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1742|回复: 687
1#

Raxel 在 2005-10-9 11:27:05 发表的内容
下乡种树 在 2005-10-9 11:21:54 发表的内容
因为你没玩过,因为你是残疾烧友,你是病人,是你看大夫,不是大夫看你,晓得伐?


哈哈,不是我没玩过,而是我玩过,仍然不同意你们的观点吧.


我记得,Raxel老兄的确玩过LP,只是把器材留存在加拿大吧了!
分享 转发
TOP
2#

Raxel 在 2005-10-9 12:14:4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0-9 12:07:50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0-9 11:38:55 发表的内容
前面还有几位其他网友听了LP没感觉,老先生是否一起审查一下他们是否真的听过啊?


我不是说了你的而且确聆听过LP吗?何必生疑?我干嘛要审查别人是否真的听过LP?


那么大家在讨论问题,你关心我设备在哪里干什么?有关系吗?


由於下乡种树先生說:
下乡种树 在 2005-10-9 11:21:54 发表的内容
因为你没玩过,因为你是残疾烧友,你是病人,是你看大夫,不是大夫看你,晓得伐?

哈哈,不是我没玩过,而是我玩过,仍然不同意你们的观点吧.


而您覆了帖,我进一步证实。我这样做难道是画蛇添足了?
TOP
3#

JWang 在 2005-10-9 10:33:30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10910283229821.jpg[/upload]

这个争到这个地步好没意思。拿出这套10张套的LP。呵,不要讲CD,你那Super Super Super Super Audio CD都及不上。日本人压片就是有一套。还是单声道的。



Jwang兄,极之赞赏这妙句,也有同感,LP见到惬意的还会不断的买,SACD嘛,说真的,我只买了一片SIM的示范碟,从这此说Bye bye永不敢再买了!
TOP
4#

Raxel 在 2005-10-9 11:38:55 发表的内容
前面还有几位其他网友听了LP没感觉,老先生是否一起审查一下他们是否真的听过啊?


我不是说了你的而且确聆听过LP吗?何必生疑?我干嘛要审查别人是否真的听过LP?
TOP
5#

felixcat 在 2005-10-9 13:22:2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0-9 12:57:16 发表的内容
我发觉这样辩论越来越离开楼主的正题了,还是谈谈为什么班竹全部加添了新LP讯源吧,怎么没有他们的声音呢?是不是这班不识相的嚼舌专家喧宾夺主了,你们插不进来?


我也希望其它朋友能够继续这个帖子题目的主题。

另外,每个人在这里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言论,觉得有兴趣就说话,没兴趣的就不说。一群人在一起总会有说话的人也同时有不说话的人,难道不说话的人总可以指责说话的人是“不是相的嚼舌专家”?

我一直在等待这个答案,所以能请您解释一下吗?老前辈?

1. “现行定义的众多参数的实用价值早已得到历史的考验和承认。不然的话为何连LP厂商都列出失真率、声道分离度、动态、信噪比等这几个基本指标呢?假如它们真的并不能说明音质的话,但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何人们不去创造出更能够说明问题的指标,并且列入产品说明书呢?”

2. “假如LP厂商真能找出新的技术指标,能够反映出为啥LP要比CD还原声音更真实的话,他们肯定会第一时间公布这个好消息的。但问题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没见有什么动静,为何??”


我在wilmerwormshop[转贴]LP唱盘规格的实质意义一篇文章,大概可以解释一部份问题:
http://www.wilmerworkshop.com/bbs/default.htm
但「失真率、声道分离度、动态、信噪比等这几个基本指标」却又牵涉入唱臂、唱头、音响评论员的口语的规范了,的确很难一一解答。不要说中国的音响书籍、杂志里每本书每作家或写手,对音响名词的理解和用词不一致,就是外围书刊,同样对音响名词的理解和用词不一致,以Stereophile为例,他们为此专诚出了一篇音响名词释义的长文,为了统一他们写手的用词。

你的第二点,就有点那个了。我曾参观了东莞展示的喊价YMB100万元的Clearaudio Statement唱盘,他们也不敢如你所想的:「第一时间公布这个好消息的」,尽管他们真的这样做到了!
最后编辑harvey
TOP
6#

Raxel 在 2005-10-9 13:16:1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0-9 12:57:16 发表的内容
我发觉这样辩论越来越离开楼主的正题了,还是谈谈为什么班竹全部加添了新LP讯源吧,怎么没有他们的声音呢?是不是这班不识相的嚼舌专家喧宾夺主了,你们插不进来?


