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的真好,帮你转过来吧,大家方便看
歌声好坏看三条
------ 歌唱话题之三
【这个帖子里隐藏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希望能够有人解读,这个问题就是争论很大的歌唱发声的位置。这里坦白告诉大家,通俗一点说就是,喉结与吼管的位置,应该像带滚球的哨子,发声的时候里面的滚球应悬浮在空气之中。这个比喻大概很容易理解美声要求完美的发声:气息平稳舒放,喉结自然下沉,不能堵住声道,不能上下浮动,更不能上抬喉结。】
曾经给中国耳机俱乐部
www.headphoneclub.com 写过一个帖子,“歌声是好是坏,简单判断看三条”。他是我谈论歌唱话题的第三个长文,起因是我看很多朋友喜欢人声,现在把这个话题适当展开谈谈。
无论在自己身边或论坛上,很多朋友喜欢听人声,尤其是喜欢流行和通俗歌唱的。我的问题是,喜欢他们什么,认可他们什么,他们什么地方唱的好?这个问题再直接一点就是,你是如何确认一个歌手水平高低歌声好坏的呢?
年前,一个音响店的伙计问我这个问题,后来孩子也问这个问题。我觉得歌声好坏,简单说有三条判断标准:
第一条,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是唱出来的,谁的歌声好。
第二条,谁的歌声高音和低音一样粗细,谁的歌声好好。
第三条,谁的声音圆润,谁的声音光泽多,谁的歌声好。
我们都对现场假唱很反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丑陋现象屡禁不止的根子是什么?也许我说出来很多年轻朋友会扫兴,甚至有的朋友要指责为胡说的。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想请大家回答一个简单问题:现场如果不扩声,假唱是否存在呢?好了,我的答案已经在这个问题里了!也有的朋友对流行通俗歌唱的假唱问题提出疑义。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办。因为通俗流行歌手,对电声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后期的工作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涉及到一个根本点问题。今天还是集中谈谈歌声好坏这个话题。
很多这类通俗流行音乐,本身就是靠后期电子技术制作出来的,很多大牌的歌星也就是这么通过“包装”声音创造出来的。既然如此,还有什么现场的真声可言,他们又如何敢用自己的真实歌声面对听众?毛阿敏曾经披露过自己在香港演出的遭遇,就是因为自己的歌声强于很多大歌星,结果有人在她演唱时通过电声调整来暗算。这是商业社会里最黑暗的一幕。
歌唱说到根本就是还得要嗓子唱。如果只是个会发音,不会歌唱,当然离不开电声技术的支持了。如果比较一下欧美的音乐就清楚了,他们有太多的人才,根本用不着犯愁找不到美女和靓仔来包装。我经常再想不明白,那么多无病呻吟式的歌星,为什么多是香港制造的?
在欧美的流行和通俗音乐中,歌手的实力都不是简单包装出来的。我曾经和一个听摇滚的年轻朋友讨论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我觉得他听的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行和通俗,因为他可以鉴别英国摇滚的水平何在。就像我说听勃拉姆斯音乐的人,一定是听了不少古典乐曲以后的一种选择。以我的个人体会来看,有机会多比较,也许是最好的鉴赏水平升级办法了。
即使那个所谓可以跨界唱歌的莎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也非一般港台流行通俗歌手可以相比的。但她所谓跨界实在是一种‘丑恶’的包装。她的高音实在不是水平,所以基本在声音上高音的时候,都要用大乐队或其他音响效果来伴奏,说的好听是配乐水平讲究,说的明白是一种对声音缺陷的艺术遮掩。也有人说她高音是美声,中低音是通俗,这种溢美是很可笑的。
