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shenming 于 2009-9-4 22:01:00 发表 我个人以为,乐圣的乐思是极“简”的,于是他就把力量引入音乐,作这方面的开山祖师——我们知道,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能写出动听乐曲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乐圣在这一路发展,确实也没大意思,而且,有莫扎特在前面横着,他再怎么着也比不过莫扎特啊。于是,乐圣开创出音乐的新路向,并受到乐俗两界的顶礼膜败。但我想我是不会喜欢这种音乐的,乐圣之乐永远是主题先行,不像莫扎特的音乐是直接从内心汩汩流出来的;自然生发出来的 |
对乐圣之乐永远是主题先行的说法,我不赞同。我们也许被那几部“主题性”的名曲框住了,但这不过是课本里的定义,贝多芬的音乐更多的还是发自内心的个性化表白,或是兴之所至的产物,虽然他不象小莫和舒伯特,水龙头可以随时开关,贝多芬在这方面还是“笨拙”一点,作品要不断修改,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许多充满灵性和个人气质(甚至体臭)的可爱的作品的诞生。这段时间我常听他的钢奏和弦乐四重奏,那里面有着多么鲜活的音乐啊,比如,第九、十奏鸣曲,它们紧跟着“主题化”的悲怆奏鸣曲而来,却完全是贝多芬心境另一面的写照,每每让我听得心旷神怡,还有十三、十六、十八至二十、廿四廿五,等等,莫不如此,我还记得廿五钢奏的慢板乐章,是那么的宁静和深情,这和任何主题都无关,可以说是贝多芬最至情至性的表白。且不说还有芬芳四溢的小提琴奏鸣曲等等许多室内乐、协奏曲和小品了,这些作品还是占了大部分的。贝多芬给世人留下的高大崇高的概念,实在是人们为某种需要和目的强加的光环而已,就连“乐圣”这顶帽子也是如此。
还是那句话,伟大的人物各有独到之处,他们的确不具可比性,我们因生活在离他们不远的时代而得以享受到丰富的遗产,如何领受就各取所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