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浅谈抽样定理 [复制链接]

查看: 8255|回复: 68
1#

低温 在 2006-3-21 0:15:38 发表的内容
开兄的贴子着实有趣,这正是困扰了俺很久的问题,直到前年才理清个头绪。

奈奎斯特定律害人不浅。
定律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应用的条件出了错,前提是正弦波。
谁说音频的20-20KHz只是正弦波呢?,如果遇到18KHz方波如何采样、如何还原呢?如果一个正弦波信号发生相位跳动(同频) 如何表达呢?这一切用44.1KHz的采样频率全是错误的。
用FFT去分解如果22.1KHz的频响,只能换得大约7.8KHz以下方波<3%失真度的还原,因为5次以上的高次谐波丢失。
众所周知钢琴的波形类似方波,所以在普通CD还原钢琴是最差的。

奈奎斯特定律害人不浅哪!


提出这样的观点需要慎重!
分享 转发
TOP
2#

人耳是感受振动次数来判断频率;感受振动上升速度来判断(频率)的区别。
人耳的听觉和视觉一样,存在生物“滞留效应”。比如,24幅/s以上的电影画面,50~60幅/s以上的电视画面,80幅/s以上的电脑画面,我们就基本上看不出“断断续续”的现象而且认为是连续的。
人耳的听觉方面,青年人20KHz以上,中老年人16KHz以上,由于频率的“上升速度”太快,人耳的听觉反应速度跟不上,所以就感觉不到或者说听不到了。12KHz的方波和12KHz的正弦波我们听上去几乎完全一样,就是12KHz的方波上升沿速度太快,人耳反应不出来它的变化“存在”,“误”认为是正弦波了。如果你明确的可以听到16KHz的频率,那么,8KHz以下的方波和正弦波你就应该可以听出区别(上升沿速度小于听力最高频率上升速度两倍以下)。但是,这时你仍然不能区别8KHz的方波和三角波(适当增加三角波的幅度后)。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3#

Nyquist定理仍然适用。只是采样值经过各种计算变化(各种混合、效果等处理等)丢失的数据就没有办法再“找”回来。

“混音过程中,经过了各种混合,效果等处理.是否有相关的定理证明,44.1khz和96khz在经过这些处理,能够提供的精确性是相同的?”

——这一点应该是问题的根本了,不过这是前期处理的问题,“CD上面的信息B”没有保证,显然无法还原出“采样下来的信息A”。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