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音箱性价比 [复制链接]

1#

哪篇傻X文章这么写?贴出来大家瞻仰一下。[/quote]




專題企劃 尋找物超所值的喇叭系統

從成本概念分析音響器材龍虎榜喇叭名單
楊德宜


<圖1>以定價十分之一的標準來進行估算,恐怕會讓許多人跌破眼鏡,尤其在平價喇叭上更是令人難以相信。

143期的「下期重要內容預告」刊出後,我就接到許多朋友來電問:「你瘋啦!」
想想也沒錯,以評論聲音表現的雜誌來說,用成本估算的角度來談論音響器材,而且還打算刊登出來,確實是挺瘋狂的舉動。
所以,有一位熟悉業界的朋友這麼說道:「這篇『專題企劃』刊出來以後,曾耀祖以後大概真的不用回台灣了,……至於你嘛,很可能會被裝在布袋裡丟進淡水河!」

十分之一的成本概念

說起來,都是耀祖的錯,因為每次和他談起某某喇叭的聲音如何,某某喇叭的作工品質又如何時,他總是會用成本的角度來分析,告訴我:「太貴了,根本不值這個價錢。」或是說:「這種製造成本,要賣這麼便宜的價格,換作是我的話就沒辦法。」日子過久了就讓我興起製作這份專題企劃的念頭。問題是,這其間的「昂貴」與「便宜」,到底該用何種標準來評斷?
說出來您或許很難接受,那就是以「喇叭定價的十分之一」為成本估算,遠低於這個標準的型號即排除在外,超過標準的喇叭則選入名單當中。

太誇張了,成本真的只要十分之一嗎?這是製造業者普遍認知的「直接成本」估算方式,也就是製作一對喇叭的材料採購價格。您如果覺得不可思議,不妨翻閱本刊15期訪問Rogers原廠人員的文章作為參考。甚至,您只要隨便找一款心目中「物超所值」的喇叭,然後假設自己是國外原廠試想看看:經過出廠價格的利潤、出口稅金、國際運費、國外代理商的利潤、當地經銷商的利潤,還有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折扣,您會發現這種估算方式一點都不過分。正如同耀祖所說的,只要直接成本超過定價的十分之一,任何一個環節確實很有可能會賺不到錢!

高價位產品不吃香

問題是,殺頭的事有人幹,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難道原廠會笨到設計出一款喇叭來賠老本嗎?當然不會,所以這其間還會有一些彈性可言。基本上,這種估算方式是一種「原則」,有些大廠商的進貨(材料)數量龐大,可以壓低成本;有些廠商不為單體或電子零件配對,這也可以節省直接成本;有些廠商拼命降低間接成本,所以能夠忍受較高的直接成本……當然,也偶有願意壓縮利潤,只為推廣自己理想設計的廠家出現,所以您可以擁有這些成本/價格比最高的喇叭產品。

至於整個估算方式與過程,耀祖在後文中解釋得很清楚。在142期的「音響器材龍虎榜」中,他針對喇叭榜單上的產品逐一估算成本,最後選出二十多款夠資格被稱為「物超所值」的喇叭系統。不過,當編輯部以這份名單進行規劃,安排各代理商送器材進攝影棚拍照時,卻發現其中有部分型號早已不在進口之列,本地市場也根本見不到這些喇叭。既然音響迷買不到,我們當然要將這些產品剔除,於是最後篩選的結果只剩下18款喇叭。

檢視這份最後定案的名單,您會發現其中有幾個品牌特別傑出,例如Harbeth、ATC、PMC等公司,它們都有不只一款產品超越選擇標準。其次,價位愈高的喇叭,愈不容易在成本/價格比值上擁有好成績,在20萬元級以上的產品當中,就僅有ATC SCM-100PSL(270,000元)、PMC MB1(333,000元)與JBL 4344Ⅱ(395,000元)三款獲選,這應該是一個相當值得音響迷深思的問題。

在隨後的18款喇叭介紹中,雖然沒有刊登出詳細的估算數字,不過我們換了另一種更容易瞭解的方式,以便讓讀者們清楚最後的結果。在「成本/價格指數」這個項目中,您所看到的數字便是以估算成本除以定價所得:數字愈高者,愈顯超值本色。
最後要再提醒讀者一次,這份「專題企劃」僅討論直接成本的觀念,產品的聲音表現與作工品質等部分並沒有涵蓋在內。「成本/價格指數」高,並不保證該款喇叭的聲音一定好聽,外型設計與作工品質也不見得會討人喜愛;相反的,即使您所心儀的喇叭型號沒有獲選,也不代表原廠偷工減料。畢竟,聲音表現是否達到標準,才應該是您選購喇叭的最重要指標。



瘋狂的音響自裝派

談起曾耀祖,本地市場許多從業人員都認識他,因為他曾經在國內幾家音響進口代理公司服務過,並在這段期間內與許多國外原廠建立起關係。離開Hi-End音響業界後,他前往香港與朋友合資開公司,準備在大陸設廠製造喇叭音箱與傢俱。在籌備的半年時間內,曾耀祖最常做的事就是到二手音響店裡買著名型號喇叭,回家花幾天的時間拆單體與分音器,研究原廠設計的理念為何,瞭解後再賣回二手音響店,換一款沒拆過的型號再繼續研究。所以,他見過、聽過、拆過的喇叭不比任何音響評論員少,說起各家喇叭廠的產品更是如數家珍,連單體型號與原廠報價都倒背如流。所以,談起估算喇叭成品的直接成本,大概沒有人比曾耀祖更能勝任這份工作了。<圖2>
您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有人會對喇叭癡迷到這種程度?剛認識曾耀祖時,我也向他問過這個問題。據耀祖說,早在三十年前,他們家裡就有二套進口音響(還有全村第一部電視機)。當時他年紀還小,搞不懂為什麼音響上面要插滿一堆不太亮的電燈泡?而喇叭上圓形會發出聲音的東西,為什麼會一戳就凹進去,而且聲音變得不太對勁(有趣的是,耀祖的兒子也傳承了他的血統,冷不防就出腳踢扁低音單體)?上了高中之後,耀祖試著想修復那些被他破壞過的喇叭,就到中華路的「南光」買了高音單體回家換,實驗出心得後又接著換中音、低音單體。從那時候開始,中華商場「龍聲音響」(也就是現在的ATC總代理『雅風』)櫥窗前有一個高中生經常瞪著單體流口水,自裝派也多了一位無可救藥的音響痴。

在深圳工廠裡,曾耀祖有一間專門擺放單體樣本的儲藏室,據他說幾乎全世界各款常用單體在那裡都可以見到。我正準備找時間到他的工廠去參觀,屆時再為讀者們介紹這個「單體博物館」的部分。這裡所附上的圖片,是曾耀祖過去在台灣工作時購買的單體庫存,其中包括有Accuton、Dynaudio、KEF、Scan-Speak、SEAS、TAD、Eton、Davis、Focal、VIFA與Lowther等知名型號,每一款都有四只以上。再注意看上面那二組長50吋與75吋的鋁帶高音,是不是很眼熟呢?
在本地市場搞喇叭DIY,大概還沒有人像曾耀祖這麼瘋狂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