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enhui 在 2005-12-11 14:04:25 发表的内容 最后还是回到BRSO上海音乐会的话题上。虽然现场观众在《爱之死》结束后,掌声出现了不同步,但就整体而言,现场气氛在热烈程度方面还是令人相当鼓舞的。似乎我们的观众更热衷于激情后的释放,因此而显得步伐一致,但在面对悲剧性尾声时却还无法达成统一的默契,而后者恰恰更能体现观众的音乐素养。也或许正因如此,德国方面对上海观众的评价仅仅是“enthusiastic”,假设我们能在《爱之死》之后能反馈以短暂的静默,相信乐团方面还会在“enthusiastic”后面加上一个“professional”吧。
然而陈唯正先生透露出的一则逸闻,足以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enthusiastic”还不够到位。因为陈老师说,来上海之前,杨松斯和BRSO在日本巡演多场;在东京著名的三得利音乐厅演出结束后,观众对他们致以热烈的欢呼,以至于乐团全体退场后,很多观众还痴痴地在音乐厅内鼓掌,要求“返场”,如此之执着,怎能令艺术家不为之感动呢?显然,我们的热情与执著的日本人相比,还是显出了那么一点点不足……
作者博客:http://spaces.msn.com/members/audio100 |
我倒觉得那个《爱之死》之后提前的掌声其实也没什么,虽然是有些与气氛的不自然,但应该也不会成为“enthusiastic”和“professional”的原因吧,不然那德国人也未免有点做作了。至于日本人的例子,我则不以为然,他们经常是一个过分“礼貌”的民族,我想不宜作为比较的例子。
其实塑料袋,手机,迟到后大摇大摆的姿态等等等等才正是“unprofessional”的关键所在,如果上海以后的音乐都如同扬松斯那场一样的表现,我有理由觉得这样的听众素质已经无需担忧了。
感觉上次德国国际的马二和马友友的现场气氛比起扬松斯那场无论在professianl还是enthusiastic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不知道这些海外有没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