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布列兹 [复制链接]

查看: 9176|回复: 62
1#

scfan 在 2006-10-26 12:46:25 发表的内容
只收了他的全部马勒和DG的一张巴托克钢协


帖一张他1996年指挥维也纳爱乐的马勒第五交响曲
[upload=jpg]Upload/200610261614595741.jpg[/upload]

DG公司出版的皮埃尔·布列兹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458 416-2)或许不是你所期待的布列兹,因为他的表现实在太过传统了。然而尽管如此,从整首交响曲阐释的结构来说,他还是传达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东西。以第一乐章为例,总共用了12分50秒,这跟马勒自己的本意毫无二致。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按照常规进行;在接下来三重奏主题的第一次出现中,像Shipway、伯恩斯坦和滕斯泰特这些指挥家都按照马勒的意思不约而同地加速,但是在布列兹手中速度却是故意得到了严厉的控制,比任何人都要严厉的那种控制。其结果直接导致我们听到了更多狂乱的、久被压抑的能量被释放。这些细节使得这个演奏留给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恐怕任凭岁月的冲刷也不能抹去了。在稍后标有“速度还原”的地方,根本没有给人气势大跌的感觉,因为布列兹并没有减速。顺便提一句,维也纳爱乐乐团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几乎和巴比罗利魔棒召唤下的新爱乐乐团一模一样。接着就到了标记着“Klagend”(“悲伤的”)的尾声部分,在这个乐章最关键的时刻所呈现出来的华美无比的生动和光鲜堪与麦克拉斯棒下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比肩。

    第二乐章的速度一如第一乐章时般喷发,布列兹稍微做了一点控制。这并不是说就很慢,但他也显然不是那种匆匆忙忙就往赞美诗那儿赶的人。那段音乐正是容易犯疑惑的地方,也可以检验一个指挥家是不是头脑清醒。如果指挥家对乐谱没有进行仔细研究、反复斟酌,那听起来就跟一堆噪音没什么分别。布列兹在这里无疑做到了举重若轻,并保持了很好的平衡性。这个乐章同时也反映出指挥对待维也纳爱乐的铜管乐部分是多么得小心谨慎,只有在特定的关键时刻才让它们挑大梁。就跟在赞美诗那里表现出来的一样,当乐曲真正全速前进的时候,那一瞬间是值得铭记的。“Wuchtig”那段的低音铜管非常宏伟堂皇。

第三乐章处理得相当拘谨,甚至算得上是雅致。同躲在乐队背后相比,我更喜欢圆号独奏和乐队之间的分庭抗礼,还有那段华尔兹中的弦乐滑音也是我的最爱。这一次又不是你所期待的布列兹。如果说我对他有什么意见的话,那就是任何地方他都太过精雕细琢了。我认为稍慢板乐章是个败笔。演奏倒是很壮美,听起来也很美妙,但是令我吃惊的是演奏时间很长(10分59秒)。我原本还期待着能听到某些离经叛道的东西,就像他在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表现出来的一样。在情绪的连贯性上,这个稍慢板也是脱节的,显得淡漠而遥远。回旋曲的结尾在速度上调整得刚刚好,不是太快但是却有着足够的跳跃感。

这不是一个每个人都会喜欢的录音,我不得不承认时常能发现一些问题。录音在维也纳的音乐协会大厅进行,采用多对麦克风拾音,并动用了大量的回响设备。这些使得声音好像抛过光一样,变得异常明亮平滑,甚至是有点耀眼了。唱片除了附带Henry-Louis de La Grange写的关于作品的详细介绍,还有皮埃尔·布列兹写的一篇短文,文中讲述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金色大厅中演奏马勒和他自己的作品的传统。这些个传统元素给我的冲击力很大,我在前文已有叙述。布列兹还提到指挥瓦格纳的作品让他慢慢体会到,在乐曲的任何地方确切明了自己所处位置有多么重要,这使他获益匪浅,并对诠释马勒的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来说,音乐流动时的那种连贯性是最为重要的”,布列兹如是说。这句话概括出他在处理这部马勒第五时所用的全部招数。很多偶尔发生的小纰漏并没有掩盖精彩的演绎。尽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还是向您推荐这张唱片。


下载地址:www.mofile.com

提取码:4124088816140018

11-04 19:35过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