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里查.斯特劳思《最后四首歌》歌词(偶翻译的,献丑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853|回复: 43
1#

mahler兄翻译的不错!
不知道您更喜欢这几个版本中的哪一个?我手里有8个版本,最喜欢的还是norman 和janowitz的版本.以前在万科爱阅在线上写过一篇6个版本的《最后四首歌曲》的版本比较,地址是:
http://www.vankeweekly.com/asp/bbs2/showAnnounce.asp?id=743283
希望与MAHLER兄交流并请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2#

mahler2004a 在 2004-12-20 23:42:47 发表的内容
呵呵,好文,鼓掌!
另外冒昧地打听,那些关于音乐的讨论都是万科业主所为吗?如果是,那万科社区的音乐水平当使人刮目相看。


“万科周刊”只是万科提供的一个服务器空间,其中的论坛和万科的业主或是员工应该是没关系的。至少这个“爱乐在线”是这样。那里的乐迷也是全国各地的,两三年前《爱乐》的刘雪枫主编当版主时很热闹,后来慢慢的冷落了。直到我最近发现这里,才知道喜欢古典音乐的人都跑到哪里来啦~~
TOP
3#

mahler2004a 在 2004-12-20 21:26:22 发表的内容
LUDWIG兄援引的评论很好。
我个人听过3个版本。最早听的是EMI的舒瓦兹科普夫版……
一些愚见,请LUDWIG兄谈谈你的感受。任何曲目有8个版本的,我都呼之为“强人”。


呵呵,你看的那篇文章就是我的感受。写的时候只听了6个版本,后来又听到了EMI的舒瓦兹科普夫版,和RCA的弗莱明版。而且听了8个版本也算不上强人,学枫老师听过20几个版本,而这个曲目大概一共出过70多个录音。

舒瓦兹科普夫在技术上当然没问题,但是录这张唱片的时候,施瓦茨科普夫已经50岁了(生于1915年),记得有评论她和klemperer60年代初合作马勒第四的录音时就说“伊人的嗓音退化的严重”,到了60年代中期,她的嗓音更是已无年轻时的光泽和凌厉了,剩下的只是技术了——这么说似乎惨了点,但是任何女高音,尤其是唱德国歌剧的女高音到晚年之后都会碰到这个问题的(不然也不会出现关于卡拉扬那个帖子中提到的“年轻时的施瓦茨科普夫替弗拉格斯塔德录了一段高音部分”的事情)。所以这个录音中,能吸引人的只是她高贵的气质和高超的声乐技巧,嗓音的退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个人认为演唱《最后的四首歌曲》的最佳年龄还是3、4十岁的时候,norman 和janowitz的伟大录音都是她们在这个年纪录的。

fleming和艾森巴赫/休斯顿乐团的录音是1995年录制的,那时候fleming刚刚成名不久,嗓音和状态都处于最佳状态(而前一阵子有帖子上说,最近在DVD中看到她演唱时嗓音已经不行了)。她演绎的也不错,足可以列入前3名之列(这8个版本中),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唱片的制作痕迹有点重,比如《九月》中最后一句中的“Augen….zu ”这个音节中,她竟然也有20秒不换气的时候!而且到了...zu这个音节开始时没有明显的换气声。不是我小看她,以fleming这么纤瘦体形的歌唱家,要做到这么长的音节保持平稳而且不换气是很难做到的!这样的“功夫”绝对不是靠“练”能练出来的,而是和一个歌唱家的天赋、以及体形(说穿了就是肺活量)有关,所以只有norman这样有着惊人的天赋、肥胖身躯和超大肺活量的人,才能在这个音节上唱出惊人的23秒!就像帕瓦罗蒂能唱出惊人的9个HIGH C ,而没有别人说我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他这样的程度一样。所以我怀疑fleming的这一段唱腔是制作的结果(也就是唱了几次,拼贴到一起的),如果真是这样,她就不如托莫娃-辛托和老卡那么诚实了,后者宁可中间有明显换气也没有制作出一种“一气呵成”的效果。这样看,老卡的唱片的“制作”还不是最严重的,我们又多了一条为他老人家正名的证据了,呵呵~~~
TOP
4#

JWang 在 2004-12-21 12:02:04 发表的内容
如不太麻烦的话,我到是很想看看你手中的三个版本。当然豪无疑问,直接从德文译是最好的了。

补充一句,我只是想看看差别大不大,没其它意思。

我有三个版本的lp,其中之一是Schwarzkopf, Szell,这个译文在英文文字上没有我贴在这里的美妙。其它两个一下找不到。Flagstad的好象没译文。


由于全文太长,等以后有时间再贴到这里来。现在只列出最后一首歌曲《夕阳中》的歌词的最后一段的三个不同英译文,大家看看各个英译版的差异:

1  Janowitz版 DG 447 422

O spacious, tranquil  peace,
so  profound in the gloaming,
How tired we are of travelling--
is this perchance death?

(William Mann译)

2  Norman 版 PHILIPS 411 052

O broad, still peace,
So deep in the sunset,
How tired of wandering we  are--
could this perhaps be death?
(未标明翻译者)

3  Bonney 版   DECCA 460 812

Oh endless, silent  peace!
Steeped in twilight!
How tired we are from wandering.
Is this perhaps death?
(Bonney自己翻译版)

大家可以看到,只是这最后一首歌的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歌词,就有3种相差很大的英文翻译方法,而这种英文上的差异在中文里是比较难以表达的。

当然,我不是说楼主翻译的不好,也不是打击大家的积极性,只是说明英译文的这种差别的存在,翻译时应该找一个比较好的英译文来进行。当然,最好是直接从德问翻译了。
TOP
5#

关于《最后的四首歌曲》的英文翻译,还有一个版本的问题。各家唱片公司采用的英文翻译版本有些不一样,我手中就至少有3个英译版,其中有一个英译版甚至是歌手barbara bonny自己翻译的。所以要从英文翻译到中文之前,一定要选一个好的英译版才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