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传奇:《肖七》 [复制链接]

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眼光光,睇月光
分享 转发
TOP
2#

眼光光,睇月光 在 2006-12-13 3:30:10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1213327815899.jpg[/upload]

1941年希特勒的法西斯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入侵苏维埃共和国(苏联)。在短短的五个月的时间里便包围了列宁格勒直逼莫斯科。在围困列宁格勒的几百天里每天用大量的炮弹轰炸这座城市。而列宁格勒的人民全体总动员,与法西斯展开生死拼搏的浴血奋战。战争的残酷令人想象不到……..

战争是残酷的,音乐是美好的,但自有人类以来,战争与音乐就纠缠一体,宛如一对形影相吊的欢喜冤家:既然要率部族杀入另一部族,就免不了要有节奏地呐喊、有节奏地擂响战鼓,并在节奏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战歌的旋律;但是,有了这一方唱起欢庆胜利的凯旋曲,也就免不了会有那一方记录屈辱与苦难的囚徒之歌。

《列宁格勒交响曲》首先是以其直接服务于反法西斯战争而出名的。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当初首演的盛况:前线士兵如何排队在步话机里听上几分钟后去英勇杀敌,苏联政府如何把总谱拍成微缩胶卷空运到同盟国。总之,它的威力超过了几个军团。它被具体解释为:

  第一乐章,快板,战前迷人的田园图景被侵略者的脚步踏破,列宁格勒军民奋起反抗;

  第二乐章,中板,俄罗斯人面对战争废墟的悲歌;

  第三乐章,柔板,对大自然的回忆与陶醉;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对英雄的颂歌和对胜利远景的展望。

此曲的标题“列宁格勒”本来已经大致告诉我们它想要呈现的主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军团围攻的列宁格勒而作。然而,1979年一部号称是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证言》(Testimony)的出版,为原本单纯的写作动机平添了复杂的因子,诸如:“我在写作此一主题(注:指第一乐章的“入侵”主题,小鼓声不断重复的乐段)时,心里想的其实是另一种摧残人性的敌人”、“我写的是……暴政下牺牲的几百万人的追悼之歌”等字句,强调的反而是谴责极权政体对无辜人民的任意侵凌,本曲想当然应具有的爱国主义反而未见着墨。不过,由于这本回忆录的内容争议颇大,它所陈述的内容可以作为我们研究肖斯塔科维奇的参考之一,倒不见得要全盘接受。总之,无论肖斯塔科维奇真正的动机是什么,德军围攻列宁格勒一役,绝对是他创作第七交响曲最重要的触媒。

至少从作品本身来说,肖斯塔科维奇不是简单地描绘德军入侵。他把一个可暂且称之为“暴力”的主题在第一乐章浓墨重彩地渲染到近乎辉煌的程度,他把“悲歌”的主题在第一乐章之后以一种沉思的面貌呈现出来,客观上给后人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假如这个“暴力”主题确指“入侵者的脚步”,那么,一个如俄罗斯这样幅员辽阔、综合国力十倍于对手的国度,怎么竟会如此轻而易举地被敌人兵临城下?

“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灾难,也集中暴露了人性、社会制度等方面在以往被忽略或被忍隐下的积弊。也正由于灾难的降临、积弊的暴露,更强烈刺激了人们探索和进步的欲念。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是如此。



MELODIYA MEL CD1000685
TOP
3#

眼光光,睇月光 在 2006-12-13 16:26:08 发表的内容
春日 在 2006-12-13 15:33:37 发表的内容
名盘呀,哪里买的?价格?


订的,105

我在四哥店里买过一张,95RMB
TOP
4#

mahler2004a 在 2006-12-13 13:28:34 发表的内容
"幅员辽阔"是对的,"综合国力十倍于对手"恐怕没有根据吧?1936年时德国GDP总量是美国的3/8,人口是美国的一半,算是一个很强的国家了;苏联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希望有大侠能提供相应的资料.


大哥,VENEZIA出品的康德拉辛版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全集你搞的到伐?
TOP
5#

“威力超过了几个军团”到是听说过!
TOP
6#

曾有一说肖七是二战前写的,完全是政治上的需要将其安在战争中写的,我认为老肖心里真正的暴政是斯大林的统治!
TOP
7#

"幅员辽阔"是对的,"综合国力十倍于对手"恐怕没有根据吧?1936年时德国GDP总量是美国的3/8,人口是美国的一半,算是一个很强的国家了;苏联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希望有大侠能提供相应的资料.
TOP
8#

写得不错哦,请问是原创吗
TOP
9#

名盘呀,哪里买的?价格?
TOP
1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1#

再执着地问一句:是原创吗?
TOP
12#

只买到DECCA的,铜管乐感觉太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