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拉图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唱片号:EMI CLASSICS 557 445 2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西蒙•拉图
录音时间:2002年4月至5月 维也纳现场录音
唱片1:第1交响曲、第3交响曲
唱片2:第2交响曲、第5交响曲
唱片3:第4交响曲、第6交响曲
唱片4:第7交响曲、第8交响曲
唱片5:第9交响曲
演唱:芭芭拉•邦妮(Barbara Bonney,女高音),波吉特•莱莫特(Birgit Remmert,女低音),库特•斯特莱(Kurt Streit,男高音),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男低音),伯明翰市立交响合唱团
以近五十岁的年龄首次录制贝多芬全部的交响曲,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依理而行的事情。卡拉扬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录音(首次与第9交响曲一起录制,也是他最好的一次)是他与爱乐乐团在1953至1955年间录制的,当时他已经47岁。拉图的这次录音,是他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采用了2002年5月的现场录音,完成的时候他正好是46岁。两个录音版本都充满新鲜感和活力,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这点上卡拉扬的录音(对于编号是偶数的交响曲一般处理较弱)似乎比拉图的录音(后几首交响曲)更容易总结规律。现在看来,卡拉扬的处理似乎有点不够现代,常常利用带有预示性的节拍和富于颤音的弦乐;而拉图采用的是小规模的乐团,弦乐的颤音也比较少。拉图给这些交响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这其中包括令人心动的透明感(特别是木管乐器),以及乐曲节奏的处理,都显得毫无疑义。
有时拉图的新录音会令我很兴奋,因为我认为他经过了审慎的思考。例如,对于“英雄”交响曲的演奏就不像它经常被演奏成的新浪漫主义风格;事实上,拉图的指挥使得它更像第2交响曲的风格,特别是对第一乐章开始部分的节拍处理,速度要快于卡拉扬或者是克莱伯的指挥。拉图对交响曲开始时的说明“朝气蓬勃的快板”有着指挥自己的理解,并随着乐曲的发展带入一个混乱和情感冲突的世界——这也是我们所听到的。这种在决心和瓦解间徘徊的不稳定、分裂和逐渐扩大的冲突始终控制着乐曲的情绪,并且由乐团的演奏家们所表达。乐曲所缺乏的是其他指挥家那种具有纪念性的演奏段落。然而在乐曲中并不缺乏力度和戏剧效果——只需要聆听一下第200至216小节的三重奏中的号角就可以知道,在三和音的演奏上维也纳的乐手表达很出色,富于力度。
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特别是在“葬礼进行曲”乐章。在过去,拉图被指责不依照乐谱上的文字标记来演奏,但是聆听第27小节(1分42秒)那段标记为“富于表情地”的大提琴演奏,你就会发现对渐弱音节(1分54秒),以及第38小节双簧管对附点音符的处理都很完美。通过让弦乐组轮流演奏,使得第1小提琴和第2小提琴对第117小节和121小节的处理同样清晰而独特。乐曲中木管乐器的细节(特别是从第114小节强音记号开始)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并且非常清澈:长笛在7分11秒在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配合下的演奏,在其他的一些录音中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这里却显得十分突出。
如果要提出些疑义,那就是在终曲中拉图极大地缩短了贝多芬的乐章(就如同其他指挥家在指挥瓦格纳的作品时候所进行的缩节和省略一样)。事实上,这可能也跟他在这一乐章开始时所设定的欢快节奏有关系。必须再一次提到木管乐器的清澈,以及对平衡感的处理(例如对第277小节很弱音符的处理),都充满了情感和强烈的决心情绪。这是无以伦比的好演奏。
第3交响曲指挥通常使用的是Jonathan Del Mar改编的版本,而拉图的指挥是我听过录音中最好的一个(另外一个好版本是多纳伊与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出,可以在爱乐的网站上听到:http://www.philharmonia.co.uk/;而阿巴多与柏林爱乐的合作却是他那一套交响曲集中的败笔)。那些改编主要是针对个别的乐器——例如,断奏和连奏——但是总的来看,可以听出其中一些重要段落的区别(对于第9交响曲来说,就显得很零散)。作为对比,我们就很难听出第5交响曲的原始版本和改编版本的区别。可能最显著的地方就是第一乐章的四个小节,小提琴是与木管乐器一起演奏,而不是停止(第325至326小节和第329至330小节)。但是,第5交响曲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谐謔曲和三重奏乐章是否要重复,拉图在这里选择了忽略重复。
