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斯皮瓦科夫带来的精彩、慷慨与幽默】 [复制链接]

1#
时间:2006年9月8日
地点:上海音乐厅
艺人:弗拉基米尔·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指挥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The Moscow Virtuosi)
曲目:巴赫—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BWV1060)、莫扎特—A大调第29交响曲(K.201)、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等

从巴洛克到古典,再到浪漫主义,一个炫技式的小品后,又带来两首中国曲目,更令人意外的是随之而来的加料变奏,最后终以匈牙利舞曲收尾。这是9月8日斯皮瓦科夫与他亲自创建的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一场音乐会。眼前这支编制才20人出头的小乐团令观众发出由衷地赞叹,因为他们在各种音乐风格中的穿梭显得那样游刃有余,加之美妙华丽的音色以及出众的音乐表现力,着实令人感动并值得回味。

开场第一曲,老巴赫的《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斯皮瓦科夫亲自担任小提琴独奏。这似乎并不是一部可以展现其深厚独奏技巧的作品;相反,双簧管独奏乌特金得以尽显风采,其音色甜美、圆润且不乏纯朴气质,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我的耳朵。而随着音乐的发展,看似在两件独奏乐器中扮演“配角”的斯皮瓦科夫,渐渐显现其大师本色——并非技巧有多么辉煌,而在于杰出的乐感以及与同伴、乐团间天衣无缝的配合,其清爽、干净的琴声中所透出的是看似有些低调的真功夫。台上,两位独奏家一边演奏一边用眼神进行交流,愉悦之情从他们的笑脸和手中乐器上一起流淌出来。乐团的声音好极了,即便没有大健琴做低音通奏,整体上依然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巴洛克情调。

上半场的第二首曲目由计划中的《施尼特凯小提琴与乐团奏鸣曲》变为莫扎特的《A大调第29交响曲》,这让观众少了一次品位斯皮瓦科夫独奏实力的机会,却可以更多地欣赏其指挥风采。选择这首规模并不大的“莫29”或许有应景的因素,但可能更与乐队的乐器编制局限有关。但也正是台上这区区二十多名演奏家将这部“小身板”的交响曲演绎的优雅华丽、光彩夺目,这当然得益于乐团自身的训练有素,尤其是弦乐声部;同时,作为指挥的斯皮瓦科夫对于某些关键段落的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也不乏幽默感,其肢体语言洗炼、潇洒,真是赏心悦目。这或许将是我在这个“莫扎特年”,所听到的最好的现场莫扎特交响曲演奏。随后加演的《第24交响曲》那短小精悍的终曲,同样令人感到振奋。

下半场的重头戏是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对于这部作品我已太过熟悉,但真正欣赏由俄罗斯本土乐团来演奏,这却还是第一次。以往听该作品的唱片,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80年代的那个录音给我的影响最大,那厚重而浓烈的弦乐音色几乎是过耳难忘的,因此在面对眼前这支小型室内乐团时,我唯一的担心在于,他们的声音是否会让我觉得单薄?虽然他们已经在上半场成功地演绎了巴赫与莫扎特,但老柴毕竟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产物。

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交出的答卷令人感到满意,虽然客观上他们在乐器数量上不占任何优势,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让我失望。确实很难想象,仅仅四把大提琴和两把低音BASS,就可以营造出低频这等强烈的乐队效果,即便算不上很厚重,但从现场聆听的体验而言,这样的音色厚度相信已经能满足大多数听众的要求。不过乐队编制多少还是在某些段落影响或局限了音乐的表现力,譬如第三乐章“悲歌”就似乎因为色彩的平淡,而在情绪上缺少了几分悲剧色彩;而终曲乐章在上半段显得过于局促,整个乐团的声音略微显得紧张过度,激情有余而轻快不足。斯皮瓦科夫在速度上有他自己的处理,总体上偏快,尤其是第一乐章,但我觉得并不过分,他赋予了这个乐章以更流畅的元素。或许是为了避免乐章间的掌声,斯皮瓦科夫在每个乐章之间的停顿也非常之短,以至于第三、第四乐章听上去是连续的。

