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Classic Records老板Michael Hob... [复制链接]

查看: 41858|回复: 322
1#

felixcat 在 2007-3-26 13:29:25 发表的内容
模拟式开盘机能实现多大的动态范围?

不同的机器有不同的指标,由于模拟式开盘磁带录音的动态范围取决于机器本身的信噪比,还有就是磁带的承受能力(称为Headroom),所以磁带机的使用手册里一般只标注信噪比(但有一些也会标注在使用什么磁带,在哪种设置下有多大的动态范围)。比如说经典的Ampex 300,它的使用手册里只标注信噪比大于60分贝,并且写明信号只测量50-15000Hz频段内的有效值。所以总的来说我们无法从这些数据知道在实际应用中磁带机加上磁带,在总体上能达到多大的动态范围。开盘磁带录音的动态范围为:信噪比+Headroom。

这里Performance Recordings的James Boyk改造了Ampex 351,最后在具体录音里(采用1/2"宽度、双轨磁带, 15 ips带速)实测得数据为:

Dynamic Range: 78+ dB (Signal-to-Noise + Headroom)
Signal to Noise Ratio: 64 dB, from 0 VU (230 nW/m ANSI) down to CCIR/ARM-weighted noise. Tape played back on Ampex ATR.
Headroom: 14.6 dB above 0 VU was measured on true peak meter from master tape for album pr7.

James Boyk:唱片制作人、钢琴家、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讲师。

链接:http://www.cco.caltech.edu/~boyk/351.htm

也就是说,该磁带机在应用中可以达到78分贝(具体说应该是64+14.6 = 78.6分贝)的动态范围。有意思的是,原文接着说:

“Tones can be heard down into the noise. This extension, which ranges from 16 to 25 dB, is not included in the above figure. If it were, the rating would be between 94 and 103 dB. It is this figure that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dithered digital systems.”(该段文字意思是:虽然有的声音电平要比背噪低,但作者仍然听得见,所以把这些都算上的话,那这种意义下的“动态范围”能达到94到103分贝——但felixcat认为这样定义的话标准反而不确定了,因为这些信号有可能你听得见但他听不见,或者你听不见但他却听得见;但不管怎样,78分贝这是个可信的数据。)

请各位注意,上面所说的仅仅是那一台磁带机的具体情况,以上结果并不代表其它机器。

(未完待续)


.(该段文字意思是:虽然有的声音电平要比背噪低,但作者仍然听得见,……)这不奇怪,很正常。背噪是个“广谱”噪声,对小于这个噪声15dB以下的声音,才能够掩蔽掉。所以能够听到比背噪低的声音就很正常了。
分享 转发
TOP
2#

最近到南宁走了几天回来,这里好热闹啊。非常关注felixcat兄的下文。
TOP
3#

秦勇 在 2007-3-27 21:41:09 发表的内容
这类交流很难得,
爱听LP,也爱听CD.


哈哈!!非常赞赏这种平和的爱乐心态。
TOP
4#

felixcat 在 2007-3-30 14:30:02 发表的内容
数码技术被录音界采用是因为成本低和操作简单吗?


因此从Decca的例子我们能看到,数码录音被唱片公司接受并迅速取代了模拟式录音,完全不是因为成本和操作的因素;性能(也就是“音质”)——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待续)


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一点。在发烧级的录音公司里,相信没有人会为了成本和操作的因素放弃好的声音效果。
TOP
5#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开盘带能有多大动态?)

[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07-03-25 01:23
 
 
楼上的朋友真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有时在国外网站看唱片介绍和评论,有的来自发烧友,有的来自爱乐者,似乎对LP报以压倒性优势的狂热着很少见到,倒是有不少原先有不少LP者在CD出来后就再不回头的。有段话我印象比较深,一个拥有REVOX正切机和Clearaudio XX周年纪念版正切机的一个荷兰发烧友都感言:“录音技术和电声科技的进步是无可质疑的,尽管LP仍然有一些优点,但在整体声音上已经不是数码录音的对手”

法国一家LOGO就是一支鹅毛笔在LP上画圈的发烧小厂PIERRE VERANY,其LP死硬派老板兼录音师PIERRE VERANY在CD格式诞生后毅然投入了新格式的怀抱,不惜以原子钟作为CD制版的时钟,其CD测试碟作为国际机电标准委员会的权威测试碟。自己有幸曾拥有他家的几张CD,录音非常出色,尤其是PIERRE VERANY亲自操刀之作。
[/quote]

哈哈!有好东西现在才说,太不够朋友啦。今年如果去大展能不能帮复制几张CD-R?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回复: 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说XRCD)

一个工作母带(母盘)制作完成,用他同时做成CD唱片和LP唱片,那么,谁最接近这个工作母带(母盘)谁就最好!这是我的判断准则。

当CD和LP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应该非常小。什么LP出了“数码声”或者CD出了“模拟声”的情况,都是两者缩小了差别更加靠近工作母带(母盘)的现象,更加靠近工作母带(母盘)好不好?我认为好!当然有人玩LP不喜欢这种接近工作母带(母盘)HIFI的声音,他们只认定一种味道,其实那是一种远离了工作母带(母盘)声音的东西。

另外我还认为“数码声”或者“模拟声”的提法是不科学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不科学的提法用的人会越来越少,然后自然消失。实际上,数码录音并不一定就有“数码声”;模拟录音并不一定就有“模拟声”。就好象“胆”机不一定有“胆味”;”石“机不一定就是”石味“一样,所以“胆味”、“石味”的提法也是不科学的。

好声音就是好声音,与“数码”、“模拟”没有关系,与“胆”、”石“也没有关系,关系比较大的应该还是科学技术完善的程度和工艺制造能力水平的高低差别……………………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说XRCD)

从felixcat兄的帖里学到不少知识,观点不同正常现象,自己过虑吸收吧!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是LP爱好者)

客观评价一件事情,更能让人感觉到这个评价的价值。而且时间会让这个评价“升值”。
反过来,时间会让一个不客观的评价“贬值”。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回复:名人谈唱片录音资料汇集(最新:DCC混音工程师Steve Hoffman谈制版工序的今昔之别)

感觉象是文革后期一个剧本必须交给群众讨论通过的气氛…………
————意见分歧在所难免!

其实任何时候意见分歧都在所难免,有益的讨论:1、是提出反证的证据;2、是在没有反证的证据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体会和疑问,同时保留自己的观点;3、多看看后发言或疑问;4、自己过滤吸收。
争论还可,冷嘲热讽就不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