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各位推荐贝多芬交响乐版本 [复制链接]

查看: 4726|回复: 29
1#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6697442.jpg[/upload]

贝多芬:第7交响曲 、第8交响曲、《艾格蒙特》三首选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
1936年2月,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
1938年10月伦敦修道院大道EMI录音室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862

拿索斯公司继续重新发行由魏恩加德纳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集。事实上,这位指挥家是首位完整录制全部九首交响曲的指挥。由于我对他指挥的第一、二交响曲印象深刻,因此很希望能够了解他会如何去指挥两部贝多芬成熟期的作品。伊安?朱里亚在其评注中指出,这里的两个录音都是魏恩加德纳对交响曲的第3次录音。前两次录音分别是在1923年和1927年,并且都是和英国乐团合作的。

对于《第7交响曲》,他指挥得很好。在第一乐章,很明显指挥家对于韵律有着很强的把握。有时候,我听到的版本中那种跳动的音符会变得松弛,从而显得拖泥带水,但是在这里却没有发生。虽然在韵律的处理上也并非十分完美,如同伊安?朱里亚所写的那样,韵律“从没有过度沉迷其中”。然而我还得说,对于这个演绎,的确没有1976年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充满活力。我对魏恩加德纳充满了尊敬,因此用了我认为最优秀和灿烂的版本与他指挥的作品相比较。对于慢板的处理,魏恩加德纳处理得很庄严和克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有趣的是,整个作品的处理他并没有采取同样的步调。他以缓慢的速度开始,在长笛和低音管共同演奏的那一段(从4分38秒开始的第5轨)开始加快了速度,而后速度又更快了些,直至在大约6分28秒时恢复到原有的速度。谐谑曲并没有反复,演奏有力,但是并不像克莱伯那样有着惊人的动力。并且,我发现对三重奏的处理得相当慢,显得不是很理想。在这个速度下,音乐显得有些拖拉。有趣的是,魏恩加德纳和克莱伯对于第三乐章的处理时间基本相似,但是后者并没有省略音乐的反复,并且在三重奏上也不缓慢。

我同意伊安·朱里亚的看法,在终乐章的处理上,魏恩加德纳并不仅仅依赖速度来获得效果的做法非常恰当。音乐处理得很平衡,而内在的紧密感逐步发展,令人印象深刻。非常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录音条件下,号角并不像它们应该演奏得那样嘹亮。然而,我并没有发现魏恩加德纳把这个乐章处理得如同克莱伯那样富于狂欢的情绪(谁还能做到?),也许是因为克莱伯的速度明显比魏恩加德纳来得快。我作的另外一个比较是与1935年托斯卡尼尼与BBC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以BBC传奇系列发行),我发现这位意大利的大师在乐曲中始终传递着一种兴奋的情绪,并且……在终乐章中,号角有着更多的细节。当然,这个魏恩加德纳的演绎也是一个优秀,明晰并且力度控制得体的版本,维也纳爱乐乐团配合得也相当不错。

《第8交响曲》的录音也很成功。第一乐章活泼而令人兴奋;同样,也没有呈示部的反复。在乐曲的结束那种机灵的变化显得十分优雅。维也纳爱乐乐团把愉悦的第二乐章演奏得优雅而明快。在第三乐章,虽然保留了其他的反复,但第2次反复被省略了。终乐章并没有莽撞的速度,而是选择了恰当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总的来说,这是贝多芬作品的一个优秀、清晰并且动人的演绎,我非常喜欢。

作为唱片的补充,拿索斯公司加入了《艾格蒙特》中的三首曲子。序曲力度十足,比起最近我品评的1957年克伦贝勒的版本显得更加“传统”一些,因此听众也许会更喜欢这个版本。除了熟悉的序曲之外,拿索斯公司还收录了两首不太出名的伴奏曲,它们与序曲(第1轨)之间的时间间隔似乎比较长。序曲的录制时间与魏恩加德纳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第1交响曲》是同一天,后者被拿索斯公司收录入另外一张唱片。与其他曲目相比,对于序曲,乐团显得非常敏锐。另外的两首小品的录制地点有所不同,是在伦敦。魏恩加德纳演绎得很出色,虽然我必须指出克伦贝勒与爱乐乐团在1957年演奏的版本,采用了稍慢的速度,有着更深厚的情感。虽然音乐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我们却能得到很多感受。

这些贝多芬作品的录音都是很难挑剔,并且遵从乐谱的客观演绎。录音的转制优秀而清晰,并且还附上了文笔准确、资料翔实的评注。甚至在60年后的今天,对于这些熟悉的作品来说,这些录音都可以给我们教益。我很高兴能够聆听到它们,并且肯定还会再聆听它们。它们很值得去研究学习,特别是在拿索斯公司所标出的富于诱惑价格的情况下。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63117904.jpg[/upload]

贝多芬:第9交响曲
大厦落成典礼序曲※
演唱:Luise Helletsgruber(女高音),Rosette Anday(女低音),Georg Maikl(男高音),Richard Mayr(男低音)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和乐团
演奏: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魏恩加德纳
1935年和1938年录制
唱片号:NAXOS 8.110863

虽然魏恩加德纳这套唱片的发行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巧合,但是他指挥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却是从音乐角度来看最值得推荐的唱片之一。这些录音也证明了魏恩加德纳对于音乐平衡、韵律以及速度之间关系的处理显得非常合理。音乐的表达自然,带有坚定的力度,很少有如此的情感和高贵的情绪。当我们聆听《第9交响曲》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对情感深厚的表达显得非常清晰灵活。对于第一乐章,他控制得体,音乐的表现力和清晰度之间非常协调,速度的选择合理而敏锐。在对这个乐章控制的同时,他也避免一种肤浅和迁就性的表达。并且,他并没有滥用韵律,而是通过速度严格地控制了表达上的高贵感,而不是粗鲁地让人强迫接受,也不是音乐上的唯我论。

在“极活泼的快板”乐章中,维也纳乐团小提琴的演奏鲜明优美,木管乐也独具特色——巴松管和双簧管的演奏富有风格。慢板的演奏风格让我们感受到了魏恩加德纳所为人熟知的特点,也就是优美的小提琴的刻画,弹拨曲的切换,以及使用号角来增强音乐的丰满度。弦乐的抒情曲连贯一致,在吟诵性的终乐章中,低音乐器的演奏清晰,魏恩加德纳的诠释显得毫不拖泥带水。事实上,终乐章的演奏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它令人感觉到乐曲的演奏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着一种控制。虽然有时候有些意外,但是合唱团显得非常精力充沛——伊安?朱里亚在他的评注中指出男高音偶尔有些不太理想——甚至包括四位独唱者中令人尊敬的男低音理查德?麦尔(Richard Mayr)。“急板”乐章的开始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在“庄严的”乐段部分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令人心动的力度,以及在“快速的”乐段中那种获得胜利的欢跃。魏恩加德纳用自己英雄般的投入使得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与《第9交响曲》在一起的是《大厦序曲》,作品的诠释清晰而得体,韵律优美而平衡。原先哥伦比亚的录音有着良好而充分的动态,并且马克?奥伯特-索恩的转制非常成功。拿索斯为本张唱片选用了一张年轻的魏恩加德纳的照片,在整个这一系列唱片中也显得很合适。对我来说,魏恩加德纳的贝多芬全集仍然具有长久的洞察力,是朝气和智慧的混合体。



——ZT
分享 转发
TOP
2#

西蒙·拉图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唱片号:EMI CLASSICS 557 445 2
演奏: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西蒙•拉图
录音时间:2002年4月至5月 维也纳现场录音

唱片1:第1交响曲、第3交响曲
唱片2:第2交响曲、第5交响曲
唱片3:第4交响曲、第6交响曲
唱片4:第7交响曲、第8交响曲
唱片5:第9交响曲

演唱:芭芭拉•邦妮(Barbara Bonney,女高音),波吉特•莱莫特(Birgit Remmert,女低音),库特•斯特莱(Kurt Streit,男高音),托马斯•汉普森(Thomas Hampson,男低音),伯明翰市立交响合唱团

以近五十岁的年龄首次录制贝多芬全部的交响曲,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依理而行的事情。卡拉扬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录音(首次与第9交响曲一起录制,也是他最好的一次)是他与爱乐乐团在1953至1955年间录制的,当时他已经47岁。拉图的这次录音,是他与维也纳爱乐的合作,采用了2002年5月的现场录音,完成的时候他正好是46岁。两个录音版本都充满新鲜感和活力,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这点上卡拉扬的录音(对于编号是偶数的交响曲一般处理较弱)似乎比拉图的录音(后几首交响曲)更容易总结规律。现在看来,卡拉扬的处理似乎有点不够现代,常常利用带有预示性的节拍和富于颤音的弦乐;而拉图采用的是小规模的乐团,弦乐的颤音也比较少。拉图给这些交响曲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诠释,这其中包括令人心动的透明感(特别是木管乐器),以及乐曲节奏的处理,都显得毫无疑义。