也许你要说,不同类型的歌手发声方法不同,区别好坏也难。那么我们就简单一点,先看看同样风格的歌手,区别谁更好一点坏一点吧!流行通俗歌手,强调更多是个性,这个类似我们的民歌。但是,在同类型歌手里比较,一样要看这些。至少知道这位歌手他强的何处、弱在何处。在同一水准的歌唱者中,歌唱的嗓门大、歌声是真正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光泽多,都是值得肯定的,也一定是同类里更好一个。崔健、腾格尔等这些歌手的声音粗糙嘶哑,仍有不少人可以接受,说白了就是个嗓门大而粗,声音直接唱出来,也是同类里好的。
现在看看几个热点的华语男歌手,他们是张信哲、周华健、张学友和刘德华。
论坛上有一位朋友说最讨厌的歌手是张信哲。原因是觉得“他唱得软绵绵的,男不男女不女的腔调,没一点阳刚之气。”我第一次听张信哲演唱,是在一个大型现场演唱会,那时候他还十几岁,非常年轻。只记得有一首叫“爱如潮水”,印象是个孩子,高音过于飘逸,歌声缺少男气,但声区已经非常统一,可谓流行歌手鲜有的,当然他也是第一个出场的歌手。
张信哲的本钱在哪里?我觉得在于他声音是一样粗细,这个在美声上就叫声区统一性好。喜欢美声的没有不知道怕瓦罗蒂的高音,但是真正听歌剧的朋友并不喜欢怕瓦罗蒂是一样的,他的中低音并不好。
高音要细很容易,高音要尽可能保持和中音一样的粗细确实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低音粗、高音细的。这类的流行通俗歌手很多,如童安格等等都是。但童安格等的歌声有圆润感和光泽感。
那么声音的圆润和光泽如何识别?如果做个比喻,有些类似音响上说的三D感好,定位好这些。纯粹从声音来说,一个是要有弹性,就像好坏不同的橡皮筋;一个是声音的透明度,美声说是金属附着声强烈程度大小。我们记住光泽的感觉越多越好就行了。
关于圆润这个话题其实很复杂的,我不过想说的简单点,大家容易把握、也容易理解。大家都知道,人的声区有高中低之分,涉及到歌唱技巧最基本的是高音的问题。唱的好听一些的人,高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歌唱发声的位置比较高,但声音却不是非常薄的。简单说,我觉得用这一二三条可以作出自己对某一歌者歌声的判断。
现在我们试分析一下所谓天王级歌手的歌唱实力。如果三项都按3分来计,歌声表现的大、中、小与好、一般、不好、,分别是3、2、1分;积分多少就是他们本身的实力。这里只说声音,乐曲和配器等不计。
姓名:第一条 + 第二条 +(第三条1 + 第三条2) = 积分
刘德华1 + 1 + 1 = 3
张学友2 + 2 + 2 = 6
周华健3 + 2 + 3 = 8
张信哲2 + 3 + 2 = 8
结论出来了:
周华健第一
张信哲第二
张学友第三
刘德华第四
简要说明一下情况:
张信哲声音的厚实度不够
张学友声音的高低音统一性和圆润度不及前两人
刘德华只能说勉强会唱歌,如果你把他早期录音翻出来听,歌声是乱颤抖乱摇动的……
全面衡量一个歌手的声音,特别是歌声的好坏,当然不止这么简单看三条的,但对我们一般爱好者从业余欣赏的角度而言,了解三条,可能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实际的了。
其实我没有听过很多这些碟片,我一直对现场的兴趣很大,不管是古典的通俗流行的,有机会还是很乐意去听现场。流行通俗的也只听过一点现场的,像什么黑豹的摇滚现场,还是我请客叫朋友去看;台湾一大帮来大陆的演出,也兴致勃勃去现场,都是“大牌的”,像什么姜育恒、潘美辰,还有刚走红的苏有朋等等,那些歌我一首都没听过,很多也记不住,简直像个追星族,但我不追星,是追现场。还有一次,在一个朋友的活动上,香港歌星甄妮来捧场,就在旁边听,有二个晚上。印象就是她人的气质和长像比歌好,据说她是个混血的。
记不清是什么时间,我还是真听过一次齐秦的现场演唱,可以说嗓音实在不是水准了。很多人喜欢他‘独特’的高音水平确实平平:唱的‘超高音’简直是幼儿园的表现---真假声是完全脱节的。过去他为了衔接这个点,歌唱的位置提的很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超高音”,但现在他的高音,真假声已经彻底脱节了。其实在他最辉煌的时候,与张信哲比较,高音还是不够“圆”的,所以,他的演唱水平不如张信哲。
