成功,从此被赞誉为权威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19321933年,伯姆在汉堡当指挥,在此指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阿拉贝拉》,并与前来拜访他的作曲家本人相识,从此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19341943年,伯姆担任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在这一职位上,靠着良好的乐团和演唱者,伯姆的事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沉默的女人》和《达芙妮》在德累斯顿的首演都是由伯姆亲自担任指挥。与作曲家的密切合作,使伯姆对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成为指挥理查·斯特劳斯作品的权威人物。19431945年,伯姆出任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指挥。二战以后,伯姆重登指挥台,继续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职,并指挥了1955年庆祝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重建的《费德里奥》的演出。19501954年间,伯姆还去布宜诺斯艾里斯的科隆剧院当艺术顾问。从1957年起,伯姆在世界各地从事指挥活动,包括芝加哥、大都会、拜罗伊特、萨尔茨堡,还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1963年,伯姆在拜罗伊特音乐节上指挥了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并录制了唱片。1964年,由于伯姆对奥地利音乐所作的突出贡献,他被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音乐总监”的称号。1970年,伯姆又获维也纳爱乐乐团终身指挥的荣誉。1973年,他还担任了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指挥生涯中,伯姆共指挥了150部歌剧。早期,他的名字就和莫扎特、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紧密联系;后来,又与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贝尔格的名字密切联系起来,尤其是他指挥莫扎特、理查·施特劳斯的作品,具有更为卓越的名望。伯姆指挥的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从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伯姆所诠释的作品,既有细致、精密的局部表现,又有明朗、健硕的整体形状。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从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感。伯姆继承了19世纪维也纳及欧洲音乐的传统,着重于作品思想深度的挖掘表现,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指挥大师。被誉为“德奥古典音乐的权威诠释者”。
TOP
10#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高贵的“维也纳音色”——维也纳爱乐乐团

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是全球最著名的顶尖乐团之一,在国际乐坛享有不朽盛誉。乐团极高的演奏水准和绝妙的“维也纳音色”使全世界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乐团高贵的艺术气质和自主管理经营的体制更是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乐团吸引了一代代的杰出作曲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与之共创辉煌。他们与维也纳这座城市一样成为音乐的代名词。

维也纳爱乐乐团拥有160多年的辉煌历史,是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同时也是音乐历史的缔造者。尽管维也纳是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但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职业乐手都属于各个剧院的管弦乐团。1824524日,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管弦乐团和维也纳宫廷歌剧院的乐团联合首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之后,从1830年开始担任宫廷歌剧院指挥的巴伐利亚作曲家、指挥家弗朗茨-莱赫纳再次召集起剧院乐团的乐手于1833年演出了四场音乐会。这被看作是维也纳职业乐团的雏形。

1842328日,时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的奥托-尼柯莱率领剧院乐团乐手以“爱乐协会”的名义在维也纳舞会大厅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这支乐团就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开始,因为它具备了乐团一直所坚持的“爱乐设想”的一些基本条件:只有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当时是宫廷歌剧院)乐团的成员才有资格参加,乐团在艺术上、组织上和经济上独立,所有决议都要通过全体成员参与的民主程序产生,日常管理由民主产生的委员会执行。

由于奥托·尼柯莱的离去以及1848年战争的影响,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出时断时续,直到1860年名为“爱乐音乐会”的系列演出开始进行。1870-1871年音乐季的开始,乐团进入刚刚建成的维也纳最重要的音乐会演出场所——音乐协会大厅演出。这座被人们称作“金色大厅”的宏伟建筑从建筑设计到声学设计都非常适合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特点。同时,从那个阶段开始,乐团的每个音乐季由一位指挥执棒转变为有多位指挥共同参与。众多指挥大师的共同加入使得乐团在“金色大厅”开始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1875年开始,指挥家李希特比较长时间地率领乐团演出,他们先后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和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瓦格纳、威尔第、布鲁克纳、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也都曾以指挥或独奏家的身份与乐团合作,乐团由此真正开始成为世界乐坛所瞩目的名团。乐团所进行的首次出国演出是1900年在马勒指挥下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之后就开始了征服欧洲乐坛的旅程。1922年,乐团在魏因加特纳率领下跨洋巡演,最远到了南美洲。与理查·施特劳斯的紧密合作使乐团在音乐史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而与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这样的指挥大师合作也是乐团发展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二战结束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继续坚持1933年以来的不设固定的常任指挥而广泛地与指挥家合作的方式,迎来了卡尔·伯姆和赫伯特·冯·卡拉扬两位指挥大师,也迎来了乐团的又一个艺术高峰期。当然,与乐团合作的还有众多杰出的指挥家,如伯恩斯坦、马泽尔、克莱伯、穆蒂、梅塔、阿巴多、小泽征尔等。乐团每年固定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演出,这使得乐团在欧洲和全世界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力。每年繁忙的演出安排、录制的大量精彩的唱片等音像制品以及世界范围的巡回演出,使乐团与所有的音乐爱好者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另外,乐团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同时,还积极适应现代社会和多媒体发展的需求而广泛开拓自己的音乐业务领域。经过160多年的发展,维也纳爱乐乐团已经不仅是音乐与艺术的使者,他们还是全世界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TOP
11#