有时拉图的新录音会令我很兴奋,因为我认为他经过了审慎的思考。例如,对于“英雄”交响曲的演奏就不像它经常被演奏成的新浪漫主义风格;事实上,拉图的指挥使得它更像第2交响曲的风格,特别是对第一乐章开始部分的节拍处理,速度要快于卡拉扬或者是克莱伯的指挥。拉图对交响曲开始时的说明“朝气蓬勃的快板”有着指挥自己的理解,并随着乐曲的发展带入一个混乱和情感冲突的世界——这也是我们所听到的。这种在决心和瓦解间徘徊的不稳定、分裂和逐渐扩大的冲突始终控制着乐曲的情绪,并且由乐团的演奏家们所表达。乐曲所缺乏的是其他指挥家那种具有纪念性的演奏段落。然而在乐曲中并不缺乏力度和戏剧效果——只需要聆听一下第200至216小节的三重奏中的号角就可以知道,在三和音的演奏上维也纳的乐手表达很出色,富于力度。

这是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特别是在“葬礼进行曲”乐章。在过去,拉图被指责不依照乐谱上的文字标记来演奏,但是聆听第27小节(1分42秒)那段标记为“富于表情地”的大提琴演奏,你就会发现对渐弱音节(1分54秒),以及第38小节双簧管对附点音符的处理都很完美。通过让弦乐组轮流演奏,使得第1小提琴和第2小提琴对第117小节和121小节的处理同样清晰而独特。乐曲中木管乐器的细节(特别是从第114小节强音记号开始)多得令人难以置信,并且非常清澈:长笛在7分11秒在双簧管、中提琴和大提琴配合下的演奏,在其他的一些录音中常常被忽视,然而在这里却显得十分突出。

如果要提出些疑义,那就是在终曲中拉图极大地缩短了贝多芬的乐章(就如同其他指挥家在指挥瓦格纳的作品时候所进行的缩节和省略一样)。事实上,这可能也跟他在这一乐章开始时所设定的欢快节奏有关系。必须再一次提到木管乐器的清澈,以及对平衡感的处理(例如对第277小节很弱音符的处理),都充满了情感和强烈的决心情绪。这是无以伦比的好演奏。

第3交响曲指挥通常使用的是Jonathan Del Mar改编的版本,而拉图的指挥是我听过录音中最好的一个(另外一个好版本是多纳伊与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出,可以在爱乐的网站上听到:http://www.philharmonia.co.uk/;而阿巴多与柏林爱乐的合作却是他那一套交响曲集中的败笔)。那些改编主要是针对个别的乐器——例如,断奏和连奏——但是总的来看,可以听出其中一些重要段落的区别(对于第9交响曲来说,就显得很零散)。作为对比,我们就很难听出第5交响曲的原始版本和改编版本的区别。可能最显著的地方就是第一乐章的四个小节,小提琴是与木管乐器一起演奏,而不是停止(第325至326小节和第329至330小节)。但是,第5交响曲的主要问题在于在谐謔曲和三重奏乐章是否要重复,拉图在这里选择了忽略重复。

简单来说,拉图和维也纳爱乐给我们一个令人震惊的第5交响曲——肯定要好于他与同一个乐团的那次演奏。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他对开始的数小节的处理遵循了贝多芬在108小节的标注,并带来了这首交响曲决定性的力度。拉图给予三连音之后的延长记号同样的力度(就如同布鲁根和加德纳所指挥的那样),并且也没有插入更多的停顿(这有点像福特万格勒和托斯卡尼尼)。这使得他能够更好的控制整个乐曲的步调(听一下尼基什与柏林爱乐合作发行的六张一套的唱片集,就会发现一些指挥家在这首交响曲上是多么容易失败)。

如果说拉图指挥的第5交响曲没有蒙多/波士顿交响乐团在50年代后期演奏的那种壮观的动态,但那却是在力量驱使下的演绎。维也纳的弦乐组音色丰满(而第7交响曲的演奏相比之下就显得生硬),并且拉图的成功在于他没有落入许多力图真实表达的(或者是非真实的)指挥家所遭遇的陷阱,恰到好处地控制了动态(福特万格勒就特别不擅长正确地表现动态)。因此,当第一乐章进入高潮时(第228至252小节),铜管乐器特别是小号,没有脱离弦乐的演奏。在第二乐章中第39小节,虽然拉图原本倾向于减少颤音,但弦乐和低音管的演奏却富于感染力。在终乐章,短笛的演奏清晰可辨(特别是在第244至250小节)。

对于第5交响曲的成功,再听到拉图指挥的第7交响曲就感觉很失望——可能是这套中最令人失望的(虽然第6交响曲也差不多)。主要原因是弦乐的演奏缺乏丰满的音色,特别是乐团中的大提琴和低音乐器(本来在交响曲中应该很突出)被乐团的其他乐器所掩盖。弦乐的颤音也被定音鼓所淹没——并不只是拉图指挥的定音鼓(柔软而不猛烈)那么杂乱(例如,克莱伯),仅仅是因为对于整个作品的录音来说低音乐器显得很模糊。聆听从7分30秒开始的终乐章,你就会发觉低音乐器的音色是如何变得平淡的。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重视音乐的动态。乐团中的弦乐组成员也对乐谱上的标注给予了不同的注意——弱和很弱的确区别明显。个别的音乐记号——例如在终乐章中的极强和赋风曲中的很弱——都被呈现出来。与其他一些指挥家类似(其中包括托斯卡尼尼和小克莱伯),他没有在“朝气蓬勃的快板”的结束时加快乐曲的速度。然而,归根结底这不是一个伟大的演奏。

拉图曾经说过,“我不能确定贝多芬是否写过比《田园》更富有哲理的作品,甚至超过了《庄严弥撒》”。虽然有很多明显的奇妙乐段,他的演绎总的来说偏向于昏暗:慢板乐章强烈的音乐性(夜莺、杜鹃和鹌鹑有着丰富的细节),小提琴赋予了乐章一种特殊的情调,回旋曲的平静,以及第一乐章中乡村的质朴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它也有些缺陷——特别是暴风雨没有它所应有的力度(关于这部作品如果暴风雨被削弱了显然是个缺点)。大提琴和低音乐器具有隐喻性的表达没有充分地反映出滚滚雷声的来临,并且长号在暴风雨高潮时表现也不充分。然而,拉图对乐曲终乐章的表达显得令人信服:优美而深奥的合奏渐渐升高,然后又在交响曲的结束部分徐缓地降成优雅的曲调。

第1,2,4,8交响曲的演绎都十分完美。第1交响曲在诙谐中夹杂了粗俗的不和谐音,第2交响曲充满了活力(维也纳爱乐的弦乐组在柔板乐章有着如丝般的音色),第4交响曲音色阴暗而不祥,第一乐章让人想起了莫扎特和海顿式的戏謔。第8交响曲也很令人着迷:丰富的弦乐回响与木管乐曲展现出一个奕奕闪光的场景。

在这套唱片中有很多优秀的演绎——特别是前5首交响曲和第8交响曲——但是最具有启示性的却是第9交响曲。这是一场具有令人震惊的力度的演奏,很少有其他的录音可以和它相比。但是,令其最特别的地方却是合唱队在最终乐章的清晰。我已经谈到过拉图是如何表现乐团的动态和音色(特别是在第7交响曲他对定音鼓的控制),在第9交响曲中,他让这样的音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程度。直到这次演奏,我从没有听到过如此清楚的合唱,从低音到高音,每个吐字都清晰可辨。

阿巴多最近的一次关于第9交响曲(同样的改编版本)的录音是十分激进的演绎,在时间上要比福特万格勒的爱乐版本要快12分钟。拉图与福特万格勒比较接近,耗时大约70分钟不到(而后者是超过74分钟)。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一些方面,拉图的演绎是1954年福特万格勒现场演出版本和1957年克伦贝勒爱乐版本的混合体:在外部的几个乐章采用了与克伦贝勒相类似的速度,而中间的几个乐章则与福特万格勒相似。在“极活泼的快板”乐章,拉图采用了与福特万格勒相类似的12分钟速度(克伦贝勒和巴伦博伊姆则是15分钟);然而,克伦贝勒在“如歌的柔板”用了15分钟,与阿巴多的13分钟相近似,而拉图却用了很充裕的17分钟,同样福特万格勒用了19分钟。

