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dwig2000
- 论坛博士后
- 2008-8-8
- 1749
- 1926
- 2004-10-26
|
ludwig2000论坛博士后
1#
t
T
发表于 2007-05-23 13:50
|显示全部
回复: 新的《爱乐》不错耶
原帖由 hav 于 2007-5-20 7:51:00 发表那天听的是克莱伯的贝7。这片的录音效果其实并不算好,但比单声道效果要强得多。克莱伯的演绎的确是精彩,酣畅淋漓,精彩纷呈。然而对这样一个没有深刻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大师来说,他的贝多芬听来纯真、狂喜,可深层次的东西却不是太多。
爱乐上面的一篇稿件说,富特文革勒1943年的贝5贝7当属极品,……
| “……然而对这样一个没有深刻经历过战争痛苦的大师来说,他的贝多芬听来纯真、狂喜,可深层次的东西却不是太多……” 这个理论好奇怪!没有经理过深刻战争痛苦的指挥家,就指挥不好贝多芬第七,甚至贝多芬吗?不知道楼主为什么会把指挥家的经历和他指挥作品的深度联系在一起?如果按照楼主这个理论,没有发疯的指挥家一定是指挥不好舒曼了;不是同性恋的指挥家,也一定指挥不好柴可夫斯基了。。。。 再发展下去,现在在世的指挥家都没有经历过二战或其它战争,我们从此以后(直到下次战争爆发并结束之后)再也甭想听到像富特那样“有深度的”的贝五贝七了。。。。 我的意思是,无论作曲家还是演奏家,对作品深度的理解,难道一定要“他和作曲家有过同样的经历”挂钩吗?固然,经历过更多的磨难对作曲家和演奏家演奏作品的深度可能会有一些帮助,但是如此牵强的把作曲家和演奏家的灵性和理解力与他们的联系在一起,恐怕有点不妥。 还有,爱乐的作者里,大概有很大一部分和hifi168上的一些乐迷都是富特的粉丝。什么录音,只要富特录过,就一定他的最有深度。而且,时间越早,效果越差的越有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