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近收片(6.15) 兼聊聊肖斯塔科维奇 [复制链接]

查看: 22525|回复: 89
1#

肖斯塔科维奇的一生可以说是由15部交响曲贯穿而成。从让他一举成名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开始,到“狂飙时期”充满探索、贴切时代的“狂飙三部曲”,到波澜壮阔的战争年代的壮丽篇章,到作为第一部敏感地反映前苏联政治文化中“解冻”状况的作品《第十交响曲》,到追忆、描写、刻画1905年及1907年俄国两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革命”交响曲“双连篇”,到由“死亡主题”和人类命运的“声乐交响曲”,到他一生最后的总结《第十五交响曲》,足可以说明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是写给历史的20世纪的音乐见证。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15部交响曲中,最富特色的要算是他的《第十四交响曲》,首先是形式的独特,它呈现的是一部为独唱女高音、独唱男低音和小型室内乐队而作的作品,在十一个乐章中全部以声乐占主导地位,这在“声乐”交响曲的历史上是相当罕见的甚至是惟一的。其次是内容的深刻,作品中十一个乐章(也可称作场景)分别以西班牙诗人加西亚·洛尔卡、法国诗人杰姆·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威廉·邱赫尔贝克和德国诗人莱纳·冯·里尔克的十一首诗歌为基础写成的。肖斯塔科维奇所选的诗虽然风格各异,但都被“死亡”这一中心内容统一起来,并通过它们毫无掩饰的描写了人们的种种“非命之亡”:早逝、冤死、战亡、自尽,作品响彻了艺术家对暴力、对社会不公道的抗议之声。第三是形象的纷繁,它会将你在瞬间从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从一地区转到另一个地区,从一种形象转到另一种形象,既有炎热的安达卢西亚干渴的土地,也有莱茵河两岸高耸的峭壁;既有法国桑特监狱的囚犯,也有俄国的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等等。

要听这样一部作品,推荐版本就是由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前苏联文化部交响曲团版,女高音和男低音分别由玛库娃和萨夫林担任,在这张唱片中众多名家将作品演绎到了极至,自始至终都让作品笼罩着一种悲剧气氛,尤其唱到由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所写的诗歌《桑特监狱》这一乐章时,恐怖的可以让人窒息,这显然与肖斯塔科维奇以前的那些激情洋溢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似乎再也没有了激情,像是一切水份都被榨干了,只剩下一个空虚的躯壳。
分享 转发
TOP
2#

肖斯塔科维奇(升C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与其他的作曲家相比,人们谈论肖斯塔科维奇时,常常把他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确实,音乐史上几乎没有哪一位重要作曲家的全部生存方式,像肖斯塔科维奇的一样,由政治来决定。

我们仅仅刚刚开始去理解肖斯塔科维奇的两方面的悲剧性冲突。作为公众人物,他在无数的讲演和他签字的文章中无奈地被迫吹捧官方路线。与此同时,有大量的证据表明他对自己的处境深感畏惧和憎恶,但他不能公开承认。

在这样的环境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每一新作品的“含意”自然遭到质疑。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是快乐的还是悲哀的?是调侃的还是严肃的,正统的还是持不同意见的?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几乎总是引起议论而不像世界其他地区在世的作曲家那样,仅仅把作品当作音乐来看待。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似乎完全是非政治化的。像肖斯塔科维奇的前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样,这部作品是写给其挚友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打算作为小提琴家的60周岁的生日礼物。然而肖斯塔科维奇把奥伊斯特拉赫的生日搞错了,由于“出错”,这部协奏曲完成时早了一年,因此奥伊斯特拉赫在他59岁时首演了这部协奏曲。

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拥有我们对古典协奏曲所期待的一切:吸引人的旋律、辉煌的炫技写作、极快的华彩乐段。三个乐章的顺序(开始为奏鸣曲曲式的中板,接着是抒情的柔板以及生气勃勃的回旋曲式的终曲乐章)基本上与100年甚至200年前的协奏曲相同。首演后,在《真理报》臭名昭著的文章“混乱取代了音乐”和其他只能当作恭维的文章之后,苏联采访者发表了题为“一如选定的主题”的评论文章,认为这部作品在“风格上没有新的东西亦无惊人之处”。

如果这部作品没有“惊人之处”(肯定没有打算令人惊奇),却有很多引人注意的主题素材和音乐结构。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采用逐渐演变手法的大师;在这部协奏曲中有许多例子,以一个简单的乐思开始,逐步发展,直至最终达到强烈的情感高潮。他的配器也极为简练并常常限制他自己仅使用最基本和声与乐队织体。