齐秦的演唱,我觉得他是开创了华语演唱这种‘超高音’风格的第一人!这种风格不是很容易模仿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技巧很高的。我很不喜欢他这种声音风格,相比较同时期台湾的高明峻等还是不错的。齐秦的这种技巧性的演唱,大陆的满文军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对比以下三条就知道谁更好一点了。
女声其实也很少听,特别是新人。现在的女歌手,偶尔听的感觉都没有超过邓丽君、蔡琴和苏芮三人的,基本还是学习其中一人某些特点,再耍点噱头罢了,如王非就是典型。说王菲想起我在现场听那英的歌,那时候她的嗓子还没有唱坏,比现在的好听,现场表现人很风骚,像个傻大姐,那时候邓丽君的味道也很足,当然声音更厚实,大概因此后来又学了苏芮;据说她曾经坏过嗓子,不知道是否这个原因,现在自己的多了,但嗓子差了。
前些天去看一个朋友,被拉去听了黄红英,还有一个叫古璇的歌,非常失望。有人批评说古璇的低音是松松垮垮,大白嗓;吐字有意含混不清,造作。她们共同一点就是噱头多了,不知道这是对听感有好处还是对测试器材有好处?黄红英按三条对比邓丽君就知道了,声音的流畅、圆润和娇嗲都还不可比,尤其是高音带“钩”的那种滑音技巧,因为气息掌握不到家,当然更不可比。
我自己不喜欢邓丽君的歌声,我没有她的正版片,只有二张D版。我是说现在的歌手还是喜欢走他这种装饰过头的路。好象以前我说过,中国的女歌手最娇嗲的有三人,或者说二个半,邓丽君、朱逢博和张也。如果说娇嗲,我喜欢朱逢博,符合基本原则吧?民歌最重要是这种个性。中国民歌女声当代有二大流派,现在没有上海朱逢博这种唱大嗓门为主的,只有北京李谷一那种小嗓子为主的演唱了,真遗憾,百花齐放少了很多啊,大家都统一到北京的一派门下了。
有位网友指出,你说的都是华语歌手,参考范围太狭窄,流行通俗音乐,还是西方的水准比较高。我比较反感听人声,不论美声还是通俗流行。手上有的碟片,人声很少。如果不是方舟价格吸引,我也不会买瓦格纳的大歌剧。所以,我确实人声听的很少。这位网友的批评没错,实际上只要按简单三条听几个国外的歌手演唱,就知道我们的歌手水平差距在那里了。
歌唱的问题,实际是并不像我这里说的这么简单的,如美声里歌唱时候声音是“靠前”还是“靠后”;口型是“横唱”,还是“竖唱”等等,一直争论不休;仅仅关于圆润这么一个话题,其实也很复杂。我理解有限,在这里不过想就我了解和认识的说说,尽量也说的简单点,大家容易理解和容易把握就行了。
大家都知道,人的声区有高中低之分,涉及到歌唱技巧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高音的问题。所以就集中谈谈我对歌唱中,嗓子是如何上高音的问题,结合说说圆润的认识。
歌唱的好听一些的人,高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歌唱发声的位置比较讲究,一般来说这个位置比较高,但声音却不是非常薄的。尽管歌唱位置这个说法很经常见到,有的朋友可能不是很明白。这里我说的直接一些,以男声的歌唱位置来说,简单一点,就是男性的喉结位置。
一般情况下,男性的喉结是在脖子的中间,唱高音容易往上跑,唱低音又容易往下掉。这种人歌唱,声音就控制不好。像我这样不会唱歌的人,都是这样的。不少被包装出来的香港大牌明星也是这样,如刘德华就是个典型。
歌唱水平稍高一些的人,这个位置是很固定的,也就是这个喉结看上去感觉他基本是不动的。如果是男声,从美声的发声来说,位置要高,但喉结却要低,这是与众不同的地方。注意看看那些唱的好的人,不管是流行的、通俗的,美声的,无不讲究发声位置的。
我说的这个喉结与歌唱发声的位置问题,一些对歌唱有研究的朋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唱高音时,喉结上提;唱低音时,喉结下放,是正常生理结构的必然。喉结不会动,是不可能的。不相信这种‘奇谈怪论’的朋友,注意观察一下再下结论。比如观察看看“三高”、波切利等这些美声歌唱者,看看张信哲等这些流行通俗歌手,和一般人在歌唱时的喉结位置!
