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算现场——具有参考价值的听音感受 [复制链接]

查看: 6584|回复: 52
1#

胡敏强 在 2006-4-30 20:54:33 发表的内容
生活中有很多现场的机会,人声是最平常的,机会也是最多的。还有一些文艺类演出,有听到真实乐器的机会。这些机会的现场都能逐渐给我们听音的正确感受,慢慢形成客观可信的听音经验。


无意中碰到的一次佛事活动。
绝对现场。个人以为对如何正确调整系统可以掌握可靠的感觉。也体会到自己对系统以往的调整以及对声音的理解和把握是可靠的。
首先是在室外,比较空旷。大合唱时声音不受房间影响,平衡度、密度都相当好,高低音的延伸自然,可以准确把握到人声的厚度和气势。碰铃、板鼓准确的音色音量。比较自己的发烧音响系统是可信的。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参加一次佛事活动,之后回家播了一首中乐对乐器进行比较,发觉真的乐器发声比音响系统播的乐器发声像要大,穿透力强许多.
分享 转发
TOP
2#

烧友不断把器材升级,是不断地无限接近真实声音,这是一种发烧乐趣,有的是按主观意愿去调试升级系统,可能声音会变得夸张,这也是一种烧的乐趣,因为每个人都对音乐看法理解不同.
TOP
3#

有机会的多听现场,多看些音乐参考书刊,了解这首曲创作背景,可能是较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但在聆听这首作品时,思维可能不会跟着作曲家的思路而走,不经觉也会渗透个人经历感觉,身同感受由此产生的.十个人如果听"贝六",极可能有十种对田园的理解.只要是非标题性的乐曲,是允许的.
TOP
4#

胡敏强 在 2006-5-2 0:18:50 发表的内容
酒神 在 2006-5-1 23:45:11 发表的内容
当然大前提条件是对这作品大体上概括性的理解,如果把田园想象成这几天开批斗大会的168就不行了.


是的。但好象我并不关心开什么批斗会,只要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好。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还是在人心的。



别误会,只是一个比喻罢了.
TOP
5#

每个人在发烧看法出发点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有许多实际的东西制约着我们,例如,一分价钱一分声音,这是道理.光爱情没有面包是不行的.
俺又准备挨批了.
TOP
6#

与西洋乐文化底蕴不同,不能用多少支大提琴或鼓的响度来判定
TOP
7#

VV 在 2006-5-2 0:22:19 发表的内容
多听其它DD,取其长。
可能会觉得国乐戏曲头重脚轻,少了低段支撑。。。

同感
TOP
8#

当然大前提条件是对这作品大体上概括性的理解,如果把田园想象成这几天开批斗大会的168就不行了.
TOP
9#

有时候俺和另一烧友在现场听同一的敲锣打鼓之后,再在音响听锣鼓,此时两人的意见分岐很大,因为人耳失真很大,所接受的讯息各人都不同,形成理解差异.
理解发烧的真正内涵当然是好,但每个人的经历感觉都不同,这就是为什么音响具不同的争议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