回复: 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如果说维也纳爱乐乐团将贝多芬作品溶入在他们的血液中,那么在贝多芬的所有交响乐中,“田园”交响曲则是他们掌握最深刻的一部,而指挥伯姆更是一位理想的诠释者,除了在“暴风雨”乐章中所运用的适度的激情,以及随后的“感恩颂歌”平静地推动乐音流向乐章的结尾,他为这部交响乐带来的是从始至终都从容不迫和恰如其分的速度。

——《留声机》(1986



对舒伯特作品的演绎蕴含着不可抑制的时代脉搏跳动……,在一个86岁老人的指挥下,一切都是那么充满了活力和紧凑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留声机》(1980



从伯姆所表现的“田园”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恰当与不被束缚的感觉。

伯姆在80多岁时与他喜爱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重新演绎了舒伯特《第五交响曲》,他为我们带来的是清新、温暖以及活力。

——《企鹅唱片指南》(1982



卡尔·伯姆:
灵感迸发的“忠实原作”

“一切看似简单,所有音符就摆在那里并没有什么花样,也没有什么让人吃惊或是未曾听过的节拍速度。这就是德语中略带讽刺的词语‘werktreu’,也就是‘忠实原作’的意思,然而奇迹还是发生了。”

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博格曼曾对卡尔·伯姆指挥贝多芬作品的《菲岱里奥》有这样的评论,“这个乏味、失败的歌剧怪物突然间变成让人有了倍感春意盎然的体验……”。博格曼的《魔灯》也许并不是最可靠的自传体小说,正如一位演员所说的那样:“你是指英格玛写的自传小说吗?”但是我发现博格曼对伯姆鲜明而清晰的评价还是很贴切的,非常接近一些他曾指挥过的著名乐团(维也纳、柏林和德累斯顿)对他的评价。

伯姆于1894年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他是20世纪中叶欧洲的权威指挥家之一,他具有丰富的歌剧院指挥经验,他是诠释莫扎特、施特劳斯及瓦格纳作品最具影响力的指挥,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管弦乐作品睿智而称职的指挥。同许多人一样,他带领乐团的现场表现是效果最好的(如1966年在拜罗伊特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和1974年,在他80岁生日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指挥莫扎特的《女人心》)。但伯姆在录音棚里所营造的效果同样震撼,本张唱片里的两个作品就是最好的证明。伯姆在1971年录制的《第六“田园”交响曲》几乎是这部作品的最好的录音版本,这样说也许有点过分,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伯姆演绎的贝多芬是大地和火焰的结合,他拥有绝妙的听觉以及对激情精准的感受性和把握,这些对于指挥“田园”是至关重要的。


贝多芬非常热爱大自然,他曾经说过:“我爱一棵树胜于爱一个人。”《第六“田园”交响曲》的构思来自他多次在维也纳郊外的漫步,经常性的散步使他对自然有如对宗教般的虔诚。数年后的1815年,英国钢琴家查尔斯·尼特拜访贝多芬,并与贝多芬一起居住在巴登的消夏别墅中,他们经常一起散步,尼特后来回忆道:“自然就是他的食物,他好像已经融入了自然。”

《第六“田园”交响曲》并不是一幅音画,也不是维瓦尔第《四季》式的音乐诗画。第一乐章的前面部分是“唤起到达乡村时的愉悦心情(我强调这点)”,这是对精神状态的描述,也是一首“敞开心扉”的作品,这里包含着天真原始的感情。伯姆对这种感觉理解得很透彻,有许多指挥家忽略了第一乐章结尾的反复,贝多芬在这里把第二小提琴的弓法变成了尖锐的拨奏,就像许多野草荆棘缠住了过路人的衣服致使他用力拉扯一样,许多指挥家忽略了这点,而伯姆却注意到了。

伯姆对舒伯特作品的诠释同样是出名的,同样是灵感迸发。在开始的乐段中,木管乐器空灵、奄奄一息的旋律,第一小提琴嬉笑般的回应,第一快板主题美妙活跃的节奏,一切都是优雅和诙谐的表演。听完这些演奏,我们可以和贝多芬、舒伯特以及伯姆一样,像那首拉丁诗文所写下的:我也同样来到了世外桃源(Et in Arcadia ego)。

理查德·奥斯伯恩

TOP
12#

回复:贝多芬 第六“田园”交响曲 舒伯特 第五交响曲

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