为什么歌唱的发音位置要高一些呢?简单说就是为了与高音的衔接更容易。人的声音都有一个真声和一个假声,有人也叫自然声区和超自然声区。按民歌的说法是大小嗓之分,在地方戏剧中,也习惯这么称谓。京剧的行话,把各种唱法叫“唱大嗓”和“唱小嗓”,指的是真声和假声。我理解,实质是发声的位置基点靠哪儿。所谓假,其实都是真的发声。
人的天生条件制约,真声的高音是很有限的。以美声的观点看,没有人可以用纯粹的真声唱2个八度,所以,换声是歌唱中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在实践中,行家发现确实有个别女声听来似乎没有换声。仔细分析不是没有换声,而是她们不自觉地采用了声带缩短到变薄的方法,这就是美声称作“关闭”的一种换声技巧。要使得歌唱的声音上的高,就必须借用假声;但假声与真声的区别很大,很容易听出来,所以就需要运用共鸣等手法做好真声和假声转换和衔接,这就成了歌唱的一门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技巧。
真假声转换的那个地方,习惯叫换声点。歌唱时候最基本的衔接方法是,支撑的气息要稳,不能晃更不能摇,由下向上稳稳送气。这个时候要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音量,声音通过了这个换声点后再放大音量。打个比喻,就像穿针眼的时候,那一刻,手不能抖动,也不能用力。从美声来说,把从真声到假声的过度声区称为混声。
由于假声的音比较高,为了做好衔接,尽可能不让人听出来真假声在转换,现在基本都是采用提高歌唱位置的方法,也被认为是“声音靠着声带”的方法。美声要求歌唱的发音位置要高,但喉结要低呀要放下来,这一点是完全不同于其他门类的歌唱发声。
提高发声的位置,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也是最经常听到的。但说来很容易,做好不容易。最大的不好,就是如果共鸣不够,很像假声男高音,声音很容易偏薄了。个别好的歌唱家共鸣技巧好,声音控制很自如,不必把位置提上来那么高;即使有的人提上来了,高音也可以唱的不薄,听着觉得高音也厚实了,显得特别具有英雄气概,由此产生了“靠前”与“靠后”的分歧。
由于运用的气息大小不同,共鸣后发出的声音也大小不同,效果也就不同;人种的不同,最后共鸣效果也是不同的。黄色人种与黑人和白人先天存在差异,所以,目前为止,最出色的美声歌唱者,还是那些能胜任瓦格纳大歌剧的演唱者,如北欧的大个子很多,黑人也有,但亚洲的还没有。这就是为什么瓦格纳大歌剧那么吸引歌剧爱好者的原因之一。
回头说说我们经常听到的国人歌唱上高音的另一个问题。为了做好声音的高中衔接,在气息不足的情况下,也有不少人是采用了减小音量的办法来过度衔接。但美声现场是不能扩音的,一定要讲究发声的音量,气息就特别讲究了。也许这个可以解释为什么天才的歌唱家很少。所以我一直认为唱得好的高音,是由中音改唱高音的。
上面说的似乎只是美声的东西?其实好好听听欧美那些流行的通俗的,甚至摇滚的爵士的歌唱,就不难理解歌唱的三条是非常重要的。在欧美的众多流行通俗歌手中,唱高音基本采用的换声的方法,大同小异。这里必须指出美声与他们的最大不同,一个是不同的共鸣,一个是气息控制的不同。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流行通俗是不需要共鸣,这是误解。一个人即使平时说话时,也是有共鸣的。例如一个成熟的男性,有的人说话,我们感觉他声音“宏亮”,这就是一种基本的共鸣。但美声要求各个声区声音平衡统一,所以对共鸣有特别要求。
流行通俗的共鸣是一种自然状态的共鸣,就像我们在不同场合说话,特点可以比喻为,低音区像叹气,中音区像说话,高音区是向远处喊话。因为有电声支持,流行通俗可以自然处之,不需要对音量特别要求,因此,气息的要求也明显不同于美声。简单说,美声的“基音”要 “遮盖”,流行通俗的“基音”是“暴露”。
流行音乐的歌唱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如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蒂娜•托纳(Tina Turner)这样撕裂嗓子的喊叫式歌唱,嗓子并没有唱坏;摇滚歌星佛莱迪•麦库瑞(Freddie Mercury)等都并非等闲之辈,听来第一感觉是与美声歌唱相去甚远。其实,流行通俗歌唱就普遍的来说,主要方法上还是与美声的歌唱,有很多相似点和共通点。例如声区转换,也是“声音靠着声带”,也是采用提高歌唱位置的方法,例如都是讲究“嗓子不累肚皮累”的用气方法等。
