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勒的复活,听地我不知所错 [复制链接]

查看: 10959|回复: 68
1#

huobs 在 2006-1-14 11:19:13 发表的内容
没有人对这个版本了解吗?我也是参考一个美国人泰德比利的CD推荐买的,他就推荐两个版本,一是伯恩斯坦的,一个就是斯特拉金的,而且两版都是Battle唱的,评价巨高,经不住诱惑就买了.


在马勒第二中,女中音的分量和地位明显要比女高音重。所以我记得谈论马勒第二的时候,一般都要看女中音是谁。至于女高音倒是鲜有人关注。不过Battle唱过两个版本的马勒第四倒是很好的。
分享 转发
TOP
2#

A.B.M. 在 2006-1-16 14:03:32 发表的内容

所以说,路兄上述的一些指挥家,都堪称是管弦乐作品演绎大师。他们知道如何使一个乐团发出他希望得到的声音。还有,伯明翰演出马勒时,有不少外援,当然拉特尔对于管弦乐作品的超一流控制力也是十分到位的;阿巴多在卢赛恩,许多都是顶级乐团的首席和独奏家,当然乐队绝对庞大,这一点可以从录像里看到。因此,演绎马勒那些庞然大物的作品,乐团的因素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中国演出马勒作品,显然乐团是瓶颈口,暂且不谈那些带声乐部分的作品,光乐团的素质是没有办法得到合理解决的。


我觉得您最后这句话是不是又两个字打错了?
“显然乐团是瓶颈口,暂且不谈那些带声乐部分的作品,光乐团的素质是没有办法得到合理解决的。”

——按照您全文的意思看,第二个“乐团”二字应该是“指挥”二字——“显然乐团是瓶颈口,暂且不谈那些带声乐部分的作品,光(凭)指挥的素质(高)是没有办法得到合理解决的。”

这么改您看对不对?因为我理解你的发言的意思是:演绎马勒时乐队是很重要的,光凭指挥素质高是不够的。

而在我看来,没有不好的乐队,只有不好的指挥。就如同没有不好的战士,只有不好的将军一个道理。而您提到的中国乐团演奏马勒时乐队是瓶颈口我也不这么看。2001年-2004年,国交和爱乐轮番上演马勒,我有幸看过几个现场,也看过音乐频道的录象,觉得其中有几场还是很不错的。既然中国的乐团能把勃拉姆斯和老柴演奏的很到为,那么技术上讲演奏马勒也应该没问题,缺是的就是(指挥的)理解力和训练。
TOP
3#

舒存 在 2006-1-15 12:09:41 发表的内容

那本书应该第一个推荐的是瓦尔特的吧?
我没有听过这个人的录音。个人对乐队作品的选择,第一是乐队,第二还是什么时候的乐队,所谓乐队状态,第三才是指挥。马勒的作品还是欧洲乐团,所谓“马勒乐团”的演绎更到位一些吧,好指挥没有好乐队演不了马勒。

我倒认为指挥马勒的作品,指挥的作用要比乐队大。

据说,马勒作品的技术难度不是很高(大概还不如勃拉姆斯),情绪把握也不是很难(基本上都是比较神经质的),只要乐队编制够了,马勒的味道一般都能演出来一点。

但是因为其篇幅过长,对整体结构的把握比较重要,如果只强调部分而不重视整体的话,极容易造成整首作品演绎的松散。——而对作品整体的结构的把握正是考验指挥能力的地方,而和乐队的素质关系不大。

从各大榜单上的马勒名版也看的出来,就说马勒第二吧。比较出名的几个版本中,有很多都是小乐队,甚至名不见经传的乐队演奏的。比如拉特尔指挥伯明翰市立乐团的马二,巴比罗利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的马勒(60年代EMI现场),以及最近阿巴多指挥琉申节日乐团的马二等。乐队都不是很出名,但是演绎的都受到好评。
TOP
4#

huobs 在 2006-1-18 11:25:22 发表的内容
欣赏马勒是否要摆脱贝多芬,布拉亩斯,老柴等人的影响?偶觉得是.

我觉得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都是一脉相承的。贝多芬自己都说他是踩着巴赫、海顿、莫扎特这三块巨石成长起来的,更不用说贝多芬开启的浪漫派对后面的作曲家的影响了。

所以我认为听这些人的音乐时,想要“摆脱”某某人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连作曲家自己都无法摆脱、甚至刻意追寻这种影响(比如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里对贝九的直接引用),为何现在的乐迷在欣赏的时候要刻意摆脱这种影响呢?
TOP
5#

上山砍柴 在 2006-1-16 13:10:43 发表的内容
哪里出现马勒,哪里出现ludwig2000


还是您老眼睛亮!嘻嘻~~
TOP
6#

huobs 在 2006-1-18 17:59:38 发表的内容
而现在的中国说白了:一个自吹有5000年历史的国家,实际上它的历史只有50年,比起美国要少得多,在美国200历史的背后是西方从古希腊就开始的从不间断的文化之河.


你太偏激了。你应该去你向往的美国生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