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幸存者》运用了一个男声叙述者、一个男声合唱团和一个打击乐组很大的管弦乐队。全曲只有99小节,按照情绪的起伏和变化,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11小节):
小号尖利刺耳的声音模仿着难民营里的起床号声。小军鼓急促的敲击声、弦乐和木管的颤栗一下子就把听者带到了恐怖的战争环境中(见谱例6)。小提琴的拨弦引出一个男子沉痛的叙述:
第二部分(11-24小节):
“我的记忆已不完全了!我一定有很长时间失去了知觉……”
这叙述是有音调的,但不是很具体,作曲家只用一根线来记谱,围绕着它,语言本身的韵律被夸张地标以音高:
这一段的情绪有很大的起伏,从刚开始的一拍= 80到90、100、112,一小节一次递增,当叙述者讲到"好象预先安排好了似的,大家一起唱出那古老的、他们这许多年来所忽视了的祈祷--那被遗忘了的信经"时,速度突然变慢,成为一拍=52。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对速度的运用十分精心,它成为营造情绪的极其有效的因素。在叙述过程中,乐队音响和节奏律动的密度也在迅速增加,造成强烈的紧迫感。结束这一段的是拖长了声调的"在华沙的下水道里呆了这样长的时间……"。
第三部分(25-53小节):
突然加快速度,为一拍=80(此为整部作品的基本速度,以它为基础不断地作出变化)。和开头一样的小号声再次响起:“这一天象平时一样开始了。天还没亮,起床号就吹响了。”乐队音响紧张不安,但当叙述者讲到“你的孩子、妻子、父母亲都已和你隔离,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已经遭到了什么,你怎么可能安然熟睡呢”,一条凄婉柔和的旋律由小提琴独奏出来,这是全曲中唯一的抒情音响,不由得使人从心底里震颤。
小号声第三次响起,小军鼓也急促的敲响,木琴、定音鼓心悸一般的节奏伴随着德国人的吼叫,冲向情绪的高潮。在讲到“中士和他的兵士打着每一个人”时,大钹骇人地响起,十分形象地使人联想到抽在人们身上的鞭子。在叙述者恐怖的“我们这些被打倒在地上实在站不起来的人,又遭到没头没脑的鞭挞”这句话之后,紧张的情绪再一次松弛和降落下来。
第四部分(54-80小节)
叙述者继续着:“我半死不活地躺在一边。周围死一般地寂静--充满了恐惧和痛苦。然后我听到中士喊道:'报数'!”这一段开始时是语气迟缓的,但马上就变得紧张起来,木管的尖叫和弦乐的拨弦、震弓十分形象地描绘了纳粹的野蛮和难民们心惊肉跳的场面。第二次报数开始了,正如叙述者所讲的:“先是缓慢的:一,二,三,四,然后加快,越来越快,快到那声响有如野马惊跑,”速度从一拍=60起步,然后迅速递增:70-80-90-100-110-124-144-160,同时节奏逐步紧凑,音响逐步增强增厚,达到最紧张点。
第五部分(81-99小节)
就在这一片震耳欲聋的声响中,男声合唱队充满尊严地、从容地用犹太语唱起了古老的“信经”。速度突然变为一拍=80,节奏拉宽,虽然喧嚣的、逼迫的声音仍然存在,但仿佛永恒的生命的光芒趋散了鬼魅一般,在这神圣的歌声中它们显得那样委琐,那样微不足道。为了加强合唱的力度,勋伯格让一支长号以同度齐奏歌唱的旋律。
在这条悠长的旋律中,12个音的音列第一次完整地出现,先是在bB这个音高层上的原形,然后在*处由同音bE开始一个倒影音列,在后面还有一次以D音开始的原形以及也是在D音上开始的逆行倒影音列,在此不一一列举。
渐渐地,乐队也加入到神圣的赞美歌声中,越来越强烈,当速度拉宽到一拍=40,全曲壮烈而坚定地结束。
晚年的勋伯格在这部作品中所喷射出的犹太民族对战争罪犯的怒火,对世界和平的热切期盼,仍然撼人心魄。这不仅是犹太人的心声,也是全世界热爱和平、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民的心声。
许多听惯了传统音乐的人对勋伯格的音乐感到难以理解,勋伯格在生前也常常因此而痛心。如果你听了这部《华沙幸存者》,就会理解什么是“表现主义风格”深刻的力量和美了--勋伯格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充沛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