接下去的安可时间,斯皮瓦科夫与他的乐团伙伴们展现了慷慨和幽默。加演曲目多达五首,除了一个陌生的炫技小品以及大众耳熟能详却经过少许改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之外,还有两首中国曲目——《良宵》和《新春乐》。与某些国外艺人在演出中国作品时显出的生涩、别扭相比,眼前这群俄国人的表演要相对严谨、熟练得多,并没明显流露出“外国人唱中国戏”的痕迹。更叫人出乎意外、忍俊不禁的是,《新春乐》演完后他们竟对此作来了一番“中西合璧”的改编,经过变奏后的乐句瞬间变得令人捧腹,往往上半句保持原状而下半句就带有浓烈的西方色彩,虽然滑稽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稍稍有“恶搞”嫌疑,但现场气氛到这时也终于因此达到高潮。

一位杰出而幽默的音乐大师与一支优秀的室内乐团,共同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稍嫌遗憾的是,现场的上座率并没有达到火爆的程度。或许斯皮瓦科夫与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并不是某些人心目中的大牌,时间:2006年9月8日
地点:上海音乐厅
艺人:弗拉基米尔·斯皮瓦科夫(Vladimir Spivakov)指挥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The Moscow Virtuosi)
曲目:巴赫—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BWV1060)、莫扎特—A大调第29交响曲(K.201)、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等

从巴洛克到古典,再到浪漫主义,一个炫技式的小品后,又带来两首中国曲目,更令人意外的是随之而来的加料变奏,最后终以匈牙利舞曲收尾。这是9月8日斯皮瓦科夫与他亲自创建的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的一场音乐会。眼前这支编制才20人出头的小乐团令观众发出由衷地赞叹,因为他们在各种音乐风格中的穿梭显得那样游刃有余,加之美妙华丽的音色以及出众的音乐表现力,着实令人感动并值得回味。

开场第一曲,老巴赫的《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斯皮瓦科夫亲自担任小提琴独奏。这似乎并不是一部可以展现其深厚独奏技巧的作品;相反,双簧管独奏乌特金得以尽显风采,其音色甜美、圆润且不乏纯朴气质,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牢牢地抓住了我的耳朵。而随着音乐的发展,看似在两件独奏乐器中扮演“配角”的斯皮瓦科夫,渐渐显现其大师本色——并非技巧有多么辉煌,而在于杰出的乐感以及与同伴、乐团间天衣无缝的配合,其清爽、干净的琴声中所透出的是看似有些低调的真功夫。台上,两位独奏家一边演奏一边用眼神进行交流,愉悦之情从他们的笑脸和手中乐器上一起流淌出来。乐团的声音好极了,即便没有大健琴做低音通奏,整体上依然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巴洛克情调。

上半场的第二首曲目由计划中的《施尼特凯小提琴与乐团奏鸣曲》变为莫扎特的《A大调第29交响曲》,这让观众少了一次品位斯皮瓦科夫独奏实力的机会,却可以更多地欣赏其指挥风采。选择这首规模并不大的“莫29”或许有应景的因素,但可能更与乐队的乐器编制局限有关。但也正是台上这区区二十多名演奏家将这部“小身板”的交响曲演绎的优雅华丽、光彩夺目,这当然得益于乐团自身的训练有素,尤其是弦乐声部;同时,作为指挥的斯皮瓦科夫对于某些关键段落的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也不乏幽默感,其肢体语言洗炼、潇洒,真是赏心悦目。这或许将是我在这个“莫扎特年”,所听到的最好的现场莫扎特交响曲演奏。随后加演的《第24交响曲》那短小精悍的终曲,同样令人感到振奋。