玩LP当然是好事了,多个音源,多一些软件选择,怎么会不好呢?

但是听LP是听音乐,听CD是残疾的发烧友.莫名的优越感哪里来的呢?本来大家都是音乐爱好者,听CD,听LP只是获取音乐的不同途径.为什么有些人爱分个三六九等,来显示自己比别人高等呢?我想这才是造成争论的主要原因吧.老先生同意否?


Raxel老弟这句话就十分理性了,我完全同意,萝卜青菜何妨共煮?我认为是可以大小二乔都可以共处一堂的,我就LP有4000多张,CD也有4000多张,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CD是补版本的不足,近年来BT盛行,我下载收集到不少罕有版本,既便宜又方便,何乐而不为?这样一来我真的是大小二乔在抱了!
TOP
7#

Raxel 在 2005-10-9 9:41:27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0-9 9:00:55 发表的内容
在这个论题上,本来吃过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说:「我们之间有代沟」之后,凡是有Raxel老兄参与的帖子避之则吉,省得再吃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但看到大家讨论得这样火热,自己既然是LP的拥趸,当然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难道真的能够不说上两句吗?
“Why can't digital capture "warmth" as well as analog?
It can. The engineers just have to do it carefully. Most engineers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warmth" as soon as they could when the digital era started. They found that they could EQ as much treble boost as their slightly deaf ears could need, thus digital got a bad name.

The analog colorations that people mistake for warmth are possible to get in digital as well. Most engineers won't do it because they feel that it degrades the sound (which it does to some extent).”
读了这些句子,我的想法有几点感触:
1.    这些外国评论家的话,也只能说是他的观点吧了,他说这些话会有他的依据,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作为参考;
2.    他说录音工程师们实际上是能够以模拟的「温暖感」,录制到CD版本上的,早期的录音他们就是这样做(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一般人认为AAD、ADD录音较好听的原因),但录音工程师们在CD时代开始时,极力想把这种「温暖感」剔除去,因为他们希望在均衡上增加较多的高频,令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能听到。这就是CD坏名声的成因。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资本家会为少数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而作名声的牺牲?
3.    说人们误以为模拟上的音染当作为「温暖感」,CD数码上亦可以得到。录音工程师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是:这样做的话,会把声音的质素降低!?我觉得录音工程师们想法只不过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脱离了当年由模拟过度到数码录音的现实,难道录音工程师们会这样蠢,想不到听了多年的模拟声音,会不会接纳崭新的数码声音吗?CD时代开始时的AAD、ADD录音就是明显例子,谁想到这些录音竟然是CD拥趸们的追逐对象呢!


1.既然LP方可以引用这位专家的话,那位专家的话作为参考.我们当然也可以引用.说这话的是混音大师Steve Hoffman,他有许多专辑出现在各大天碟榜上,许多他混音制作的LP,可能老先生你也有.只是你没有留意是谁录音/混音制作的而已.
2.SH说的混音步骤,不是录音步骤.事实上CD上面的确有大量的高频提升,动态压缩的问题.这个我不需要多说,问问你们LP方的几个同好.自己人给你解释,可能你比较容易相信.
3.我想提醒老先生的是,目前不论是LP还是CD,95%-98%以上的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友要求的.所以大部分录音/混音师的确不知道怎么干好本行.平时说的音质好的专辑是所有音乐CD/LP发行汪洋大海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这个观点需要讨论吗?


