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网上发过此贴,今再发一次。
我说一件我亲历的事,(但隐去地名,人名)。2002年X省X厅给X地区X系统紧急电话通知:要求地区X系统组织三个节目到省城录音录像,若选上可进京参赛,并指明其中一个节目要一首二胡独奏曲,曲目是《战马奔腾》。接电话通知后,领导把演奏《战马奔腾》的光荣任务交给老王,并决定我带队,到省城进了录音棚进行录制,老王的二胡一出声,天哪,这那是战马奔腾,简直是跛驴慢走!演奏《战马奔腾》要求每分钟160拍,可老王演奏是每分钟100拍,且演奏得断断续续,错误百出,我捏了一把大汗,可录音师安慰我说:无妨,无妨,可多录几遍,........于是这个录音“演出”就在断断续续,停停走走的三天之后终于完工。完工后,录音师们连夜赶工,拿出浑身解数,弄出了小样,第二天播放时,竟然是完美无缺,一气呵成之作。老王不禁自我陶醉起来,当录音师播放的乐曲完了之后,老王意气风发的对我说:“怎样!不错吧?”我用手指着样带说:的确不错!..........只是你应跟他好好学学,你难道不希望拉得跟他一样.............后来省级电视台也播放了,老王在当地名声大震,原只教了三个学生。现已扩大到56名学生,各单位一有演出就请他,老王是每请必去,去时带着省台录音师们做好的盘,老王端坐台上,音响系统放着录音..............每次演完,老王都要说:不容易啊,超越自我,不容易啊!超越自我是最难的..........
其实很多的录音都是这样完成的,当录音技术人员用其鬼斧神工之技动过手脚之后,狠少有人能发现其中的过程,只是惊叹演奏者那近乎完美的演出!然而也让一些了解音乐演奏“再创造”过程的鉴赏家怀疑这些成品中有多少“真实性”。新出来的成品是不是经历剪接修补之后的结果?这个结果,能不能真正地代表艺术家的水平呢?这种混合了演出者,科技与技术工作人员的“作品”,究竟该称之为“综合艺术”,还是可以与在音乐厅或歌剧院中现场演出的“艺术”相提并论?许多伟大的音乐家拒绝进录音室录音,最出名的就是柏林爱乐的指挥富特文格勒,他拒绝进录音室录音,确不排斥现场的录音(显然,他认为现场录音是保存“历史”的一种方式)。他认为音乐最重要的是演奏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灵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