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复制链接]

查看: 7343|回复: 27
21#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07-5-20 11:14:00 发表
演绎好坏是很主观的事,但录音好坏是客观存在的。

有点绝对了。演绎也有重要的客观标准,如小提琴的音准。虽然音响烧友不太关注,但专业人士或资深乐迷是把音准作为首要标准来谈的。
录音好坏有时更主观,特别是少数几件乐器的录音。因为大多数常用的标准并不适用,如频宽大,讯噪比高,声道分离度高的就是好录音吗?
其实录音和演绎是一个整体,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彻底分开谈的,特别对历史录音。
TOP
22#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原帖由 hav 于 2007-5-19 18:07:00 发表
自从发现演绎的魅力,尤其是富特文革勒演绎的魅力后,我就不那么在乎录音了。以前总有一种思想:单声道的坚决不买、不听,立体声才能听。这个思维定势一打破,突然间发现多以前令人迷惘的选择突然变得清晰了——单声......

大彻大悟。世上少了一个注重音效的烧友,多了一位听音乐的乐迷。单声道或许少了感官刺激,但却能让你听到更多的音乐。
TOP
23#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近来也是听富特文格勒和大卫的单声道      声音温暖  越听越好听    唉!  人啊!
TOP
24#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在这一期的《爱乐》杂志上有个问卷,其中的问题是新的录音技术对录制贝多芬交响乐是否有重要影响(大概这个意思),答卷的结果惊人的一致:不会。因为老一辈艺术家的演绎有其独特魅力,新技术也好,新指挥也罢,由于传承纽带基本被割断,因此很难有大的突破。

非常同意这个说法。所以,除非新录音特别便宜(例如naxos那样),而且获得一系列好评,否则我更倾向老录音,至少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录音。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25#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不同的唱片公司 重整的同一版本的唱片 听起来差别也很大
甚至象EMI这样的公司 日本的东芝EMI与欧洲的EMI声音差别很大

同一个录音 M&A 与 东芝EMI 差别也很大
个人觉得 日本重整的比较亮一些
TOP
26#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07-5-20 11:14:00 发表
演绎好坏是很主观的事,但录音好坏是客观存在的。

索普游泳再快,在一个浴缸里能反映出来吗?



深合我意。

评价一个事物,首先要获得全面的信息,然后才谈得上评价。所谓从客观分析,到主观判断。

我可以喜欢季雪金的声音,但我只能说这声音好听,不会贸然断定他就比齐默尔曼高明。因为在老录音里面,我能够分辨的东西太少。我常常想,如果季雪金获得了4D录音的待遇,我完全没有把握能不能把他和齐默尔曼区分开来;如果富特的布鲁克纳获得了4D录音的待遇,富迷们能把这录音和巴伦鲍依姆的录音分辨清楚吗?

我专心致志的时候,从来都是听齐默尔曼和巴伦鲍依姆,很多人觉得这是听音响,而我恰恰觉得这是最大限度地尊重音乐本身,没有漂亮高音、通透低音的钢琴曲不是钢琴曲,没有织体、音场、穿梭的交响曲不是交响曲。德彪西写前奏曲的时候,脑袋里面没有雾蒙蒙的钢琴,布鲁克纳也绝对不会希望他的音乐是闷声闷气织体混杂的东西。

如果马勒回到人间两小时,给他布列兹的马勒和一个神圣单声道的马勒(前提是别告诉他谁的名气更大),你说他更愿意听哪一个?

多说一句,我从来不认为音乐家、演奏家的水平会越来越差,这不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除非首先承认古典音乐已经彻底过时,今天的演奏家永远无法领悟过去的东西。。。可是又有谁规定了必须用过去的思维、品位、价值观去演绎古典音乐呢?难道贝多芬不希望他的音乐永远活着,永远能够听到新的东西吗?
TOP
27#

回复: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楼上说的也有道理……新一代的演绎虽然已不复当年的传承,但也许添加了更多令人激动的东西。
转盘:树莓派3+moOde / 原创A8S  解码:PS-AUDIO NUWAVE  功放:PSAUDIO-GCP200/GCA500 音箱:JBL-4331A
TOP
28#

回复: 关于单声道时期的录音技术……

关于演绎水平有硬技巧和软技巧之分.不可否认现在的硬技巧是越来越好(相对而言软技巧是一代不如一代),十多岁就能拉帕格尼尼的大有人在.什么连顿弓,双泛音,高把位上的连续揉弦都不在话下.但有这些就能称为Master吗?老奥就是典型的例子,论硬技巧他在同时代的大师中是稍逊的,比如他没学会连顿弓(用连续的跳弓掩饰),但不妨碍其成为Master.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其软技巧.
软技巧涵盖的范围极广,以提琴为例如标志性的发音(tone),揉弦,天赋和努力,人文情怀,继承并创新,忠于原著同时渗入自己的人生阅历,博览群书,谦逊自律,等等.咋一看好像和演绎关系不大,但只要具备以上的大多数并且有过得去的技巧就有成为Master的潜质.
说回现代的演奏家,硬技巧根本不是问题,问题出在软技巧,太多的急功近利,急于成名,太多的唱片可供模仿,太多的演奏会需要奔波,太多的现代审美倾向需要迎合.少了面壁十年独自求索的气概,少了独自思考突破前人的创新,少了淡泊名利艺术至上的信念.
时代在变,古典音乐在没落,现代演奏家也很难超越前辈的丰碑,这是事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