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看Liuenhui的文字,才逐渐回到清醒地状态。虽然这个“蛇尾”比较遗憾,估计管风琴的故障仍未排除。但我是在第一乐章结束时就已经想鼓掌了。
后来最激动的是那个第三乐章,我对马勒乐曲中的戏虐部分总是有些不那么亲近。而这个现场的“表演”,音乐在各个空间里的舞蹈方才体会到他的精妙。
对乐队来讲,总体的控制力没有太大漏洞。乐曲的完成度之高主要来自其出色的铜管和低音提琴声部。国际爱乐的演奏家们相当卖力,相比上交从表面上看有些“平静”,中国乐手一向比较含蓄。还有一国际爱乐的小提琴手拉断了琴弓上的几根弦(这在BPO的录像中屡见不鲜,在国内乐团甚少见到)。此人坐在首席内侧,是整个乐团里长得最有雕塑感的一位,套句大俗话就是“酷毙”了。
女中音是一位异常有格调的女士,其肃穆的眼神可以杀人。难怪谭盾要请她出演歌剧《茶》。我认为她当晚的表现应该打满分。这种肃穆的色彩与马勒的音响浑然天成。
女高音显然有些紧张,我看她坐着聆听时来回摆弄着手势,似乎有些不安。不过出来的声音还是令人满意的。这里的女高音似乎是一种轮廓线,盖在合唱的面之上,只这里梁宁盖地比较轻盈,但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