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混音小贴士之把根留住--关注你的低音 [复制链接]

查看: 1217|回复: 0
1#

    曾几何时,牺牲低音来换取响度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N多教材都讲要切掉50HZ一下的频率换得更大得响度空间。

    言归正传,保护好根就要了解根,那么首先要涉及几个音乐声学的问题。

    第一个是人耳听力的听阈范围和各频段的敏感度,呵呵懒得找图了,简单的说人耳在1000~2000HZ最敏感,30DB就能听见,而40HZ一下需要70DB甚至更大的声压才能听到,超高频也是,这也就意味着人耳对低频不敏感,所以才会出现很多所谓大师居然在母线上切除50HZ一下频率的可怕举动,不过话说回来,MP3时代,有点是人采样频率都已经小到最高只能听到12000HZ了还听不出来呢,也不在乎这50HZ了(由于采样一个波形至少需要两个采样点,所以可采样到的频率上限为采样率的1/2)。

    第二个是人耳在大声压的情况下对频率的敏感度差异就变小了,简单的说小音量的时候由于甚至很多频率都低于人耳听阈了,所以会中频突出,感觉缺乏色彩和动感。而大音量(通常监听的声压级保持在80~90DB)人耳会感觉频响比较平衡,正音如此,不少的母带处理反而会适当的突出高低频来协调人耳小音量听音或者音箱缺陷时造成的高频频不足。

    第三人儿对于有持续性的声音能感觉到更大的声压,打个比方,一个持续10MS的90DB的50HZ声音听感上甚至比持续了50MS的70DB的50HZ的声音要小。有了这个理论依据大家就应该很容易理解,在低频极度泛滥(呵呵,怕玩HIP POP的干我,这里泛滥只是中性形容词)HIP POP音乐中,就是用了压缩使低音保证了足够长的持续时间和其他配器让给低音足够大的动态空间,再有就是慢速中,低音由有到无的对比,使人感觉到丰满厚实的低音,而又有很大的声压级。

     永远不要觉得听不到的就没有,很多东西人是几乎听不到但是可以感觉的到的,比如50HZ以下和20000HZ以上的,科学试验证明人可以感觉到20000~26000HZ给声音带来的光彩(还是个日本人研究的)。因此,你需要有足够深低频下潜深度的监听音箱,一般8寸的可以比较好的听到45HZ 6寸的55HZ左右。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相信你的耳机,他不可能帮上你什么耳机的低音往往都是物理加强的,用俗话说就是丫的低音都是假的。具体如何感受频率的方法引用PTMASTER大师的话。

    听EQ的时候,要保证近场/远场监听一定的音量。人要保持站立或端正坐立的姿势。放慢呼吸,全身放松。从头皮开始,一直到脚部,凝神贯气,身体自然随节奏摆动,开始内视(气功学用语)自己,接受音乐信号。让EQ的共振连通身体。人体的共振感觉就是一个完整的EQ线。这样不但可以完美的调整EQ,还能达到健身和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曾经打通任督二脉或者只是在能够丹田聚气的阶段,都会有更好的效果。所以专业录音师/歌唱家都应该是腹式呼吸为主的。有空看看中华气功理论书籍是有好处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从事音乐行业的人类衰老速度的比正常人要慢10年左右并长寿的现象。

    比如底鼓的声音,流行音乐的低鼓就需要人体脚到胸腔这一段的共振(标准的80-120Hz顶点),在爵士音乐里因为低鼓前鼓皮的"松"劲,就变成脚到腹部这个部分(50-80Hz顶点),而在摇滚乐里一般去掉了前鼓皮,低鼓增加了"芯"的粒度,共振的位置在胃部和胸腔这里顶着(在800-3000Hz有显著提升)。而在电子乐的Filter效果里。底鼓的声音会变成LOWFI效果。其低音和质感会让脚部到腹部和胸腔都产生共鸣。



[1] [2] 下一页

分享 转发
http://info.audio.hc360.com/list/info.s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