我引述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对于这首交响曲不同的指挥家对贝多芬的标注有着不同的理解。即便有这些不同,对于同一个指挥家来说,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对于作品的泛神论思想,对于作品内在情绪的理解都会导致乐团音色的不同。聆听“急板”乐章开始时拉图指挥的维也纳爱乐的大提琴和低音乐器,你会毫不置疑地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乐团和伟大的指挥;音乐所带来的恐惧非常猛烈地爆发,用来描绘地狱十分贴切。阴暗的音色从音乐的开始升起,最终变成灾难性的破坏(读者如果听过拉图指挥的布鲁克纳第9交响曲就会发现他采用了相似的方式处理了乐曲的开始部分;当今没有其他的指挥家像拉图那样处理开始部分)。

第9交响曲所表现的欢乐情绪与悲伤、讽刺等情绪一样重要,同时,它也是一部富有诗情画意的演奏,特别是拉图指挥的“柔板”乐章。音乐充满沉思和现实感的音色,不禁令人不时想起福特万格勒对这个乐章的处理。音乐非常优美,能够轻易地打动听众。

对于这首交响曲来说,拉图比阿巴多更忠实于Del Mar改编的版本——这个版本改动的地方相当多。例如,在三重奏部分有对小提琴的改动,以及在合唱之前土耳其插曲的最后部分对号角的改动(现在采用的是贝多芬原先的乐谱,但是并不正式)。更为不寻常的是一些文字的修正:比如在第277小节女高音的第4个单词是“nur”,而不是“mir”,在第834小节女低音的第3个单词是“dein”,而不是“den”。这些改编对于乐曲有多大的影响值得怀疑;例如,一个唱片的评注如果是德文的,通常不会印错德文(翻看一些就可以证明)。但是Del Mar的工作却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使得我们能够听到更为准确的版本。

随着合唱团的加入(第216小节),拉图的指挥给人印象深刻。我已经说过合唱团音色的清澈(可能应该算是一个英国的合唱团,而不是德国的),并且乐团的透明感也很强。四名独唱者组成了一个美妙的四重唱——托马斯•汉普森音色丰满,芭芭拉•邦妮和波吉特•莱莫特用各自的情感唱出了动人的音色。只有男高音库特•斯特莱不那么令人满意,他的音色显得不太圆润。这个演奏的一个成功之处来自于尾声部分:不像其他一些指挥家(福特万格勒是其中一个最容易犯错误的),拉图在这里放慢了节奏,而不是采用渐快的方式。这种处理方式让人很容易就想起了交响曲在开始时候那种晦涩的动机。

总的来说,这套唱片与其他的相比如何呢?自从我2000年12月首次品评阿巴多的唱片以来,我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不考虑版本的话,查理·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爵士的版本应该算是最好的,但是拉图的还要更好于它。其中比较杰出的演绎包括第3,第5和第9交响曲,但是第1,2,4和8交响曲也相当不错。拉图比马克拉斯好的地方是他的乐团。维也纳爱乐给拉图带来了优异的声音——就是这么简单。录音的质量(除了第7交响曲的演奏)不是问题——事实上,它们非常清澈,使得音乐中的许多细节表露无疑。虽然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最终发行版本(这个只是一个宣传版本),但是理查•奥斯本的评注却着力在交响曲的内容上(虽然他的言辞有着过多的修饰)。我发现他并没有提及乐谱是Del Mar的改编版本一事(在最终印刷的评注中也许会加上),但这毫无疑问是这套交响曲的一个重要的版本,并且受到重视。我反复地聆听了它,在过去的三周时间里,它也陪我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

马克•布瑞多(Marc Bridle)

——ZT
TOP
3#

我仅有一套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是卡拉扬1963年版的(SACD)。
TOP
4#

阿巴多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演奏: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演唱:卡丽塔·玛蒂拉 维奥丽塔·厄玛娜 托玛斯·穆瑟 托玛斯·夸斯奥夫
瑞典广播合唱团
DG 469 000-2 5

阿巴多在担任柏林爱乐乐团首席指挥的过程中,一直未曾录制过贝多芬的交响曲。直到任期的最后一年,经过精心准备的阿巴多才开始录制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这一次,他又为我们留下了一套绝世经典。

当然,在这套唱片中也有白璧微瑕之处,譬如说“英雄”听起来感觉过于轻浮了,不过让我们想想历史上那些贝多芬交响全集的经典录音,不也都留下过这样那样的缺憾吗?在这套唱片里,最令人惊喜的是贝多芬的“第九”。阿巴多为我们奉献了一部充满激情的宛如火山爆发一般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个版本比富特文格勒那著名的“拜洛伊特”版整整快了12分钟,这套录音中的“第五”、“第六”和“第七”交响曲听起来也同样非常的生动紧凑,而阿巴多在指挥“第一”和“第二”交响曲时则着意弱化了管弦乐队的演奏力度,更为传神地演绎出了这两部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浪漫主义气息,而“第四”和“第八”这两部最能展现贝多芬创作天才的伟大作品在阿巴多的指挥棒下,每一个音符都成为了经典。在我看来,阿巴多的这个版本同卡洛斯·克莱伯以及富特文格勒的版本一样,都可称得上是历史上伟大的绝世经典。

在开始录制这套贝多芬交响曲之前,阿巴多曾经考虑采用经乔纳森·德尔玛改编过的版本,虽然最后并没有完全采用这个版本,但我不得不说德尔玛对阿巴多的影响还是相当的大。这促使阿巴多对这九部作品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最后,他以一种比以往都更为深刻的方式表现出了作品本身富含的那种激情,并揭示了音乐背后所隐藏的主题。虽然在节奏的轻重缓急、合唱的表现形式等许多方面阿巴多都考虑了德尔玛的意见,但实际上阿巴多在每个细节上都有自己的思路。例如在指挥“第九交响曲”时,阿巴多就采用了早期的版本,在演奏第一乐章第二主题中的81小节时,阿巴多依然采用原来的降B小调而不是德尔玛主张的D小调。而且在这一套作品里面,我们还能清楚地感受到阿巴多作品中那种独有的清新活泼,这使得这套唱片甚至带有了室内音乐的风格,特别是在“第一”、“第二”、“第四”以及“第八”交响曲中,旋律清新而流畅,丝毫没有某些版本那种奢华滞重之感。在指挥“第九”的时候,一段富特文格勒手下的柔板到了阿巴多的手下听起来就象是一段行板。但阿巴多也并不是一味地加快节奏,例如在演奏“第六”交响曲中的一些行板时,阿巴多的节奏就放得非常舒缓,“第一”和“第二”交响曲中的小步舞曲也被阿巴多演绎得深沉而宽广,而在通常情况下,米努哀小步舞曲是被当作谐谑曲来处理的。

如果把富特文格勒和阿巴多的录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够更清晰地体会到这两位指挥家之间的巨大区别了。例如在“第一交响曲”中,富特文格勒的小步舞曲为3’55”,而阿巴多指挥的这段曲子为4’13”。我们上面提到过的那段柔板在富特文格勒手中长达6’19”,而阿巴多指挥这段柔板却极为轻快,只有5’18”。你能说他们中间谁的指挥方式不对头吗?恐怕贝多芬自己也难于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考虑到旋律的清澈与纯净,那么无疑是阿巴多的指挥更接近于贝多芬作品的原意;但如果想感受音乐中的力度与激情,那么无疑富特文格勒的张弛有度更能表现出贝多芬作品的主旨。所以,我只能说虽然这两位指挥家对一部作品理解的着重点不同,但他们对音乐这种启示性的解读同样都非常深刻。