我们可以仔细听听那些主流歌星,如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接近美声的唱法,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宽阔的嗓音,玛丽亚•凯瑞(Mariah Carry)运用了流行的花腔,皮波•布莱森(Peobo Bryson)完美的高音C,阿隆•尼维尔(Aaron Neville)混声的高音,都是缺不了歌唱基本技巧的,也缺不了基本三条。
流行通俗歌唱与美声歌唱的最大本质区别,并不是前面说的三条。我以为,主要是在于对声音的修饰程度上。上面列举的这些著名歌手,以及像席琳•迪翁(Celine Dion),西索(Sissel),拉歇尔•法莱尔(Rachelle Ferrell),爱尔顿•约翰(Elton Joho),布莱恩•麦克奈脱(Brian Mcnight),麦可•波顿(Micheal Bolton)等明星,都是嗓子魅力独特的,他们的歌唱可以和很多美声歌手一比高下,而且在同类型歌手中,按三条来说,他们也都是出众的。
港台歌手和欧美流行通俗歌手最大的不同,不是没有人这么唱,而是在于主导歌坛的,是那种无病呻吟式的所谓歌唱,他们最大问题是一步也离不开包装。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港台歌手与欧美流行歌手的巨大差距所在了。把这种无病呻吟作为通俗流行的一个主导,据说是为了快速进入市场的需要,听了这种解释,确实令人遗憾。在这种主导思潮面前,不用说与欧美摇滚、爵士歌手相比较了,就是什么声区转换,“声音靠着声带”, “嗓子不累肚皮累”的用气方法等,都是空话。
说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提示作为业余欣赏,判断歌声的好坏,按照这个三条,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初步判断。现在让我们对比一下三条,感觉一下香港和台湾通俗流行歌坛整体的现状,我们不能否认,台湾歌手三条味道要更多一点,他们整体的实力比香港歌手还是要强一些!如果要我在他们之间选择,在他们与欧美流行通俗歌手之间选择,选择谁舍弃谁,如果关注的是声音,那么答案很清楚了。综上所说,这就是为什么我给张信哲分数不高的原因。
好了,上面介绍的是第一招,如何听声音,现在简要概括说说第二招,如何看声音。所谓看,当然是看面部。唱的好的人,有共同的面部特点,一喉结位置稳定;二下颌和脖颈肌肉轻松;三嘴巴大点,尤其是短下巴者,往上撅一点的,一般都是优秀的男高音。这么说可能有人听了感觉好笑?但决不搞笑!信不信,自己对照三条,听听看看那些流行通俗的好歌手、摇滚巨星和爵士名流的鼎鼎大名。
这些技巧性的东西,说起来很轻松,可是对歌唱的人来说,却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这里再强调一下,你可以不以这三条来听歌声好坏,用自己的眼光来鉴赏;但如果以这三条来作简单判断,我特别强调注意下面二点:
第一,所说的三条好象基本原则,不可偏废某一条。以圆润来说,民歌的圆润不同于美声,流行通俗和摇滚的也不相同。唱美声唱JAZZ肯定唱不好;有人这么唱,我就要说,谁叫他唱,这不是去跨界吗?古人说隔行如隔山啊,那么容易跨界的吗?说老实话,波切里的歌声有特点,有人很喜欢,也有人觉得不够正宗,主要是声音略显单薄。美声这样比较,流行的某类型歌手比较是这样。
第二,他们的比较是同类形歌声之间的比较。这里说的是同类的情况,不是流行通俗和美声对比,不是美声和爵士和摇滚对比。是美声的抒情与抒情,戏剧与戏剧的对比,说白了就是在同类型歌手中,如何看这些歌手强一点弱一点。同样是老狼的这种类型歌手,对比看看谁强了一点;同样是王菲一类的歌手,听听谁弱了一点;同样是华仔,同样是早期的苏小明,他们前后时期的对比,或者相似者的比较。所以,不存在其他朋友的担忧,没有要求以美声去比其他门类歌唱的问题。
前几个月,有人提供下面两段歌曲,请我试听,希望能结合三条谈谈歌声情况。
http://www.topway.net.cn/music/php/...00201121262.mp3 http://www.jnsdx.gov.cn/download/mp...L病分魈飧?mp3
这是香港歌手叶丽仪在不同时期演唱《上海滩》的主题歌,我当时听了后,按三条谈了自己的认识。因为想在这里说明,所以想给个链接试试。现在打不开了,遗憾。我的结论如下:
前一个是现场版:<2 + 2 + <2 + 2
第二个非现场版:<2 + 2 + 2 + 2
