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好SACD
●罗伯特.哈利 文/韵和 编译
译者按:在当前DVD-Audio与SACD两种格式的激烈竞争中,许多中小型AV企业受条件限制不能二者得兼,只能择一而从。虽然加盟DVD-Audio的企业日渐增多,但有的企业却偏偏选中SACD。后者是怎样考虑和行动的?从《Fi》杂志记者罗伯特·哈利的采访报道可见一斑。
二十多年来,美国移动传真实验室(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以下简称MF公司)一直是以发行音质非同凡响的普通录音制品为业。该公司不为陌生的艺术家录音,而是以多数唱片公司缺乏的技术品质专心于再版人们喜闻乐见的老乐曲,其宗旨是从原版磁带中提取最后一点音乐信息。
对于即将推广的SACD和DVD-Audio两种高解析力数码音频格式,该公司着眼于未来,为开发DSD(直接流数字)编码技术的音质潜力而建成一个名为“Gain 2”的母盘制作系统。DSD是Sony/Philips公司用于超级音频CD(SACD)的一种编码技术,它的格式与DVD-Audio使用的PCM(脉码调制)编码格式都是新一代高品质数码音频技术,但二者互不兼容,正在展开一场格式大战。Gain 2含有MF公司原有的母盘制作系统的改进部分和全新的数字信号电路。最近,我在MF公司的加利福尼亚总部采访了Gain 2的设计人员,并对Gain 2的音质与原版磁带进行了对比试听。
为了把Gain 2建成现代化的母盘制作系统,MF公司引进了几位世界级专家。由著名设计师蒂姆·德帕拉维西尼(Tim de Paravicini)负责设计模拟重放系统,以便从模拟式原版磁带提取尽可能多的音乐信息。德帕拉维西尼断定,原版模拟磁带含有许多我们以前没有体会到的音乐信息,重放它们比记录它们更富有挑战性。因此,他为MF公司的Studer A-80双轨磁带录音机设计了专门订做的放音磁头和放音电路,使该机在每秒30英寸带速下的频率响应达到15Hz~60kHz(+1、-3dB),即使在每秒15英寸带速下其频率响应也宽达5HZ~50kHz(±3dB)。在模拟式录音机中,这样宽的频响范围是前所未有的(Reference Recordings公司的Keith Johson曾订做过带宽与此相近的模拟式磁带放音机,但未披露其技术细节)。宽带模拟重放是在SACD上充分发挥DSD编码性能优势的关键所在,因为DSD编码可以保留频率高达100kHz的信息,如果将信号源的带宽限制到20kHz ,DSD的宽带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许多经典的原版磁带却含有高于20kHz的信息。
在德帕拉维西尼演示Studer宽带性能的同时,一台示波器不断地监视左、右声道之间的相位差。在理想情况下,左、右声道的相位应调整得完全一致,但由于涉及磁带重放的机械误差和较短的声波波长,在高频下很难做到这一点。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在很高的频率下,Studer的左、右声道之间也不存在相位差。我曾经看过许多专业磁带放音机的左、右声道相位差(调节放音磁头方位角的整体方向),它们都没有达到Studer改进型这样好的连续性。这种相位的稳定性有助于增强音像聚焦和高音的凝聚。
一旦原版磁带上的模拟信号以可能达到的最高保真度被检拾出来,就用Sony公司的DSD编码器对它们的音乐信息进行数字化并将编码的数字音频数据储存在硬盘上。MF公司任命极具才能的设计师埃德·迈特纳(Ed Meitner)负责开发DSD编码器的模拟输入级、DSD格式的模—数(A/D)和数—模(D/A)转换器。迈特纳解决了时基抖动(Jitter)、模拟信号与数字噪声隔离和电源设计等问题(其中一个诀窍是把电源的开关频率锁定在取样时钟频率上,以避免二者可能产生的拍频干扰污染音频信号)。上述德帕拉维西尼的模拟重放、迈特纳的A/D及D/A转换、Sony公司的DSD编码与MF公司的母盘制作系统和原版磁带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实力雄厚的DSD母盘开发系统。
我问MF公司新技术开发部主任约翰·伍德(John Wood):在DSD与DVD-Audio两种竞争格式中为什么偏偏选择DSD?他说:“我们对DVD-Audio的24bit/96kHz转换器与DSD进行过大量的对比试听,认为DSD的低音分量较多、混响衰减时间较长、环境感觉较好、高音更加开阔,而且一般说来它比DVD-Audio 24bit/96kHz PCM转换器更富含音乐有的模拟音质。”此外,DSD格式可以向下变换成16bit/44.1kHz的PCM(脉码调制)格式,用于制作同一首乐曲的CD版本,并同时保留某些DSD的音质,这也是MF公司决定采用DSD格式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该公司仍然使自己的选择继续向DVD-Audio敞开。
我坐在MF公司控制室的“皇帝”位通过Eggleston Andra扬声器对Gain 2与原版磁带的音质进行对比试听。在试听过程中,我可以使试听的对象在模拟磁带重放信号与经过Gain 2 A/D和D/A转换后的信号之间进行转换。以便对二者进行比较。就象聆听第一代原版模拟磁带一样,经过DSD编码/解码的信号令人感到非常满意。DSD保存的音乐生气、风采、空间感和音乐家气质在某种程度上连LP唱片也做不到。事实上,Gain 2系统的声音非常清晰透明,没有我以前听过的数码人工产物和CD特有的生硬性和合成高音(Synthetic Treble),而音质却颇具模拟唱片的舒畅感。我还听到许多和声的变化,但没有不自然的刻画或解析。不用说,它的音质比16bit/44.1kHz的PCM数字音频格式要好得多。事实上,Gain 2的音染比我听过的线路级前置放大器还要少。当然,在对一种格式的音质作出最后评价之前,尚需用各种音乐来扩充试听体验。
我们还聆听了用DSD母盘制成的CD。DSD的1bit数据流(其取样率为2.8224 Mbps,s可以变换成16bit/44.1kHz的PCM信号用于制作CD,Sony公司把这种处理方法叫做超级直接位映射(Super Bit Mapping Direct,简称SBMD)技术。DSD的支持者们断言,用这种技术制成的CD,其音质优于普通CD。试听结果正是如此,用SBMD技术制成下变换CD与按传统编码格式制成的CD相比,前者的高音更加自然,声音的气质更加柔和,更加开阔,中音段较少玻璃似的生硬感。MF公司用这种技术首次发行的下变换版CD音乐是汤姆·佩蒂(Tom Petty)的“Full Moon Fever”,读者不妨用它与普通CD进行对比试听。我对其它下变换CD进行的对比试听得到了相同的印象。
目前,MF公司正在用Gain 2系统把它的全部模拟式母盘转换成DSD格式,再把它们向下变换成16bit/44.1kHz PCM格式用于CD再版发行。这一策略还使MF公司得以建成一个DSD编码的乐曲库,以便在今年秋季SACD正式上市的同时大量发行该公司制作的SA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