谈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我们就不得不想到富特文格勒,而在这些作品中,可以说“第三”和“第九”与富特文格勒的渊源最深——因为富特文格勒对这两部作品的诠释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在我们今天谈到的这套录音中,虽然阿巴多在“英雄交响曲”的开始阶段精心演绎出了一段激情澎湃的急板,但在此之后,他的指挥和富特文格勒走向了两个方向。在富特文格勒和维也纳爱乐乐团版的“英雄交响曲”中,那段葬礼进行曲耗时17’21”,但阿巴多指挥这段进行曲只用了14’16”,甚至比卡拉扬1944年的录音还快了许多。我们无论是听富特文格勒还是听卡拉扬,都能从“英雄”中感受到一种震撼一切的革命力量,但是这个阿巴多版却实在是令人失望,我不得不说这是这套录音中的唯一遗憾。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虽然各位指挥家对这部作品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这部作品总是能够产生一种近乎于神奇的力量。阿巴多的这个版本很接近富特文格勒1942年那次富于传奇色彩的录音,唯一缺乏的就是那种可以涤荡一切的狂怒。我想富特文格勒的拜因鲁斯版几乎可以说是无法超越的,至少那段著名的柔板在富特文格勒的手中被表现得庄严而且厚重,耗时达19’32”,而阿巴多却只用了12’48”!单从时间上讲这足以让我们怀疑阿巴多这部作品的感染力,但令我惊讶的是,听完这部作品,我感觉这段柔板在各个方面都不比富特文格勒版逊色,同样是那么的庄严厚重,同样是那么的感人挚深。在富特文格勒版的最后一个乐章里,男高音那段华丽雄浑独唱可以称得上是整部作品的点睛之笔,而阿巴多手下这位男高音托玛斯·夸斯奥夫的歌声足以与之媲美。虽然阿巴多和富特文格勒在指挥这部“第九”的时候在节奏变化上的差别相当大,但对于听众来讲,在心灵上受到的震撼与升华都是相同的——这也许就是我说的那种近乎于神奇的力量吧。

在阿巴多的这套录音里,我认为最伟大的还是“第七交响曲”。不仅整个乐队的表演精彩纷呈,而且在我看来,阿巴多对这部作品节奏上的把握可以说是无可挑剔。虽然这套录音中的“第五”和“第六”也可称得上是阿巴多的经典之作,但和“第七”相比还要稍逊一筹。这部“第七”简直是音乐史上的奇迹!最后一个乐章,仿佛就是贝多芬自己在控制那张弛有度的节奏,木管乐器的庄重华丽恰到好处地宣泄出了旋律中隐逸着的激情——也只有阿巴多的音乐才能如此优雅清澄。

对于这套重量级的录音,DG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与此同时EMI也宣布要再版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对我们这个时代的听众来说,这两个版本都可以称得上是“永恒”的。卡拉扬曾经三次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但是,与阿巴多合作的柏林爱乐乐团无论是在对音乐的领悟,还是在对音乐的执着上,都要胜过卡拉扬手下的那支乐团。而想想近几十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无法再现当年富特文格勒担任首席指挥时的辉煌。至于拜因鲁斯管弦乐团,除了那次传奇录音,这支乐队的发挥还很不稳定,而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则根本不具备一流乐团的实力。

我想21世纪是属于阿巴多这套录音的,虽然有很多当代指挥家始终遥望着贝多芬高大的背影并作着不懈的努力,但我依然认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巴多是很难被超越的,这套录音将依然是绝大部分乐迷们的首选。我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一下阿巴多的指挥艺术,当然最好是从那部伟大的“第七交响曲”开始。

——ZT
TOP
5#

哈农库特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Teldec 2292-46452-2

演奏:欧洲室内管弦乐团
女高音:查洛特·玛吉奥诺(Charlotte Margiono)
女低音:波吉特·莱莫特(Birgit Remmert)
男高音: Rudolf Schasching
男低音:罗伯特·赫尔(Robert Holl)
阿诺德·肖恩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
指挥:尼古拉·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


相对于那几乎长达6个小时的音乐来说,我笔下的这篇评论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些曲目实在是太著名了,对它们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我不知道现在到底有多少套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正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那么,为什么我要向大家推荐这一套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于哈农库特对这些作品的演绎而不在于作品本身。

对于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来说,他们是不会满足于仅仅拥有一套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的。贝多芬的音乐比任何一位音乐家的作品都要自由、都更加的不受约束,因此,演奏者们也都一直在寻找着更新更好的方式来诠释他的作品。就象我们常说的,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贝多芬。对某些人来说,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他们要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我认为,卡拉扬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而对我来说,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我们不仅能够感受这种跳跃带给我们的跌宕起伏,而且这种跳跃总是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贝多芬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但很少有我们能够在海顿、莫扎特、舒伯特、德沃夏克等人的作品里面感受到的那种适可而止的自我满足。如果不是因为不幸的耳疾发生在贝多芬的身上从而使他成功地把各种感情都溶入了作品之中的话,我还真的会认为贝多芬的作品的确有点“两极分化(bi-polar)”。因此,虽然某些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作品我是非常喜欢的,但我认为,卡拉扬这种宏大娴雅的处理方式更多的是悖离了原作的主旨。对我来说,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埃格蒙特(Egmont)序曲;对其他人来说,大家也许会认为最能代表贝多芬的作品是他的第九交响曲——虽然我只有在这部作品的最后一个乐章里才能感受到我心目中的贝多芬的影子;而对所有人来说,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们的敬意,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中真正把握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真谛。

另外,现在有许许多多贝多芬作品的录音,当然我不可能把所有这些录音都仔仔细细地听一遍——这无疑限制了我作为一个评论家的作用——但是在我听过的录音里还没有哪一套交响曲全集能够使我完全满意,甚至连一套每首交响曲都能让我比较喜欢的都没有。很明显,也许是因为这些交响曲在感情和风格上的跨度太大,对一个指挥来讲,演绎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已经成为了一种挑战。如果我现在要收藏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话——想想我刚才说过的话——我就会去买单张的CD而不是去买成套的交响曲全集。

我们虽然把演绎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其实这中间只有几首曲目最难处理。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反正在专业性的演出中我还没有听到过有谁把第一、第五和第六交响曲诠释得一塌糊涂,这也许是因为幸运,但这些作品中饱含的真挚情感的确深深地打动了我。但另一个方面,“英雄”交响曲却难倒了许多最伟大的指挥家。还有第九交响曲,与和它同一时代的伟大作品《庄严弥撒Missa Solemnis》一样,都很容易被演绎得支离破碎。而在其余的作品里,指挥家们面对的则是情感本身给自己带来的困惑。这些作品表面上虽然很直白,但实际上总是蕴藏着许多我们并不知晓的非常重要的东西。

但无论怎样,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哈农库特。

哈农库特,在一些堪称历史上的经典演出中,总会出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他始终致力于打破表现手法上的种种束缚,在对音乐的阐释过程中他也敢于做大胆的尝试,因此,他总是能够对作品进行启示性的解读。虽然这一套哈农库特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并不能算是历史上的经典演出。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室内管弦乐团总是在运用现代化的手法演奏现代化了的乐器。如哈农库特使用了无瓣小号,可我听起来却觉得象是真皮蒙制的定音鼓的声音。简单地说吧,这次演出现代味儿很浓但力度稍嫌不足。但欧洲室内管弦乐团的表演实在是棒极了,从另人匪夷所思的精确的节奏变化到清晰的层次分明的和声,乐团达到了哈农库特对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且Teldec公司的录音也非常完美。很明显,这些都是在演出现场的实况录音,你几乎无法形容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套作品中没有什么处理不当的地方,而且这一套录音中令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比起其它录音来要少得多,当然,这样的评价只能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第21号(1796-1800)

就象我刚才说过的,所有人都把这部作品演绎得非常出色。我这里有塞尔(Szell)、托斯卡尼尼(Toscanini)、 瓦尔特(Walter)、蒙都(Monteux ,一个非常杰出的指挥家)、卡拉扬(Karajan)、杜乃伊(Dohnányi)、以及Norrington等人指挥的版本。而哈农库特指挥的第一交响曲节奏非常明快。在前三个乐章里,我感觉他指挥得相当精彩。在整部作品里,哈农库特都在着重表现那种奇特的富于生机的力量。在第一乐章里,定音鼓手那一次次重击仿佛要把整个旋律扯得粉碎,这不象大多数版本那样小心翼翼地把旋律逐步引向高潮,倒象是第九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刚开始时的那种喧闹的感觉。简单地说,哈农库特作出了非常大胆的尝试以展现音乐的本质。但是哈农库特指挥的最后一个乐章却并不那么轻快诙谐,反倒让人感到有些呼吸急促。即便如此,哈农库特指挥的整部作品仍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出色。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第36号(1801-1802)

