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浅谈抽样定理 [复制链接]

查看: 8244|回复: 68
1#

把抽样定理说的较为浅显,果然是好贴。
好贴需要支持一下。

对CD,我个人的看法是,CD取样本身造成的误差,和人听感能感知的程度相比,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恶化听感的应该来源于解码,包括解码缓存的长度,时钟的精确,滤波器的性能以及解码的参考电源信号等。
数字化虽然带来存储,传送,后处理等各种好处,就音乐重播而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多的。但数字化始终是方向,模拟信号的处理实在是太困难了。

以上看法没有数据测量支持,只是个人看法,谢谢指正。
最后编辑KLWX
分享 转发
TOP
2#

一个技术贴,估计关心的人较少。
楼主关于抽样的解释比较浅显,但对恢复信号的理解却是错误的。
表达式说明的是原信号等于无穷多个取样信号的叠加,没有问题。但恢复过程却是:
但每个信号周期只用一次取样(即取样频率等于原信号),将得到一个直流信号;至少有两次取样(即取样频率两倍于原信号),将得到方波信号。由于有两倍关系,可以确保频域的信号不会重叠,即意味着该方波信号中含有无失真的原信号,进入理想低通滤波就可以无失真的回复。
至于楼主提到的公式,就是以该方波为基础的无穷个叠加,也可直接得到原信号。
所以问题出在滤波,理想滤波几乎是不能实现的,一是实现困难,二是实现后的滤波器的冲击响应尾部衰减振荡很厉害,时钟稍有偏差,码间干扰将非常可观。


给一些结论,或许诸位可以看看(欢迎探讨):


1.CD的数字化及后续的解码,按理论来说,不存在误差。所以数字化是方向,这一点,LP的支持者不必怀疑。我也认为LP比CD好听,但数字技术胜出,只是时间的问题。

2.问题出在解码上,当然还有信号线传输的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影响到解码。所以诸位不必对转盘抱有太大的迷信。我也比较过很多不同级别的转盘,只要厂家质量过关,和解码相比,区别并不明显。过多升级转盘,不如要个好解码。

3.以前有帖子谈到Jitter的问题。我认为Jitter乃是CD的恶声之源,但并没有什么人赞同。仔细分析一下解码的原理,你就会明白,Jitter更多的是取样和解码间的误差,而且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Chord 64水平有限,加了缓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选择最大缓存,听感反而不如用最小缓存。当然,可能会有很多人难以理解。所以会出现一个转盘配不同的解码后得出其中一个解码器很差,其实是因为设计的不同,它的看Jitter能力较差,如果配置一个Jitter误差较好的转盘,又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你说奇怪吗?

4.一般而言,取样频率越高,滤波设计越容易。所以SACD超过CD是必然的事情,前提是解码电路趋于和CD一样成熟。过多无意义的讨论,没有必要。
最后编辑KLWX
TOP
3#

开心果 在 2006-3-19 13:56:12 发表的内容
nhyhs 在 2006-3-19 10:47:37 发表的内容
H兄的帖子技术含量太高 想跟帖都不知说什么

摄影方面还要多指点


Y兄,近来还烧啥?

帖子是深了点,简单的说就是音乐信号经过抽样后就不能百分之百的复原了。不能跟帖不要紧,能理解就可以了。


开心兄:

其实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有一点稍有不同:
“音乐信号经过抽样后就不能百分之百的复原了”,我倒是不愿意下这种结论。当然,理论上是可以的,实现很难。
按目前的DA解码技术来说,是无法完全回复的。其实解码器带来的影响甚至比音箱大的多,只是解码用的基本上都是商用芯片,显得差距不大。如果DA技术有较大的改进,带来音质的提高,一定很大。
目前虽然很难,不排除以后会有新型滤波器出现。所以,应该给烧友们信心。只不过应该强调,解码,解码长度及Jitter误差的影响是多大。

就我个人而言,不赞同动则以听感来衡量,主观性和客观条件影响太大。
TOP
4#

开心果 在 2006-3-19 17:33:13 发表的内容


同意前面的观点。
但我认为我们各自的着重点不同。您着重从工程的角度分析,属于实际误差的部分。我呢,着重从理论上分析,属于理论误差的部分。这两部分误差共同确定了信号恢复的总误差。

不完全同意后面的观点,因为音乐信号是拿来听的,如果耳朵不认可,好象也说不过去吧。


老兄你误会了。
我从解码器来说,是可以说的大家感兴趣一些,相信以后的解码技术会越来越好。
至于音乐,当然是拿来听的,我反对的不要动不动以听感决定一切,其实影响听感的因素太多了。
没有其它DX参与一下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