下半场的重头戏是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对于这部作品我已太过熟悉,但真正欣赏由俄罗斯本土乐团来演奏,这却还是第一次。以往听该作品的唱片,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在80年代的那个录音给我的影响最大,那厚重而浓烈的弦乐音色几乎是过耳难忘的,因此在面对眼前这支小型室内乐团时,我唯一的担心在于,他们的声音是否会让我觉得单薄?虽然他们已经在上半场成功地演绎了巴赫与莫扎特,但老柴毕竟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产物。

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交出的答卷令人感到满意,虽然客观上他们在乐器数量上不占任何优势,但实际效果并没有让我失望。确实很难想象,仅仅四把大提琴和两把低音BASS,就可以营造出低频这等强烈的乐队效果,即便算不上很厚重,但从现场聆听的体验而言,这样的音色厚度相信已经能满足大多数听众的要求。不过乐队编制多少还是在某些段落影响或局限了音乐的表现力,譬如第三乐章“悲歌”就似乎因为色彩的平淡,而在情绪上缺少了几分悲剧色彩;而终曲乐章在上半段显得过于局促,整个乐团的声音略微显得紧张过度,激情有余而轻快不足。斯皮瓦科夫在速度上有他自己的处理,总体上偏快,尤其是第一乐章,但我觉得并不过分,他赋予了这个乐章以更流畅的元素。或许是为了避免乐章间的掌声,斯皮瓦科夫在每个乐章之间的停顿也非常之短,以至于第三、第四乐章听上去是连续的。

接下去的安可时间,斯皮瓦科夫与他的乐团伙伴们展现了慷慨和幽默。加演曲目多达五首,除了一个陌生的炫技小品以及大众耳熟能详却经过少许改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之外,还有两首中国曲目——《良宵》和《新春乐》。与某些国外艺人在演出中国作品时显出的生涩、别扭相比,眼前这群俄国人的表演要相对严谨、熟练得多,并没明显流露出“外国人唱中国戏”的痕迹。更叫人出乎意外、忍俊不禁的是,《新春乐》演完后他们竟对此作来了一番“中西合璧”的改编,经过变奏后的乐句瞬间变得令人捧腹,往往上半句保持原状而下半句就带有浓烈的西方色彩,虽然滑稽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稍稍有“恶搞”嫌疑,但现场气氛到这时也终于因此达到高潮。

一位杰出而幽默的音乐大师与一支优秀的室内乐团,共同奉献了一场精彩的音乐盛宴。稍嫌遗憾的是,现场的上座率并没有达到火爆的程度。或许斯皮瓦科夫与莫斯科独奏家室内乐团并不是某些人心目中的大牌,但这精彩的现场足以证明他们的实力,这样的演出在国内是难能可贵的。而音乐会最大的瑕疵或许仅仅在于蹩脚的节目册,除了与实际不符的曲目单外,甚至将巴赫《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的编号误标为“BWV1044”(实际应为BWV1060)。

最后说说斯皮瓦科夫独具特色的谢幕,大多数时间里他根本不退到后台,答谢完一次便退到乐团中,几秒钟后便再次走到前台,不但省却了反复上来下去的麻烦,更显一派谦和、随兴的风范。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这样的演出在国内是难能可贵的。而音乐会最大的瑕疵或许仅仅在于蹩脚的节目册,除了与实际不符的曲目单外,甚至将巴赫《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的编号误标为“BWV1044”(实际应为BWV1060)。

最后说说斯皮瓦科夫独具特色的谢幕,大多数时间里他根本不退到后台,答谢完一次便退到乐团中,几秒钟后便再次走到前台,不但省却了反复上来下去的麻烦,更显一派谦和、随兴的风范。

http://audio100.spaces.live.com
最后编辑liuenhui
分享 转发
TOP
2#

one cd about him from Melodiya :
http://www.wodelp.com/mybbs/read.php?tid=4212&fpage=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