这部作品中似乎隐藏着一丝忏悔的呢喃。而富特文格勒(Furtwangler)好象并不是很在意这首曲子,如果我们回想一下富特文格勒指挥这部作品的次数,就会明确这一点了。不管外界对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版本是怎样评价的,我总是认为,他没有象指挥贝多芬的其他交响乐作品那样把自己对作品的解读溶入到音乐之中去。(至少我个人认为,富特文格勒指挥的这部作品,即便是那些众人极为推崇的版本,听起来也过于压抑了)而且我们也知道,他认为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里最不成功的一部。我就非常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听众都忽视了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呢?在因特网上大家讨论出来的“最受欢迎的贝多芬交响曲”的排名榜上,我从来就没有看到过第二交响曲能够进入前5名。大多数的唱片公司也只是为了收齐这九部作品以便成套发行,才录制了这部作品。而对我来说,这部作品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塞尔(Szell)的诠释就很好。而Norrington的版本则始终沉醉在轻快明亮的旋律里,这就距离我心目中的贝多芬太远了。其实,这部交响曲的组织结构和贝多芬那份“海利根斯塔特遗嘱Heiligenstadt Testament”(这份值得大家注意的文稿记录了贝多芬精神上遭受的巨大痛苦,因此这份文稿的大部分内容读起来就象是自杀者留下的遗嘱)的内容是一致的。所以对我来说,第二交响曲才是这九部作品中情绪波动最为剧烈的一部。

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这里贝多芬象征手法的运用、旋律的重复和情绪的波动都让我想起了C. P. E. 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的作品。如果现在有谁告诉我贝多芬很熟悉这位先贤的作品,我一点都不会感到奇怪。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而对我来说,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哈农库特对这部作品的诠释在我听过的所有录音里面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这是与我理解中的第二交响曲的主旨最为接近的一个版本。哈农库特没有选择轻轻地滑过那些阴沉的段落,而是突出强调了这种压抑和痛苦,光明与黑暗的撞击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戏剧性的冲突。而我所知道的其它版本却统统忽视了这一点。所以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首第二交响曲可以称得上是这套唱片中的经典。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第55号(1803-1804)

有一段时间(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所有在美国发行的“英雄”交响曲都大赚了一笔,所以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这部作品有多少个不同的版本。但是我所听过的每一个版本都或多或少地让我有些失望,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在想,这是不是因为我不喜欢这部作品本身呢?因为的确有几部音乐史上很重要的作品我本人并不太喜欢。当我开始关注起这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创作技法以及这部作品在结构与和声上所做出的改革创新后,我更是觉得所有对这首曲子的诠释都不和我的口味。直到有一次,我听了一场路易斯安那爱乐乐团演奏“英雄”交响曲的现场音乐会。这个乐团只能算是新奥尔良市的一个二流甚至是三流乐团,指挥名叫Klauspeter Seibel,在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在为德国的戏剧机构工作。但是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现在我来谈谈对其它的表演我的不满之处到底在哪里。

我认为这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是最难把握的。音乐的长度和音乐的凝聚力始终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而第一乐章最难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凝聚力。作为一个指挥,你必须要果断地从这部作品的第二主题中选择出来一部分进行弱化处理,一些伟大的评论家如Tovey、Weingartner、Newman等人始终都在关注着这个问题。但一些指挥却试图逃避这个难题,结果是使作品变得拖沓冗长;另一些指挥却加快了节奏,当然,这样会使作品更加激动人心,但同时也会模糊很多音乐上的细节;还有一些人,特别是朱利尼(Giulini),他最近的作品比他早期的作品更明显地采用了一种极为舒缓的节奏来表现旋律的娴静,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伤感的泥沼之中。上面提到的这些做法,无论是快还是慢,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都试图缓和这个乐章里主题和第二主题之间的强烈对比。节奏感和那种强烈对比产生的震撼才是成功演奏这段音乐的关键所在。在我的脑海里,这段音乐理想化的节拍就应该象天使拍动翅膀那样:轻松而有力。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部作品在节奏的轻快方面也有一点小小的不足,但是他在强度方面的把握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很可惜的是哈农库特和其他人一样,在这个乐章的开始阶段没有恰当地选择第二主题进行强调,只把它当成是一个过度部分进行了处理。所以在乐章即将结束的时候,哈农库特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失去了对第一乐章结尾部分的把握。

在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中,音乐本身的主题往往会影响乐手们的演奏。在欧洲国家的葬礼上,按照传统总会演奏这首曲子,在我看来,这首曲子被诠释得过于沉重了。而且我认为,这部作品和拿破仑以及英雄主义之间的种种联系实际上掩盖了作品本身的主题。与其说贝多芬的这部作品是献给拿破仑的,倒不如说这部作品是用来歌颂普罗米修斯的传奇故事的。实际上,这部“英雄”交响曲和他那部“普罗米修斯的诞生(The Creatures of Prometheus)”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坦白地说,我认为有关这部作品的大部分版本听起来都有些虚假和夸张。要在美国找出一部“英雄”式的作品的话,我想会是巴伯(Barber)的Adagio for Strings。哈农库特在这个乐章里表现得非常出色。他屏弃了对这段乐曲权威性的阐释以及那种华丽的表现手法,呈现给我们的是带有一丝野性的全新演绎,我想哈农库特的诠释应该更接近贝多芬这部作品的原义。

在其它方面,哈农库特一方面强调了低音部那种由下向上的滑动,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木管乐器那种稍嫌粗糙的和声,在哈农库特的指挥下,管弦乐队的演奏流畅而优美,完全可以和卡拉扬麾下的柏林爱乐乐团的管弦乐队相媲美,而且,他的诠释还不失旋律的强烈对比带来的戏剧性效果。可以说哈农库特为我们奉献了一场指挥“英雄”交响曲的杰出表演,这标志着他在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处理上有了一个新的开始。尤其是对这一乐章最后部分的处理实在是非常精彩,成功地揭示了这一乐章音乐的主题。

对绝大多数的管弦乐队来说,“英雄”交响曲的最后两个乐章主要由他们来完成。即便这样,哈农库特还是为我们奉献了一段最富于节奏感和力度感的谐谑曲,甚至比塞尔(Szell)的版本更为尖锐有力。我还喜欢高潮时刻哈农库特带来的那种无拘无束的鼓声。最后一个乐章也同样精彩,如果细节再清晰些的话就更好了。在最后一个乐章里,节奏依然紧凑有力,但那种无处不在的平衡感被打破了,使我们意识到这实际上是一个现场版的实况录音。但我还要提一句就是,弦乐队在那段生机勃勃的小调回旋部分表现得还不够有力,即便如此,我仍然相信这在所有“英雄”交响曲的版本里面应该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同时这也是这套唱片之中的经典。

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第60号(1806)

哈农库特对这部作品的诠释毫无新义,的确是让人失望。只是在最后一个乐章哈农库特的指挥才迸发出了几点火花。面对一个象哈农库特这种性格的音乐家,你不知道我对这首曲子的期望有多高,但这次表演的确是一次非常守旧的解读。我最喜欢的版本还是塞尔(Szell)指挥的,他把这部作品演绎得高贵典雅而且很富于节奏感。我曾经听到过的另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版本是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的,但是很可惜我没能买到这张CD。

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是我所知道的音乐作品中最为欢快的一段,热闹得就象是一部意大利喜剧。同时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为优雅的一部,但是却很少有人能把它演好。乐曲结构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贝多芬那个时代的人。韦伯(Weber)就把那段舒缓的序曲处理得杂乱不堪,而在这段序曲里贝多芬花费了几分钟的时间来展开一段残缺不全的主题。而这个并不完整的主题恰恰成为了接下来那段快板中第一主题的一部分。尽管有一段舒缓轻柔的序曲作铺垫,哈农库特还是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只是忠实地再现了那段快板中的喧闹。第二乐章继续在用舒缓的节拍表现着音乐的本质,而哈农库特似乎仅仅是在指挥着乐队奏响那些音符,作品中好多微妙的转折被他遗漏掉了。很明显,即使是他这样非常优秀的指挥家也会对贝多芬的作品感到困惑。哈农库特指挥的唯一一个亮点出现在这一乐章的完结部,定音鼓柔和的声音终于明确了这一段旋律与主题的关系。

接下来,哈农库特给我们送上的是一段粗糙、平庸并且还软弱无力的谐谑曲,到了最后一个乐章,大家仿佛才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呕我的天啊!我们现在在演奏贝多芬呢!”这时,你就会明白我们究竟缺少些什么,我们缺少的是勃勃的生机,缺少的是那种积蓄起来的力量,缺少的是蕴藏在贝多芬音乐中的那种舞蹈般的节奏。对这部作品的演绎,哈农库特虽然绝对赶不上塞尔,但他仍然成功地向我们展示出了作品本身蕴藏着的那种狂燥与不安。

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第67号(1800-1808)