现场版:加强了乐队的配器,讲究音响效果,特别是高音和强音的修补比较明显,掩盖了歌声高音不够润的缺点。歌声圆而不润,但这个圆是通过调音“制造”出来的。颤音有些不自然,刻意强调了某几个音,但整体听来还是另有滋味。演唱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这里听这首歌有了一些沧桑感。
非现场版:声音轻巧、幼稚柔润,颤音自然放松。声音显得很稚润,特点是润而不圆。从录音听,是早期演唱的录音,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整体模仿痕迹比较重,如模仿邓丽君的高音处理,特别是尾音带“钩”的处理,字词的灵活处理和感情渲染等。另一个是模仿粤剧,句中个别关键字多带了点鼻音,听来除了悦耳,还多了点地方特色。
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这个叫叶丽仪歌手就是电视剧《上海滩》的原唱。对她歌唱的总体看法是:她的歌声是以真声歌唱为主,歌唱的位置相对适中,声音比较统一,听来还算比较入耳;音高不够,谈不上真假声技巧的转换衔接。由于歌手也是属于流行通俗演唱,对电声的依赖很大,很难准确说她音量大小,但基本不是那种无病呻吟的演唱,所以,还有长处。如果按三条来比较大陆类似的歌手,水准高下很清楚,根本不用比李娜的青藏高原或韦唯的那些歌了。
关于歌唱的感情问题,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问题。所以,也有人提出3条标准之外,应该再加一条“感情”。就是说在歌唱时,一定要根据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调整自己的感情。唱悲伤的歌,要有悲伤的心情;唱欢乐的歌,要有愉悦的心情。他们认为,如果唱歌时心中没有正确的感情,他的歌就显的苍白无力。
过去我也一样这么认为感情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也许正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很多东西不好认识和理解。这么强调的结果,我发现是个误区,很容易造成把嗓音和感情割裂开来对待,结果是为技巧而技巧,为感情而感情,歌声容易虚情假意。
说到歌唱的感情,值得注意的是,,总有歌手,喜欢耍些嘴上的小把戏,例如刻意突出某个字词,有意把一些歌词唱的含含糊糊,这是声音的噱头。歌唱的发声,歌曲的演唱,虽然技巧性很强,但不同于口技。我们要的是声音的表现,不是声音的表演。所以这些都就是不可取的。歌声的感情,不是这种外在的表现。
有人提出,感情和演唱技巧,就象弓和箭。这么说,不能讲没一点道理,但我分不清楚,歌唱的感情和技巧,他们哪个是箭、哪个是弓?那气息是什么,气息与技巧如何区别,与嗓音如何区别,与歌声又如何区别?还有,感情与之是如何区别呢?这种比喻有它形象的地方,但不正确。
我认为,歌唱声音最佳表现的时刻,也是情感恰如其分表现的时候,此时歌声的感情,完全溶于嗓音当中。而且声音表现状态最佳的时候,情感也是最容易抒发的,因为此时“气”和“声”是最相融的。以一代民歌手郭兰英来说,谁说《南泥湾》《我的祖国》《清粼粼的水……》只是感情好歌声不好?粉碎四人邦的时候,郭兰英唱的《绣金匾》,其中“三唱周恩来”,曾经让小泽感动落泪。尽管感情很好,但更多的已不是她过去的好嗓子,因为呼吸吃紧了,对比三条,可以知道歌声不如过去完美了。时至今日,同一首歌,还有几人记得?今天我们记得的肯定的,还是过去的那个郭兰英、还是过去她那个声情并茂的声音。
我理解感情贯穿于气息、贯穿于共鸣、贯穿于嗓子运用.....贯穿于整个歌唱中。这个贯穿不仅仅是最明显的气息,也包括了其他的技巧。一句话,感情与技巧二者在歌声中是密不可分。感情和技巧的关系其实并不难理解,比如钢琴、小提琴,演奏者的感情在哪里?只能贯穿在技巧中,形式和内容本来是密不可分的啊!以声带情,或以情带声,没有本质区别。唱得好的高手,没有感情不好的;感情不好的可以成为唱的好的高手吗?
为什么要硬性把他们分开?我认为硬性分开只有一种解释最好:为了文章写的好看,可以做到条条是道;为了考试拿文凭,可以做金字招牌;为了说大话,吹大牛……呵,我总喜欢把实际很复杂的东西这么简单理解和表达,感情和技巧当然不能把他们分开!这里说的很简单,实在是自己水平有限,没有能耐说更明白,也没有水平把他们分开,所以只能如此简单合二为一来说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