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31|回复: 219
1#

耐心看完各位的杰作后不免心生悲哀。仅就中国民族调式而言,任何一位国内小学音乐教师的专业知识足可以把众好汉打翻在地。搜索出如此古老的国粹,而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真是既可笑又可悲。
音乐是有侵略性的。想要让国乐传遍世界只有靠国力。其他的因素只是七声调式中的偏音。
跑远了,请谅解。
分享 转发
TOP
2#

不妨谈谈和声功能及和弦连接规则的演变与人们对声音协和认识的发展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TOP
3#

各位老师见笑了。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可能不会有一个很圆满的结果。人们对所谓的协和音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是谈谈也会有一定的意义。
国乐比较注重的是旋律和调式。所以谈和声一般以西方音乐较适宜。
举个三和弦的小例子:1,4,5极被称为正三和弦。这是五度亲缘关系。但这个五度关系是在哪个年代被认可的呢?在此之前哪些音是协和呢?
再举个例子:大三度一般被认为是协和的。但希腊人不认为。这又和地理,民族有关了。
这是一个大问题。自己学得不多,希望各位老师谈谈。
TOP
4#

三和弦我知道些。这是写在书上的东西。简单地说这些规则啊法则啊是哪个年代由哪些人通过哪些方式制订的?在此之前的音乐法则又是哪些?大小调之前的音乐又是怎样的?。。。。。。
TOP
5#

松香味 在 2006-7-24 14:36:23 发表的内容
就按KENTRYFO兄的思路:题目增加“关于音响与音乐的文化讨论”

在此大前提下一定要设置几个小标题。问题大了一定会偏题。
TOP
6#

现在反而觉得音乐不神秘。神秘只是没有找到规律。音乐有严格的规律可循。有人说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是难以改动一个音符的。以前一直怀疑。现在明白了些。改动一个音符就会改变一个好的和声。虽然和声能够有不同的选择,但伟大的意义就是这是最合适最好的选择。当然伟大作品不只是有和声。
好音乐就像一部好的小说。不看原文不能深刻体会。多听CD只能停留在表象。
学习这些音乐语言和学外语其实也差不多。
TOP
7#

我好奇心强。以前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唐僧取经取的是哪部经?
我的签名是成唯识论卷二上摘抄的。好玩而已。
扯远了。
我提的问题自己肯定回答不了。慢慢看书学习吧。
TOP
8#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诗是乐之心,乐为诗之声,故词乐同其功也。初作乐者,准试而为声;声既成形,须依声而作诗,故后之作诗者,皆主应于乐文也。。。。。。。祥见“管锥编毛诗正义“
TOP
9#

我哪能说跳出去了呢?我站在高处看到了围墙里绚丽的风景,但视力所限只是看到了外延。不知里面及究竟有多少风光,所以正往里跳呢!
文化侵略在我看来对于一个民族是真正有害的。它会让一个民族失去灵魂。日本自古从中国引进各种文化,那是一种学习,是他们主动要求被“侵略“。反过来他们逼迫东北人民学习日文则是一种侵略无疑。
我们欣赏西方古典音乐完全也是一种学习。对这种理论掌越深,对国乐或其他类型的音乐就更有意义。国内有一些
所谓的音乐人其实都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物极必反,当贝多芬在古典交响曲式上达到了一种新的顶峰后,他的后辈只能独辟蹊径,在另一方面去寻找自我实现的价值。就像莫扎特后的贝多芬一样。穷则思变,勋博格的十二音作曲法也是对调性作曲的一种无奈的变革。虽然这种作曲法现在很流行,但是从人们对和谐音的接受速度来看,是超前了。就像这里各位也只是喜欢调性音乐。
音乐在发展,每一种新的变革只能由时间来印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