如果你要想搞清楚关于第五交响曲到底有多少种录音版本,那就象是要猜中罐子中糖豆的数量一样非常困难。虽然经常可以听到这部作品,但无论是现场演出还是录音唱片,我还没听过有谁把它演奏得一塌糊涂。甚至就连Jorge Mester为Peter Schickele的现场说明版灌制的唱片听起来也相当的好。这部作品大概可以算是最初形态的交响乐了,当我们想起抽象派艺术的时候,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把这部作品当作抽象派艺术的典范。这部作品实在是太奇特了,虽然指挥家们很明显都知道如何把这部第五交响曲处理好,我却很难再找出一部与之相似的作品来了。贝多芬把他在第四交响曲中使用过的主题结构扩展到了这部作品之中并跨越了多个乐章。在整部交响乐的每个部分中我们都能发现作品开始时的那段旋律。音乐评论家Weingartner和Tovey相继指出,在这部作品之前,贝多芬对音乐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概念上,而在这部第五交响曲里,贝多芬却把他对音乐的理解深深植入了作品的每一个音符之中。

哈农库特的指挥和其他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对我来说这部作品中强烈的对比和越来越忧伤的音色是表现贝多芬的“两面性”的最好例子。关于这首曲子的许多版本都非常紧凑有力,我最喜欢的是富特文格勒、塞尔特别是卡洛斯·克莱伯(Carlos Kleiber)指挥的版本,卡洛斯·克莱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营造出了一种狂风暴雨般的震怒,这也使得他的诠释成为了我心目中的首选——我从来没有听过对这部作品如此精彩的阐释。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演奏通常总是软弱无力,我怎么也搞不清楚克莱伯是怎样让他们变得如此刚劲的,所有乐队成员的演奏都极富激情,就好象那些令人心存敬畏的现代派作品一样,音乐如排山倒海一般向你压来。现在哈农库特指挥的这个版本也同样深受我的青睐,虽然没有克莱伯版出色,但哈农库特把那种充满野性的力量可以说是演绎得妙到毫巅。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第68号(1807-1808)

就象我前面提到过的,虽然演奏这首曲子的版本可能比第五交响曲还要多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这部作品演奏得出色。我认为这是贝多芬九部交响曲里面最讨人喜欢的一部。有一段时间我总是怀疑,创作一部优美舒缓贴近听众的作品是不是要比创作一部恢弘壮丽的史诗更难,为此我总是想要把这部第六加入到贝多芬的四大交响曲里面(世所公认的“四大”是第三、第五、第七和第九)。但现在我想,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不是太固执了一点。对第六交响曲,我最喜欢的是门格尔贝格(Mengelberg)指挥 Concertgebouw管弦乐团的录音,在门格尔贝格的录音里,他用令人惊讶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这部作品最为美妙的一面。瓦尔特(Walter)和 蒙都(Monteux)的立体声录音也不错。这部作品最难把握的是溪畔小景和牧人的赞歌这两个部分,如果处理不好,那这首曲子不是变成了催眠曲就是变得呆滞而且平庸。

而哈农库特对第一乐章的处理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在力度上稍逊于他本人在那套历史经典演出唱片中的表现,但是他强调了一连串非常相似的旋律,弦乐部的声音稍稍有些艰涩,有点象苏格兰口音中的粗舌音,这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这部作品音乐中应有的那种原始和朴实。不仅如此,哈农库特还能把音乐表现得非常优雅,Tovey对哈农库特指挥的第二乐章推崇倍至。他完美地把握住了这首曲子中最难处理的部分——一个不断重复的舒缓的奏鸣曲式的乐章。要在大段舒缓的音乐中还保持那种一直向前的冲击力,这就好象要求你驾驶着一辆最高时速只有20公里的汽车飞跃大峡谷一样。哈农库特用一些装饰性的音符着重表现了那条小溪的欢唱,但我认为他在这个部分表现得并不好,那些装饰性的旋律就象是一段催眠曲。我倒希望这一段音乐被演绎得节奏感稍强一些。否则的话,这段音乐给我们的感觉就好象是我们只是注视着小溪,却见不到溪畔丛林中小鹿那忽隐忽现的身影。

需要说明的是,贝多芬使用了一些非常精妙的重复旋律来表现这段音乐的主题,但是我却没有听到哈农库特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而那段著名的描写小鸟的旋律听起来好象也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的确如此。但Tovey认为贝多芬在整个乐章里都在为这一段作铺垫。海顿的作品里也有与这一段的结构非常相似的部分,如果不是因为这一段旋律听起来的确象鸟鸣的话,我想没有人会对贝多芬的这一段如此的关注。接下来的谐谑曲和那段描写暴风雨的音乐是整部作品中比较容易把握的部分,哈农库特都诠释得很出色。最后一个乐章同样非常精彩,哈农库特麾下的弦乐手们又奏出了那种稍稍带有一丝艰涩的琴声,非常好地呼应了这部作品的起始部分。

A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第92号(1811-1812)

这大概可以算是这套唱片里面哈农库特最为经典的一次表演了。实际上我认为,我所听过的其他演出,无论是现场演出还是灌制的录音都比这个版本要差得多,只有DG公司 卡洛斯·克莱伯的版本可以说是比哈农库特的这次录音稍胜一筹。虽然克莱伯的版本与贝多芬的原作相比,许多地方有细微的差别,但克莱伯的指挥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第七交响曲一次极为浪漫、生动、恢弘甚至是不朽的解读。维也纳爱乐乐团平时给人的印象总是有些松散软弱,但这次在克莱伯的指挥下却奇迹般地表现得紧凑有力。在哈农库特的构想之中,这部作品似乎应该更为朴实一些。与克莱伯的指挥相比,哈农库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在面对如何把握力度的问题上,哈农库特保持了自己的风格。

哈农库特指挥的前两个乐章非常优雅、非常精彩,他没有对音乐进行任何形式上的夸张,但仍使音乐充满了感染力。唯一一个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那段谐谑曲,这段旋律被处理得有些过于轻佻和仓促了。我认为克莱伯指挥的这一段节奏似乎更快,但带给听众的是轻快的愉悦感,而不是这种令人有些晕头转向的感觉。但接下来哈农库特带来了一段极为动听的三重奏,在那段非常舒缓的旋律里,管弦乐的声音稍稍有些发涩,就象是有一阵阵清风拂过整个乐章。最后一个乐章不仅是哈农库特,而且也是贝多芬的胜利。哈农库特精准地把握住了这个乐章那难以捉摸的主题。在第二主题向前发展的同时,贝多芬营造了一组音调越来越低但却越来越激昂的四度音程的重复乐句,这使得乐曲原来那种不得不向前飞驰的感觉完全变成了一种轻松和欢乐。哈农库特完美地把握住了这一切。而且,听过哈农库特这张唱片以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第一次听到这部第七交响曲就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第93号(1811-1812)

很明显贝多芬是同时开始创作第七和第八交响曲的。听众的口味往往会使音乐家的创作进退两难,而这部第八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贝多芬创作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批评家们始终认为贝多芬应当学习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风格。虽然第七交响曲里面那个舒缓的乐章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经典作品,但评论家们还是把这部第七批得一无是处。结果贝多芬就写下了这部具有海顿风格的作品,但评论家们仍然猛烈批评这部第八,特别是说那段第二乐章的小快板琐碎平庸。不知你是否能够相信,在早期的演出中人们总是用第七交响曲那个舒缓的乐章来代替第八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对第八交响曲我最喜欢的录音是塞尔(Szell)和Norrington的版本。实际上我认为哈农库特这个版本也不错。但我必须要指出的是,在第一乐章里,描写第一主题的跨度很大的主旋律被分得太开了,其实对这个乐章应该象处理“英雄”交响曲那样,既要轻松又要有力。那段小快板和谐谑曲哈农库特表现得很不错,但最精彩的一段还是他指挥的最后一个乐章,那简直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一段里,流畅的旋律当中总会有一些奇怪的停顿,就是在这些时刻哈农库特展现出了他非凡的指挥才能,这种感觉就好象是打滑的汽车在一瞬间又恢复了平衡。而且欧洲室内交响乐团在这首曲子中的表现也可以说是特别的好。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作品第125号(1817-1824)

对这部作品,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版本能够让我满意。我总是着眼于这部作品的第一和第三乐章来对整部作品进行评价,而那段谐谑曲和最后的合唱部分我倒不是很在意。我最喜欢的是富特文格勒在1951年录制的那张唱片,虽然这个版本在对原作主旨的阐释上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但令人惊讶的是,富特文格勒为这部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诗一般的氛围。当然啦,这些本来都应当是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东西,但是我还没有听过其他哪个版本能够达到富特文格勒和他的乐队所能达到的这种神奇的效果。我认为卡拉扬1962年录制的那张唱片应该是他本人指挥第九交响曲最为成功的一次,但是我刚才就说过,我不太喜欢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而塞尔指挥的这部作品前两个乐章非常精彩,但最后两个乐章却令我大失所望。在过去那段时间里,几乎所有著名指挥家都曾经向这部作品发起过挑战,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能够对这部第九进行真正令人信服的诠释,或是留下对这部作品独特的思考。虽然加德纳(Gardiner)在这个问题上总是批评我,但我只能说,对这部第九我确实还没有听到过令我完全满意的经典版本。

