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xel 在 2005-10-9 9:41:2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0-9 9:00:55 发表的内容 在这个论题上,本来吃过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说:「我们之间有代沟」之后,凡是有Raxel老兄参与的帖子避之则吉,省得再吃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但看到大家讨论得这样火热,自己既然是LP的拥趸,当然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难道真的能够不说上两句吗? “Why can't digital capture "warmth" as well as analog? It can. The engineers just have to do it carefully. Most engineers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warmth" as soon as they could when the digital era started. They found that they could EQ as much treble boost as their slightly deaf ears could need, thus digital got a bad name.
The analog colorations that people mistake for warmth are possible to get in digital as well. Most engineers won't do it because they feel that it degrades the sound (which it does to some extent).” 读了这些句子,我的想法有几点感触: 1. 这些外国评论家的话,也只能说是他的观点吧了,他说这些话会有他的依据,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作为参考; 2. 他说录音工程师们实际上是能够以模拟的「温暖感」,录制到CD版本上的,早期的录音他们就是这样做(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一般人认为AAD、ADD录音较好听的原因),但录音工程师们在CD时代开始时,极力想把这种「温暖感」剔除去,因为他们希望在均衡上增加较多的高频,令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能听到。这就是CD坏名声的成因。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资本家会为少数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而作名声的牺牲? 3. 说人们误以为模拟上的音染当作为「温暖感」,CD数码上亦可以得到。录音工程师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是:这样做的话,会把声音的质素降低!?我觉得录音工程师们想法只不过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脱离了当年由模拟过度到数码录音的现实,难道录音工程师们会这样蠢,想不到听了多年的模拟声音,会不会接纳崭新的数码声音吗?CD时代开始时的AAD、ADD录音就是明显例子,谁想到这些录音竟然是CD拥趸们的追逐对象呢! |
1.既然LP方可以引用这位专家的话,那位专家的话作为参考.我们当然也可以引用.说这话的是混音大师Steve Hoffman,他有许多专辑出现在各大天碟榜上,许多他混音制作的LP,可能老先生你也有.只是你没有留意是谁录音/混音制作的而已. 2.SH说的混音步骤,不是录音步骤.事实上CD上面的确有大量的高频提升,动态压缩的问题.这个我不需要多说,问问你们LP方的几个同好.自己人给你解释,可能你比较容易相信. 3.我想提醒老先生的是,目前不论是LP还是CD,95%-98%以上的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友要求的.所以大部分录音/混音师的确不知道怎么干好本行.平时说的音质好的专辑是所有音乐CD/LP发行汪洋大海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这个观点需要讨论吗? |
Raxel老兄一连发了三棍,颇难招架,看来Raxel老兄非常推崇Steve Hoffman这位专业混音大师,每次都会请他到来现场说法。
1. 我从来没有说过录音/混音制作过程中混音大师不会做任何手脚,反之,他们确实做了不少手脚,否则也成不了「天碟」!
2. 「SH说的混音步骤,不是录音步骤」,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取麻烦去混音?
3. 「CD上面的确有大量的高频提升」,事实上LP的RIAA处理过程中也有大量的高频提升,压缩的问题仅在低频部份。
4. 「不论是LP还是CD,95%-98%以上的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友要求」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普遍化、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罐头音乐嘛!
5. 「大部分录音/混音师的确不知道怎么干好本行」请问阁下所指的是那些录音/混音师?我看他们已经认为自己的产品非常好了,不是很畅销吗?
6. 「平时说的音质好的专辑是所有所以音乐CD/LP发行汪洋大海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些产品我却同意不谈也罢,它们都只是追求音响性的发烧友所追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