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荷塘乐色音乐漫谈--弗里德曼Erick Friedman流浪者之歌(黑胶) [复制链接]

1#

其实穆特的那张4D录音恰恰是录音技术很发达,但录音三观很不正的娇柔造作(指录音)的作品啊!任何听过音乐会的人都知道无论你坐在哪儿都不可能听到这种声音,就算你就坐在舞台上,坐在穆特边上,那声音的比例也是不对的,残响时间也是过长的!(估计是当时4D技术用的多出3bit的临时动态调整范围让录音师太兴奋了,玩得有点过头了)
DG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来再版SACD的时候,明显缩短了残响时间。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录音嘛,并不必真是还原音乐会的现场自然音效,适当的加点“味精“、加点特技也是可以接受的。确实,对于协奏曲录音来说,如果过分忠实的还原音乐会的自然音效是不恰当的,一般总会对独奏声部进行音量的放大、音色的修饰甚至单独先做混响处理。不过味精放的太多,毕竟还是会破坏“食材”原有的风味和营养的,还是应该适可而止。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宁峰在去年也刚刚在Channel Classics下录制过这个作品。Channel Classics的老板兼制作人/录音师是一位绝对的自然主义录音工程师,不论是信号本身还是内容的后处理都信奉越少越好的原则(当然该修该剪的瑕疵肯定还是处理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宁峰的录音和穆特的,录音风格的差异应该还是很明显的。
最后编辑chrisspher 最后编辑于 2016-06-03 15:39:19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6/6 0:02: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6/6/3 16:03:00 发表
兄台分析得头头是道,哈哈。穆特那个录音,确实听现场是听不到的。
听音乐会,如果是协奏曲,还是前面的位子比较好。后排的位子,会觉得独奏乐器非常不给力。尤其是象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那样的作品,本来乐队就很强,如果坐在音乐厅后排,会觉得独奏给淹没了。
Channel Classics的录音非常好,象波洁那些唱片,她那个巴赫小无可能是录音效果最好的版本。
刚好最近听了达人艺典那个宁峰的《中国心》,从


对的,据说Zimerman曾经就觉得拉威尔的左手协奏曲在现场根本弹不出像样的(让他自己满意的)效果而拒绝现场演奏这个作品,但却和Boulez一起留下来一个效果堪称典范的录音。也许在现场永远无法体会他那个录音中震撼的听觉感觉吧。

上世纪60年代从柏林爱乐大厅开始流行起来的环岛式音乐厅座位的布局尤其容易让独奏乐器迷失在乐队庞大的伴奏中,相对来说传统的长方体厅的集中度会好一点。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协奏曲和独奏放在上海音乐厅或者上海大剧院这种长方体的厅里效果要好于东艺这种环岛式的厅。
最后编辑chrisspher 最后编辑于 2016-06-05 19:08:1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