而哈农库特在对整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后,决定带给我们一个不加任何修饰的第九交响曲,而且他还屏弃了对这部作品公认的理解方式,试图通过乐队的出色表演展现给我们这部作品的最初风貌。但是他这次实验性质的尝试却不太成功。第一乐章显得太渺小了,就象在大峡谷中搭起的舞台背景一样毫不起眼。许多过渡部分听起来相当平庸,一段接着一段的旋律听起来似乎没有一点关联,而实际上这些段落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哈农库特坚持乐队加快节奏并且增强力度的话,他这种剥去一切修饰的指挥方式或许会取得稍微好一些的效果。但实际上,这个乐章被折腾得支离破碎。

在谐谑曲的最初部分,虽然无处不在的号角声总算带来了哈农库特和整个乐队都期待以久的一丝激情,但我只能说这一部分和第一乐章一样糟糕。直到管乐器吹奏出有关乐章主题的赋格时,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从这一刻开始,这些音乐家们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从此以后,我们终于可以欣赏到哈农库特那充满激情的表演了。

第三乐章那段漫长的行板是指挥这部作品的一个难点。而哈农库特这次表演中唯一能使我们感到惊喜的地方就在这里,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惊喜”,只不过是这段行板的节奏、长度和基本乐段的结构,都多多少少有点象“悲怆”奏鸣曲中的那段柔板而已,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段行板要精练得多。许多版本在这一乐章快要结束时都处理得过于急促,以至于让人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除了稍稍有些快(这一乐章用时13'14"),哈农库特表现得相当出色,一段段旋律既有力又富有弹性。虽然台上的音乐家们都习惯于演奏室内音乐,但哈农库特没有因此而使作品流于平庸,他甚至使这个乐章透出了诗歌的感觉——干脆、明快、决不拖泥带水,这与其他版本决然不同。同时这也使我坚信,虽然哈农库特没能把握住这次机会,但他一定会为我们献上一部不朽的第九交响曲。

但最后一个乐章刚开始,哈农库特的指挥又回到了那种沉沉的压抑之中,你可以想象一下,就象是公园长凳上蜷缩着的流浪汉在不停地对着自己哼哼。当男低音伴着大提琴的声音开始高歌的时候,低音管也开始送出优美的旋律。我不得不说这一段太缺乏想象力了,纯粹是一个George Bush式的解读。所有人都只是简单地奏响他们手中的乐器而已。虽然不是合唱,那位歌唱家的歌声还是为这次表演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位男低音可以说是所有人中最出色的一位,充满了活力,但很明显,他今天是走错了舞台。而其他几位独唱演员则始终象是在大喊大叫。阿诺德·肖恩伯格合唱团(Arnold Schoenberg Choir)虽然在本质上是一个室内合唱团,但就算是和欧洲室内管弦乐团这样优秀的乐团配合,也丝毫不显逊色。在接下来演奏土耳其进行曲和double fugue时,情况稍有好转。对这只乐队我心中也重新升起了一丝期盼,即便如此,其它许多版本也要比他们的演奏激动人心得多。总的说来这个乐章比较失败,我们始终没有感受到这部作品本身具有的那种跌宕起伏所带来的冲击力。

结论:

如果不考虑第九交响曲的话,可以说这是哈农库特一套相当不错的录音。第二和第七交响曲是这里面最为经典的作品,第一、第三和第八交响曲也非常精彩,第五和第六交响曲称得上是比较成功,而第四和第九交响曲只能算是不及格。哈农库特指挥的这部第九交响曲我认为是失败的,除了那段行板还能给人留下一丝期盼。简单地说吧,如果你只是想收全贝多芬的交响曲的话,我建议你别选这张。

史蒂芬·施瓦茨(Steve Schwartz.)

——ZT
TOP
6#

克伦配勒版、托斯卡尼尼版、瓦尔特版、伯姆版、克路易坦版、索尔蒂版怎样!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7#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62523066.jpg[/upload]

贝多芬:第1交响曲a *、第2交响曲b **
《莱奥诺拉》序曲第2首b ***
《费德里奥》序曲c ****
《雅典的废墟》序曲b *****
《普罗米修斯的子民》序曲a ******

演奏:
a 维也纳爱乐乐团
b 伦敦交响乐团
c 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
* 1937年10月19日,维也纳Mittlerer Konzerthaussaal;
** 1938年3月2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38年2月14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38年10月7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40年2月29日,伦敦金斯维音乐厅;
****** 1936年2月25日,维也纳Mittlerer Konzerthaussaal;
NAXOS HISTORICAL 8.110856

我必须承认,在过去我从没有机会听到魏恩加德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指挥的贝多芬作品。因此,拿索斯公司发行的这位指挥家指挥的贝多芬全集令我非常惊喜。对于现在的录音工业来说,处于战略上考虑,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EMI会发行一套全集。这张唱片是拿索斯发行的一个系列中的第一张。

虽然他的声誉有些日渐衰落,但是在他那个年代,魏恩加德纳却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人物。在指挥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作品,伊安?朱里亚(Ian Julier)在他内容翔实的评注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他的许多作品在首演之后很快就悄无声息了”。魏恩加德纳的声望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指挥上,尤其是指挥贝多芬的作品。对于这张唱片,他指挥的力度和忠实令我印象深刻,既便是乐团并非十分完美。伊安?朱里亚所引述的内维尔?卡达斯(Neville Cardus)对其的评论很值得看看,卡达斯认为魏恩加德纳是属于“讲究教养的音乐时代,那种注重良好行为和品味——并且有学术味道的时代”。这张唱片的内容确实证明了这种评论。

很巧的是,我最近也正在聆听拿索斯公司发行的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贝多芬《第1交响曲》,而这个录音与这里发行的魏恩加德纳的录音仅仅相隔了6天。听上去,魏恩加德纳对乐队的控制显得更为有力。这并不意味着我更倾向于哪位指挥家——他们俩人的指挥方式都显得很优秀。然而令我深信不疑的是托斯卡尼尼指挥下的BBC交响乐团甚至要好于魏恩加德纳指挥的维也纳乐团。我的同事乔纳森?沃尔夫在品评同样的魏恩加德纳演绎的曲目时指出,在录音的时候魏恩加德纳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之间显得不是特别兴奋。这可能就是原因,但是我后来又听了他的贝多芬第7和第8交响曲的录音,并且也是同一时期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而这次的演奏就变得生动而活泼。

在这个演绎中,魏恩加德纳不同于托斯卡尼尼,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回避了呈示部的反复部分,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第一乐章显得非常高贵,而后的快板清晰而迅速。第二乐章轻盈而自然地表达,使我觉得这样的诠释很贴切,当然我感觉托斯卡尼尼的版本要更好些。极快板乐章轻快而活泼,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贝多芬称该乐章为小步舞曲。我不太能够确定关于速度的标注“活泼的极快板”的具体速度,但是音乐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觉是谐谑曲的味道。终乐章华丽而欢腾,可以看出指挥家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

这张唱片中剩余的许多内容是在伦敦录制的,《第2交响曲》也是同样。从一开始,我就感觉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出的音色比维也纳爱乐显得更为厚重,并且我不认为这是不同的录音所致。在演奏的一致性上,伦敦交响乐团也显得更为优秀。如同《第1交响曲》一样,魏恩加德纳在开始的快板乐章显得清晰而直白,并且特别略去了呈示部的反复。整个乐章韵律优美,而关键的重音也给予了恰当的考虑。在小广板乐章,我觉得伦敦交响乐团的管乐要比维也纳爱乐的显得更为温暖。事实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版本都有一些优秀的特质。谐谑曲显得活泼生动,而终乐章有着顽皮的情绪。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成功而又轻快的演绎。

所有的序曲都很优秀。在《莱奥诺拉》第2序曲中,魏恩加德纳在起始乐章中表达一种犹豫的感觉,而在快板中又有富于动态的急迫感。《普罗米修斯》的演奏优雅而敏锐,我认为维也纳爱乐在这里的演奏要好于在交响曲中的演奏。伊安?朱里亚为唱片撰写了有趣而实用的评注,唱片内容取材于美国哥伦比亚出版社,转制由马克?奥伯特完成得很优秀。唱片难免会有一些噪音,但是并不会影响对音乐的聆听。通过我的听音设备,我觉得《第2交响曲》的转制尤为成功。