简单来说,拉图和维也纳爱乐给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第5交响曲——肯定要好于他与同一个乐团的那次演奏。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他对开始的数小节的处理遵循了贝多芬在108小节的标注,并带来了这首交响曲决定性的力度。拉图给予三连音之后的延长记号同样的力度(就如同布鲁根和加德纳所指挥的那样),并且也没有插入更多的停顿(这有点像福特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这使得他能够更好的控制整个乐曲的步调(听一下尼基什与柏林爱乐合作发行的六张一套的唱片集,就会发现一些指挥家在这首交响曲上是多么容易失败)。
如果说拉图指挥的第5交响曲没有蒙多/波士顿交响乐团在50年代后期演奏的那种壮观的动态,但那却是在力量驱使下的演绎。维也纳的弦乐组音色丰满(而第7交响曲的演奏相比之下就显得生硬),并且拉图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落入许多力图真实表达的(或者是非真实的)指挥家所遭遇的陷阱,恰到好处地控制了动态(福特万格勒就特别不擅长正确地表现动态)。因此,当第一乐章进入高潮时(第228至252小节),铜管乐器特别是小号,没有脱离弦乐的演奏。在第二乐章中第39小节,虽然拉图原本倾向于减少颤音,但弦乐和低音管的演奏却富于感染力。在终乐章,短笛的演奏清晰可辨(特别是在第244至250小节)。
对于第5交响曲的成功,再听到拉图指挥的第7交响曲就感觉很失望——可能是这套中最令人失望的(虽然第6交响曲也差不多)。主要原因是弦乐的演奏缺乏丰满的音色,特别是乐团中的大提琴和低音乐器(本来在交响曲中应该很突出)被乐团的其他乐器所掩盖。弦乐的颤音也被定音鼓所淹没——并不只是拉图指挥的定音鼓(柔软而不猛烈)那么杂乱(例如,克莱伯),仅仅是因为对于整个作品的录音来说低音乐器显得很模糊。聆听从7分30秒开始的终乐章,你就会发觉低音乐器的音色是如何变得平淡的。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重视音乐的动态。乐团中的弦乐组成员也对乐谱上的标注给予了不同的注意——弱和很弱的确区别明显。个别的音乐记号——例如在终乐章中的极强和赋风曲中的很弱——都被呈现出来。与其他一些指挥家类似(其中包括托斯卡尼尼和小克莱伯),他没有在“朝气蓬勃的快板”的结束时加快乐曲的速度。然而,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奏。
拉图曾经说过,“我不能确定贝多芬是否写过比《田园》更富有哲理的作品,甚至超过了《庄严弥撒》”。虽然有很多明显的奇妙乐段,他的演绎总的来说偏向于昏暗:慢板乐章强烈的音乐性(夜莺、杜鹃和鹌鹑有着丰富的细节),小提琴赋予了乐章一种特殊的情调,回旋曲的平静,以及第一乐章中乡村的质朴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它也有些缺陷——特别是暴风雨没有它所应有的力度(关于这部作品如果暴风雨被削弱了显然是个缺点)。大提琴和低音乐器具有隐喻性的表达没有充分地反映出滚滚雷声的来临,并且长号在暴风雨高潮时表现也不充分。然而,拉图对乐曲终乐章的表达显得令人信服:优美而深奥的合奏渐渐升高,然后又在交响曲的结束部分徐缓地降成优雅的曲调。
第1,2,4,8交响曲的演绎都十分完美。第1交响曲在诙谐中夹杂了粗俗的不和谐音,第2交响曲充满了活力(维也纳爱乐的弦乐组在柔板乐章有着如丝般的音色),第4交响曲音色阴暗而不祥,第一乐章让人想起了莫扎特和海顿式的戏謔。第8交响曲也很令人着迷:丰富的弦乐回响与木管乐曲展现出一个奕奕闪光的场景。
在这套唱片中有很多优秀的演绎——特别是前5首交响曲和第8交响曲——但是最具有启示性的却是第9交响曲。这是一场具有令人震惊的力度的演奏,很少有其他的录音可以和它相比。但是,令其最特别的地方却是合唱队在最终乐章的清晰。我已经谈到过拉图是如何表现乐团的动态和音色(特别是在第7交响曲他对定音鼓的控制),在第9交响曲中,他让这样的音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程度。直到这次演奏,我从没有听到过如此清楚的合唱,从低音到高音,每个吐字都清晰可辨。
