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贝多芬》有感 [复制链接]

1#
接触古典音乐已经有2年多时间了,听得比较多的,还是乐圣贝多芬。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田园”和第七交响曲都是hav最喜爱的曲目。

过去hav也看过一些古典音乐及作曲家的入门介绍,关于贝多芬,印象最深的就是蔑视权贵,盛年时期开始耳聋,以及关于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的轶事。长期以来,hav脑海中始终有一个念头: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他们到底伟大在哪里呢?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吗?这种“运气”成份引发的“伟大”似乎并不值得我们景仰。坚定的意志?身残志坚,耳聋的贝多芬仍然坚持创作,写出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品,算得上人中龙凤,但要说伟大……感觉还差那么一点点。看来还是得从历史文献中寻求答案。

恰好那段时间hav在joyo上订购图书,为凑足100元减免邮费,hav灵机一动便把德国作家胡赫著的《贝多芬》纳入了清单。这本《贝多芬》其实并非完全忠于史实的传记,它的本质是小说。具作者坦言,贝多芬成名前的资料并不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根据真实历史线索虚构出来的。小说的第一部分贝多芬的青少年时代的很多具体描述估计都是虚构的,而第二部分贝多芬的成熟年代应该是以史实为主。对于买书,hav是非常苛刻、挑剔的,明知有相当一部分虚构成份仍然买单的原因,就是学术界对这本小说是持肯定态度的。因此,hav认为,贝多芬的生平即时与小说描述有出入,但在大是大非、性格理念等问题上是一致的,这个观点也是这篇短文的前提依据。

粗粗读完贝多芬的传记小说,总算对乐圣的生平有了一个概略的了解,也明白他乖戾的性格究竟从何而来。

书中说到,贝多芬小时候受到他父亲的粗暴对待,因此心理留下一些阴影是很正常的。然而在另一个方面,他虽然自小被众人捧为神童,却没有得到与之相称的财富、宠爱和金钱。十多岁的时候,少年贝多芬就负担起养活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参与贵族社交场合的时候,年轻的艺术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实平心而论,从第三者的眼光看,这不是太了不起的事情。贵族们之所以让音乐家参与社交,目的就是让艺术家来助兴,贝多芬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于是便对贵族产生了愤懑的情绪。书中提到,贝多芬的初恋对象是一位侯爵小姐,由于双方地位相差悬殊,对方委婉地拒绝了贝多芬(这一部分可能是虚构,也很可能构建于事实之上)。贝多芬对德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产生仇恨大概就起源于此。

当贝多芬得到机会前往维也纳向莫扎特学艺时,莫扎特贫困潦倒却精彩异常的人生又使他深受触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使他对封建等级制度产生了刻骨的蔑视,我想XXXX的“粪土当年万户侯”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之前,我总以为贝多芬蔑视贵族是出于酸葡萄心理,但纵观全书,应该说贝多芬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里已经成长为一个革命者。但是他的战场在世俗生活和音乐当中。

相信大家都知道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原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当德国还处在黑暗的封建统治当中,法国已经爆发了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拿破仑已经攻入德国境内,但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是一个为了全欧洲中下层老百姓的福祉英勇奋战的英雄。贝多芬认为他要为这样的英雄谱写一部宏大的作品赞颂他,他认为拿破仑就是把文明火种撒向欧洲的现代普罗米修斯。

然而就在他的第三交响曲完成之后不久,人民的斗士却即位称帝,贝多芬大失所望,所谓现代的普罗米修斯,也不过是追名逐利的小人。他失去了心目中的英雄,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不能湮没于尘世。

因此,第三交响曲的名称从波拿巴改成了英雄。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贝多芬比拿破仑更适合这两个字。

蔑视权贵的贝多芬,一方面要和社会作斗争,一方面却要和权威进行对抗。从贝多芬的从艺经过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然而他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天才,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存在大量的不和谐音,莫扎特甚至对他说,音乐应该是美的,即便描述的是可怖的事物,也不能把旋律写得那样可怕(大意如此)。虽然贝多芬对莫扎特敬为天人,但在这一方面他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意愿。