这张唱片可以证明,魏恩加德纳远非一位不值得考虑的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我非常喜欢这张唱片,并且期待着这个系列其他作品发行。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71292967.jpg[/upload]

贝多芬:第3交响曲《英雄》(1)、第4交响曲(2)
维也纳爱乐乐团(1),伦敦爱乐乐团(2)/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1936年5月22-23日,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1), 1933年11月13-14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2)
CD由马克?奥伯特(Mark Obert-Thorn)转制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956

魏恩加德纳生活在一个政治家们并不十分邪恶的年代里,虽然从1936年开始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他仍旧保持了自己演绎贝多芬的风格,就好像他认识贝多芬。《英雄》的第一乐章发展得很迅速,但是随着音乐的进行,你并不会有音乐被牵着走的感觉。开始的曲调富于歌唱性,好像是一个优秀的四重奏团演奏起了贝多芬的《拉兹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乐章。魏恩加德纳处理音乐的过渡游刃有余,甚至好过你所期望的对音乐的忠实性表达。对于基本速度的处理,他也很机敏,没有什么差错。总体上的效果就是滴水不漏的乐章,以及充满了内在的活力。

在快速的第一乐章之后,就是音色宽广的“葬礼进行曲”。魏恩加德纳并不试图强调每个音符。他着重于乐曲的发展,使得音乐有种令人难忘的高贵的说服力。如同大多数指挥家对乐章采用非常缓慢的速度处理一样,他让乐曲平稳地发展。有时候,当进行曲的主题在弦乐上重复时候,他又采用了较快的速度,而后当弦乐演奏降E大调悲歌时候又突然转为慢板。这的确是一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可能把自魏恩加德纳之后的数位指挥家对该乐章的处理时间列出来会比较有趣。奇怪的是,仅仅比魏恩加德纳用了更长时间的是一向较快的克莱伯,而最快的是魏恩加德纳的崇拜者鲍尔特。中间的两位是经常被评价指挥比较慢的:

克莱伯(Erich Kleiber,阿姆斯特丹,1950):15分25秒
魏恩加德纳:15分11秒
Keilberth(Bamberg):14分46秒
克伦贝勒(Klemperer,爱乐,1955):14分43秒
鲍尔特(Boult,伦敦爱乐乐团):13分01秒

魏恩加德纳指挥的谐谑曲非常活泼,在三重奏部分没有丝毫的松懈,而终乐章则表现得稳定而有力。对于行板,也没有处理成柔板,最后的急板也非常优秀。录音在有些时候显得不太稳定,使得高潮部分有衰弱的感觉。但是不论怎样,战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有着很好音响条件的乐友协会音乐厅的演奏的确令人热血沸腾,印象深刻。与同一张唱片上的英国乐团相比较,维也纳爱乐乐团那种所谓的高贵似乎并不令人信服。他们的确有着统一的风格,但是在《葬礼交响曲》开始时候双簧管的演奏却很平庸,而这个乐章中弦乐部分音律也好像不是特别准确。从另一方面看,四个乐章中的号角都演奏得很华丽。不容置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录音。

如果你想了解充满活力与紧张风格(任何指挥家都比较善于刺激乐团)的不同,那就听听魏恩加德纳指挥的《第4交响曲》。虽然有着一个缓慢而坚定的开场,第一乐章实际相当迅速,但是音乐的柔和却让人不能觉察这种速度。音乐充满透明感,就好像是一个完美的四重奏团在演奏。第二乐章也是同样,美好的旋律的宁静流动与轻摇的伴奏,给了音乐一种优雅,但又不伤感的气质。魏恩加德纳的确是指挥活泼的谐谑曲的大师,第三乐章非常富于活力和坦率,仅仅是在三重奏的部分才稍有些松弛。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在终乐章的处理上也没有过度,速度恰到好处,每个16分音符都清晰可辨,同样,充满活力,而不是肤浅的华丽。

虽然奥伯特在他的评注中提醒我们,原来的声音“有着声学上的问题,以及录音的缺陷”,但是这次转制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与比彻姆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相比,维也纳乐团演奏的《英雄交响曲》一点也不逊色。70年前的录音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典范,而现在很少能与之媲美。应当指出,这套录音非常珍贵,不仅是因为是78转的原因,还有那种在首次贝多芬全集录音中很难听到的活力和人性。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14558614.jpg[/upload]

贝多芬:第5交响曲、第6交响曲、11首维也纳舞曲(作品号WoO.17)
演奏:不列颠交响乐团(第5交响曲),1932年3月
皇家爱乐协会乐团(第6交响曲),1927年1月
伦敦爱乐乐团(舞曲),1938年10月
指挥:魏恩加德纳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861

在拿索斯公司发行了普菲茨纳(Pfitzner)指挥贝多芬作品的唱片之后,如果有人再不熟悉魏恩加德纳的贝多芬版本,那么现在就是改正的时候了。假使以内在的速度和音乐的刻画作为标准,而将魏恩加德纳与托斯卡尼尼混为一谈,也没有什么教益。普菲茨纳的版本充满纯正的浪漫主义情绪,音乐节奏自由而舒展。与之相比较,魏恩加德纳的版本则有着有力的控制的感觉,在《第5交响曲》的行板乐章,即便是在需要速度的乐段,比起托斯卡尼尼1930年纽约那个已经比较遵从速度的录音版本,这位老指挥家还要快出1分半钟。

然而,速度最多只是说明了部分问题。他演绎的贝多芬被称为“瘦牛肉”,这种说法让我有所触动。他的音乐很厚重,但是并没有过度负重的感觉——这里没有低音的回响,各个乐器部也没有饱和之感。《第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声势浩大,但是并不极端,一种有克制的动力控制着表达。行板乐章正如同伊安?朱里亚所评注的那样,着重于情绪的表达。第1和第2小提琴充满活力,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引出乐章热情的韵律,没有一丝不恰当的急促(我怀疑其他指挥会以此为借鉴)。第三乐章的赋格曲部分刻画优美,而终乐章中那种着重的控制有着魏恩加德纳的特点,音乐的密实感处理得审慎而得体。不列颠交响乐团演奏出色——他们以前录制过其他作品,并且乐团包括一些在那时候来自其他乐团的成员(毕竟大多数在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的英国乐团成员在二战期间仍然在这个或者是那个乐团演奏)。

对于《田园》的第一乐章,他展现出音乐内在的韵律。开始的这个乐章,他用了9分钟,而普菲茨纳用了11分钟,这并不奇怪。在《溪畔小景》乐章(音乐速度很快,爽快而清新),他比普菲茨纳用时少3分钟(我不告诉你们他的用时比比彻姆的少多少,因为这个乐章目前被演奏得越来越慢)。开始的部分很生动,潺潺的声音十分醉人——这对魏恩加德纳来说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用词,但是的确如此——拨奏曲的韵律优美,低音管和单簧管的独奏快乐迷人;一个速度很快的乐章,我相信比很多其他版本都要快,但是充满感情,给了作品一个优雅的刻划。我不能确定那些富于特色的木管乐器的演奏者是谁,但是协会乐团的确雇用了一些杰出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单簧管演奏家查理?椎伯(Charles Draper)和他的哥哥,低音管演奏家保罗,三位英国圆号演奏家,以及长笛演奏家弗兰塞拉(Fransella)和莫奇(Murchie)。在《乡民欢乐的聚会》乐章中,布莱恩的演奏也非常出色——一场活跃欢腾的聚会。《暴风雨》乐章充满了巨大的动态,铜管乐器光辉灿烂。整个终乐章的7分48秒(普菲茨纳用时10分51秒)是一个渴望与控制在一部交响曲中交互作用的典范。从第一个音符开始,这也是作品逻辑上的高潮,而音乐不屈不挠地推进和变化,最终简洁地结束。

作为唱片的补充,唱片还收录了指挥家在1938年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轻松的维也纳舞曲,音乐优雅而充满深情。马克?奥伯特-索恩的转制工作非常杰出,音乐富于深度和清澈度。这套录音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录音,并且仍然是权威的版本之一。
TOP
8#

当然,除了贝九其它的也听。只是他的版本实在太多了,有时不知该买那个好。
TOP
9#

对小贝的PP了解不多,他的录音版本太泛滥。几乎人人都录,就象吃宵夜一样——例牌。唯独对贝九情有独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