阿巴多最近的一次关于第9交响曲(同样的改编版本)的录音是十分激进的演绎,在时间上要比福特万格勒的爱乐版本要快12分钟。拉图与福特万格勒比较接近,耗时大约70分钟不到(而后者是超过74分钟)。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一些方面,拉图的演绎是1954年福特万格勒现场演出版本和1957年克伦贝勒爱乐版本的混合体:在外部的几个乐章采用了与克伦贝勒相类似的速度,而中间的几个乐章则与福特万格勒相似。在“极活泼的快板”乐章,拉图采用了与福特万格勒相类似的12分钟速度(克伦贝勒和巴伦博伊姆则是15分钟);然而,克伦贝勒在“如歌的柔板”用了15分钟,与阿巴多的13分钟相近似,而拉图却用了很充裕的17分钟,同样福特万格勒用了19分钟。
我引述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对于这首交响曲不同的指挥家对贝多芬的标注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便有这些不同,对于同一个指挥家来说,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对于作品的泛神论思想,对于作品内在情绪的理解都会导致乐团音色的不同。聆听“急板”乐章开始时拉图指挥的维也纳爱乐的大提琴和低音乐器,你会毫不置疑地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乐团和伟大的指挥;音乐所带来的恐惧非常猛烈地爆发,用来描绘地狱十分贴切。阴暗的音色从音乐的开始升起,最终变成灾难性的破坏(读者如果听过拉图指挥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曲就会发现他采用了相似的方式处理了乐曲的开始部分;当今没有其他的指挥家像拉图那样处理开始部分)。
第9交响曲所表现的欢乐情绪与悲伤、讽刺等情绪一样重要,同时,它也是一部富有诗情画意的演奏,特别是拉图指挥的“柔板”乐章。音乐充满沉思和现实感的音色,不禁令人不时想起福特万格勒对这个乐章的处理。音乐非常优美,能够轻易地打动听众。
对于这首交响曲来说,拉图比阿巴多更忠实于Del Mar改编的版本——这个版本改动的地方相当多。例如,在三重奏部分有对小提琴的改动,以及在合唱之前土耳其插曲的最后部分对号角的改动(现在采用的是贝多芬原先的乐谱,但是并不正式)。更为不寻常的是一些文字的修正:比如在第277小节女高音的第4个单词是“nur”,而不是“mir”,在第834小节女低音的第3个单词是“dein”,而不是“den”。这些改编对于乐曲有多大的影响值得怀疑;例如,一个唱片的评注如果是德文的,通常不会印错德文(翻看一些就可以证明)。但是Del Mar的工作却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使得我们能够听到更为准确的版本。
随着合唱团的加入(第216小节),拉图的指挥给人印象深刻。我已经说过合唱团音色的清澈(可能应该算是一个英国的合唱团,而不是德国的),并且乐团的透明感也很强。四名独唱者组成了一个美妙的四重唱——托马斯•汉普森音色丰满,芭芭拉•邦妮和波吉特•莱莫特用各自的情感唱出了动人的音色。只有男高音库特•斯特莱不那么令人满意,他的音色显得不太圆润。这个演奏的一个成功之处来自于尾声部分:不像其他一些指挥家(福特万格勒是其中一个最容易犯错误的),拉图在这里放慢了节奏,而不是采用渐快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让人很容易就想起了交响曲在开始时候那种晦涩的动机。
总的来说,这套唱片与其他的相比如何呢?自从我2000年12月首次品评阿巴多的唱片以来,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不考虑版本的话,查理·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爵士的版本应该算是最好的,但是拉图的还要更好于它。其中比较杰出的演绎包括第3,第5和第9交响曲,但是第1,2,4和8交响曲也相当不错。拉图比马克拉斯好的地方是他的乐团。维也纳爱乐给拉图带来了优异的声音——就是这么简单。录音的质量(除了第7交响曲的演奏)不是问题——事实上,它们非常清澈,使得音乐中的许多细节表露无疑。虽然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最终发行版本(这个只是一个宣传版本),但是理查•奥斯本的评注却着力在交响曲的内容上(虽然他的言辞有着过多的修饰)。我发现他并没有提及乐谱是Del Mar的改编版本一事(在最终印刷的评注中也许会加上),但这毫无疑问是这套交响曲的一个重要的版本,并且受到重视。我反复地聆听了它,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它也陪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马克•布瑞多(Marc Bridle)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