根据小说的描述,待人宽厚的海顿也做过贝多芬的老师,他对贝多芬的作品风格存在诸多不满,贝多芬也认为这个伟大的老师和自己在艺术上根本走不到一块。于是两人终于客客气气地分道扬镳。贝多芬也由此拉开了浪漫派的序幕。

关于贝多芬还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贝多芬在他的声名如日中天的时候,终于鼓起勇气拜访他少年时期崇拜的偶像歌德(贝多芬从小就喜爱歌德的作品,歌德在他心目中就是一个巨人),两人惺惺相惜,言谈甚欢。两人散步的时候,德国皇后迎面走来,歌德连忙让道,脱帽致意,而贝多芬却昂首正视皇后,照着原先的方向大步向前走。事后贝多芬告诉歌德:象我们这样的人,不应该给世俗的官员、王侯致敬。歌德的答复令人无可挑剔:他虽然是一位大文豪,同时也是德国宫廷的官员。面对皇室,他必须遵循礼仪。这时两人心中都产生了一丝不快。歌德认为贝多芬恃才自傲,贝多芬认为歌德骨头不够硬。两人继续散布聊天,谈到拿破仑的时候,歌德又祭起崇拜敬仰的口吻,而贝多芬却对曾是自由斗士的拿破仑皇帝心存芥蒂。对话终于无法继续下去,两位伟人分道扬镳。

在贝多芬心目中,歌德曾经是一位不可逾越的巨人。在攀登人生高峰的途中,贝多芬逐步赶了上来。他本希望从歌德那里得到教诲和帮助,没成想始终领先的歌德在登山途中却停了下来。在这场人生苦旅中,贝多芬鼓起勇气,超越了歌德。高手总是寂寞的,在攀登的途中没有歌德的陪伴固然是件憾事,但贝多芬有勇气自己一个人走下去。漫漫征途,我就是权威!

我很欣赏这种品格。领导,并不都是对的,权威,也并不都是对的。当今社会,屁股指挥脑袋,外行指挥内行的现象比比皆是,从上到下充斥着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如果人人都遵循温良恭俭让的所谓祖训,社会永远都不会有进步。贝多芬的精神,就是敢于挑战,敢于抗争,敢于担当,勇做先锋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贝多芬是一个伟人,也许他的人格(至少是人格的这一方面)比他的音乐更伟大。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
让我重温了些有关贝多芬的故事
赞同最后一句话
TOP
3#

是英文版???
TOP
4#

unique..
TOP
5#

伟大的贝多芬
TOP
6#

我也敬佩这种品格的人。
但现代社会,为求生活,也应学会“变通”,也就是学会生存!
到我挣够钱…
TOP
7#

这本书我也看了,觉得贝多芬在卡尔身上花了太多的精力和心血,而这个侄子最终不成器,太可惜了。
TOP
8#

越听贝多芬的东西越觉得感动,里面蕴含着太多的东西让你去发掘
TOP
9#

有的人天生不成器,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感觉这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比方说作者讲贝多芬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在卡尔身上,但似乎后果还不是特别严重。这本书看起来更象个“系列剧”而不是个连续剧,故事不是很紧凑,却用小说的体裁来写,感觉松散了一点。

我发现贝多芬对贵族这个东西还是挺执著的,虽然自己不是贵族,但最后被认定那个von与贵族无关时还显得忿忿不平,典型的酸葡萄心理;贵族不认同他,他就特别生气;赞助人的母亲下跪求他弹一曲钢琴,都不给面子,做得似乎有些过分。还有就是关于贝多芬的罗曼史,大都写得含含糊糊,不知道是害怕损害贝多芬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历史本身就难以考究……

其实,历史上本就不存在完人,比方说我们的周恩来总理,总是以完美的形象出现的,但论坛泡的多了,也发现伟人都是有缺点的,周总理的缺点算是非常少了,但总还是有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