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悲而不伤,哀而不怨——沈洋《冬之旅》聆听感受兼我的作业 [复制链接]

查看: 1484|回复: 3
1#
[upload=jpg]Upload/2006112910121287725.jpg[/upload]
      “结识”沈洋是因为他在风林文化录制的那张《重低音》,十个月后又拿到了他在风林文化录制的《冬之旅》;十个月的期待终于有了结果,这个结果又是如此的丰硕,带给我如此多的惊喜,甚至让我有些猝不及防。作为德国艺术歌曲中最著名的连篇套曲之一,《冬之旅》的魅力是我垂慕已久的;只是这种垂慕仅仅停留在通过文字的了解而非直面作品本身,沈洋的这张专辑则是我“直面”进而“亲近”这部伟大的作品的发端。
    
    冬天的色彩总是会黯淡些的,而旅行者又是一个失恋的男人,“内”“外”交困,贯穿作品始终的沉郁、凄惶、无奈乃至无助、绝望便成了这部声乐套曲的主要色调;沈洋以真挚的情感、对作品卓然的理解、出色的唱功和充满磁性的嗓音将作品的本原宣示的淋漓尽致却又恰如其分。尽管整部作品被忧伤、绝望的气氛笼罩,沈洋并没有刻意的去表现,情感的把握真实、自然;颇有些“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味道,使得这部伟大的作品洋溢着人性的光辉而充满独特的魅力和韵味。《冬之旅》是音乐、诗歌两大艺术结合的典范,这也注定了这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演唱者良好的语感在作品的诠释中便显得尤为重要。个人感觉沈洋的语感非常出色,将抑扬顿挫巧妙融入行腔运嗓中,这便使得他的歌唱颇具诗韵;个人揣度这或许得益于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吧!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诠释而言当是不可或缺的,毕竟不同形式的各种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就这张专辑的音响风格而言,我个人的感觉可用“厚重”这两个字以蔽之;这倒颇合这部作品的内在风格了,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吧。据资料显示《冬之旅》这部作品当初是为男高音创作的,我倒觉得用中、低音演唱更合衬些;很难想象一个失恋后内心充满了绝望和孤独感的人会在冷寂的冬日里“引吭高歌”,独自低吟却是情理之中的。

    专辑的包装虽然说不上精美,却也质朴;整体色调与作品和谐统一,文案全面、细致。我个人蛮喜欢这种包装风格,虽然也希望能在“精”上多下些功夫。当然,这张专辑也并非是完美无缺。在某些唱段的演唱上声音发紧,显得不够松弛和自然;虽然以沈洋厚重的嗓音特点而言伴奏部分亮一些是合理的,个人感觉若能再稍稍轻柔些效果可能会更好。这似乎有些吹毛求疵了,毕竟这是两位年轻艺术家的首次录音;只是希望两位艺术家在未来的合作中能日臻完美,带给我辈更多、更出色的艺术作品。

    无意比较这张专辑与其他“名演”、“名版”高下,我个人以为这张专辑是十分出色的;因为我从中得到了感动,感受到了舒伯特这部伟大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这张专辑甫一问世便有同好指出了文案(唱片封面部分)上的一些错误,风林文化则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并迅速进行了纠正;这种认真的态度使得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民族唱片业不乏活力。感谢沈洋和张亮两位艺术家的精彩诠释,感谢风林文化出色的制作,感谢论坛和Willson版主给了我这次试听的机会,也感谢飞龙在天兄对我的鼓励!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太阳老头儿的作业。
TOP
3#

好作业
TOP
4#

刚才看了sleeper兄的作业,发现大家的听感还是不谋而合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