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不好声是因为未搞好,CD不好声是因为搞不好!? [复制链接]

查看: 18511|回复: 136
1#

Raxel 在 2005-12-9 12:19:14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在 2005-12-9 12:10:04 发表的内容
谁急了?你急了?

我两样都用过了,不是早就和你说过了嘛。还明知故问,干嘛呢?

听过的软件是不是只要拍个照片往这一贴,说一声:这个好。就算好了?



我没有什么急的,我既不用sony平价机,也不用krell,有什么需要急的.题目是CD和LP.现在CD是主流介质.现在需要证明自己价值的是LP,而不是CD..所以你前面的讲没根据什么,,是颠倒主次了.CD不需要证明什么,,因为它已经淘汰LP了.需要证明自己有继续存在价值的是LP,,而不是CD..而且听的是软件内容,,也不是硬件本身..具体硬件选择什么,,是应该由软件来决定的,,而不是反过来..LP能够复兴,,是由于它有大量的以前发行的优秀软件.如果LP是一个全新的介质,那它根本没有现在的形势.

顺便说一下,,我放CD用的是MBL 1511D解码器,,所以不要来和我研究什么Sony平价机,,或是Krell,我不清楚..


嘿!MBL 1511D解码器;好DD。相信你是真正了解了CD的威力了。但是我相信,“CD的威力”一定还有潜力可“挖”。没有玩过够水准的CD系统,当然不了解CD的威力。
分享 转发
TOP
2#

开心果 在 2005-12-11 21:04:0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2-11 16:53:12 发表的内容
也就是说刻盘机有这么一个装置:它可以即时探测到当前输入信号的电平,然后即时调整刻针在0输入时的预设深度?能否提供一些更详细的信息呢?我尝试了搜索,只有比较多的关于Viriable Groove技术的介绍。好像没看到有关于可变深度的介绍,开心果兄能否补充一下呢?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了:为何有搞刻片的人跟我说,刻片的时候千万要注意电平,不能让它太大?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假如要控制好电平,这和控制动态范围有没有关系呢?


说的基本对,但不是使用当前的信号。

对于立体声唱片而言,它的槽宽是变化的,为了使唱针能顺利循迹,对最小(瞬时)槽宽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不低于30微米,这样就必须严格控制输入电平。这是对恒定槽距的一般要求。

但音乐信号的动态变化是很大的,当信号很小的时候,刻纹针的振幅也很小,胶片就会出现较大面积的空白。为了不使这些珍贵的面积白白浪费掉,于是出现了采用可变槽距刻纹的技术。可变槽距刻纹可使唱片的刻纹时间增加20%左右。

在正常放音磁头之前设有一个预放磁头,预放磁头提前取出信号,并根据信号的大小来控制槽距应该如何变化,完成可变槽距。槽距的改变是缓慢的,如果太快,重放时将会出现明显的“砰”声,没看到具体数据,但可估计,大约在0.5秒左右,或更长。

可变槽深与可变槽距一样,也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珍贵的胶片面积而设的,原理同可变槽距一样。

采用可变槽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珍贵的胶片面积,而不是为解决大电平问题的。刻纹头的最大工作电平是根据有关规格制定好了。

控制好电平和控制动态范围的问题,具体没干过,不好说。我想应该是两马事,但也不是一点联系都没有。刻纹的基本要求是控制好电平,不能有过载,否则会出现失真、声槽重叠或断线的现象。控制动态范围一般在制作母带时完成吧。





看了后面的一些帖子,发现时代的进步同样反映在LP的进步上,可变槽深与可变槽距的确是发展的“产物”,知识需要更新了,学习!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3#

felixcat 在 2005-12-12 14:52:03 发表的内容
阿泰 在 2005-12-12 10:58:49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等各位高手对CD/LP的深层次剖析实在太精彩了,得益非浅!!!

纵观CD/LP之争,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听过CD/LP的AB对比,从各自的表现最好的听感来说,LP无论在动态,细节细腻度,场面的宽广深远,LP远触及不到CD的播放水平,所听的LP价格水平就远比CD为高.
有些LP展示者将LP的效果不佳,归究于场地环境.纳闷~~CD就不需要场地环境?
有些烧友将玩LP视为功力的表现.猴子摘桃轻轻松松^_^,拉牛上树是功力的表现?还是~~~?
现在的LP出动各种技术,力求提升重播水准,价格越来越贵,这些并不是上帝之手,只是越来越无助的表现,无他,一切都无法改变它的死症-------机械振动拾取信号.
从观感角度说,现在的LP系统比CD系统,更象一付制造音乐的机器,离品味越行越远......


阿泰兄说的很有道理!接着泰哥的意见:

我并不否认存在某些录音,它的LP版听感上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但是轮到真正考验一种制式的极限的时候,比如说大编制管弦乐作品,母带动态范围大的那些录音,就我经验来看CD版听上去更加逼真的情况占了很大部分(更甚的是,上个星期我还找到了母带动态范围不太大的,但CD版远胜LP版几条街的录音,这个以后我会专贴介绍),这里请相信我,不是器材不器材的原因,这种区别在制作混音的时候就决定的。

好多次了,某些LP播放的时候,甜美的单簧管吹了一段,感觉还挺美的;过了一阵子弦乐部全体出动,但我竟发现就算弦乐部全体出动时候的电平,竟然比刚才一支单簧管时候的音量大不了多少,更甚的是还听得出是工程师人为地故意把音量压制住的,顿时让我很扫兴。希望最新生产的LP,技术先进了,请把这个缺点改一改。


完全同意俩位的分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