Raxel老兄一连发了三棍,颇难招架,看来Raxel老兄非常推崇Steve Hoffman这位专业混音大师,每次都会请他到来现场说法。
1.    我从来没有说过录音/混音制作过程中混音大师不会做任何手脚,反之,他们确实做了不少手脚,否则也成不了「天碟」!
2.    「SH说的混音步骤,不是录音步骤」,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取麻烦去混音?
3.    「CD上面的确有大量的高频提升」,事实上LP的RIAA处理过程中也有大量的高频提升,压缩的问题仅在低频部份。
4.    「不论是LP还是CD,95%-98%以上的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友要求」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普遍化、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罐头音乐嘛!
5.    「大部分录音/混音师的确不知道怎么干好本行」请问阁下所指的是那些录音/混音师?我看他们已经认为自己的产品非常好了,不是很畅销吗?
6.    「平时说的音质好的专辑是所有所以音乐CD/LP发行汪洋大海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些产品我却同意不谈也罢,它们都只是追求音响性的发烧友所追逐的。
TOP
8#

dr kuang 在 2005-10-9 20:27:19 发表的内容
阿龙 在 2005-10-9 14:05:01 发表的内容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CD其实是比LP好的多的一种音源,只是很多人听不出来。这些人不是故意要说LP好过CD,只是他们的耳朵还需要一些时间来进化?
凡事都有个过程,就像人一开始不爱吃苦瓜,后来吃多了就觉得好吃了?
我这也是瞎猜的,别拍我啊。



完全支持龙胸的观点,如果我们的耳朵能保持婴儿状态的敏感度,或者干脆进化成麦克风,再让我们的大脑的思维模式进化到使用电脑音频工作站的算法语言,那么得出来的结论就一定会有不同了。情形就象《黑客帝国》里的尼尔看到的景象全部变成0和1,到时候我们听到的也全部变成0和1。
不过那时候我们可能都不用听音响了,来个蓝牙之类的传输,直接把那堆0和1灌到大脑皮层去。到时候发烧友见面时就不讨论什么前级音箱之类,而可能这样说:“昨天我升级了大脑,一秒钟就听完了《指环》。”


真是一篇科幻小说的好题材,我曾经写过一本近似的科幻小说,主编将书名改为「错体美人」,她就有这种超能力,将别人的脑子内的记忆片刻就考贝下来。

但是这样「欣赏」会有感性认知吗?
最后编辑harvey
TOP
9#

在这个论题上,本来吃过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说:「我们之间有代沟」之后,凡是有Raxel老兄参与的帖子避之则吉,省得再吃一次Raxel老兄的闷棍。但看到大家讨论得这样火热,自己既然是LP的拥趸,当然会有不吐不快的感觉,难道真的能够不说上两句吗?
“Why can't digital capture "warmth" as well as analog?
It can. The engineers just have to do it carefully. Most engineers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warmth" as soon as they could when the digital era started. They found that they could EQ as much treble boost as their slightly deaf ears could need, thus digital got a bad name.

The analog colorations that people mistake for warmth are possible to get in digital as well. Most engineers won't do it because they feel that it degrades the sound (which it does to some extent).”
读了这些句子,我的想法有几点感触:
1.    这些外国评论家的话,也只能说是他的观点吧了,他说这些话会有他的依据,我们当然可以把它作为参考;
2.    他说录音工程师们实际上是能够以模拟的「温暖感」,录制到CD版本上的,早期的录音他们就是这样做(这种说法解释了为什么一般人认为AAD、ADD录音较好听的原因),但录音工程师们在CD时代开始时,极力想把这种「温暖感」剔除去,因为他们希望在均衡上增加较多的高频,令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能听到。这就是CD坏名声的成因。这种说法我认为有些牵强,资本家会为少数耳朵高频轻微失聪者而作名声的牺牲?
3.    说人们误以为模拟上的音染当作为「温暖感」,CD数码上亦可以得到。录音工程师们不这样做的原因是:这样做的话,会把声音的质素降低!?我觉得录音工程师们想法只不过是他们的主观愿望,脱离了当年由模拟过度到数码录音的现实,难道录音工程师们会这样蠢,想不到听了多年的模拟声音,会不会接纳崭新的数码声音吗?CD时代开始时的AAD、ADD录音就是明显例子,谁会想到这些录音竟然是CD拥趸们的追逐对象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