肖斯塔科维奇运用了相当一个缩减的乐队,双管制的木管乐器,没有小号和长号,除了定音鼓和锣之外没有其他打击乐器。但肖斯塔科维奇精妙地应用了这个缩减的乐队,在音乐达到高潮时获得极有力的声音效果,例如:尤其在第一乐章的戏剧性乐段,两支单簧管用其极少运用的尖声和穿透力强的高音音域演奏。这样戏剧性的乐段与更为嬉戏的插部交替进行,在第二主题中,它幽默的断音主题显然在这一刻出现了转机,使人联想起舒伯特的著名进行曲。这个进行曲的曲调用作第一乐章的结尾,在节奏性的弱音伴奏下,独奏小提琴再次回应并在弦乐的低音上中消失。

第二乐章是一首小提琴的悠长歌曲,结合着悦耳的木管独奏,再也没有了乐曲开始时的紧张、困惑和悲哀。小提琴在寻找澄清和证实,但不断地遭到否定。独奏的旋律以粗暴的宣叙调般的华彩乐段应答,表现出失意中所受的严厉斥责。感人至深的片刻出自乐章结束部第一园号再现乐章开始的主题,把它突然转变成摇篮曲,第三乐章的结束部在这摇篮曲上滚滚流出。

最后一个乐章开始,在小提琴和圆号间有一连串模仿的、讥讽的交替进行,很快便进入狂热、紧张不安的快板;这个由半音主导的回旋曲风格的主题更为活跃和复杂,具有痛苦和残酷成性的意味。这时乐队的势头被华彩乐段打断,其中对引子的素材加以变形并闯入自嘲的方式。作品的结尾找到争取支配地位的大调的调式并最终夺取胜利,然而随后的感觉更为不确定而不是胜利。

转贴内容来源:http://ent.sina.com.cn 2003年09月19日12:42 新浪娱乐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3#

[quote]fsyfsyfsyfsy 在 2005-6-21 17:23:28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62117223525752.jpg[/upload]


再做搬运工给十一交加点料:
交响曲是为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周年谱写的。
1957年10月30日在莫斯科由苏联国家交响乐队首次演出,H。拉赫林指挥;总谱由音乐出版社和《苏联作曲家》出版社于1958年第一次出版,作者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谱于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58年交响曲获列宁奖金。
乐队编制:短笛(=长笛III),2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双簧管III),2支单簧管,1支低音单簧管(=单簧管III),2支大管,1支低音大管(=大管III),4支园号,3支小号,3支长号,1支低音号,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大鼓,锣,木琴,钢片琴,排钟,竖琴(2—4架),第一小提琴(16—20把),第二小提琴(14—18把),中提琴(12—16把),大提琴(10—14把),低音提琴(10—12把)。(演奏时间——58分钟)
这部交响曲,许多特点同作曲家以前的交响曲有着继承的联系,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那种新的东西,即十年来肖斯塔科维奇创作中——首先是作曲家在声乐体裁(清唱剧,大合唱,合唱音诗)方面所获的经验。
如果不算单乐章的第二和第三交响曲(一种试验性的作品,并且在音乐舞台上没有上演),那么第十一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部标题的交响曲,名副其实的标题交响曲,亦即具有标题,是作曲家在交响曲手稿上宣告的标题(交响曲和它各乐章均有名称),而不是一种没有写进手稿的一些言论(和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标题甚至是情节性的,可是,其它乐章的性格,看来,阻止了作曲家把整部交响曲视为标题作品,并写在手稿上)。
1905年革命的主题以前就引起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兴趣:它反映在合唱长诗的套曲里(用革命诗人的词)。套曲的核心长诗是《一月九日》。它的主题材料运用在第十一交响曲里。此外,肖斯塔科维奇在交响曲里还运用了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俄罗斯革命歌曲——《听》,《囚犯》,《你们牺牲了》,《发狂吧,暴君》,《华沙革命歌》以及选自苏联著名的作曲家T?斯维里多夫的轻歌剧《亚洲金莲花》的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由此可见决定交响曲标题性的。不仅是交响曲和它各乐章的名子,而具是交响曲所运用的声乐旋律的总的意义(还有具体的词)。
实质上,第十一交响曲是一种新型的标题交响曲,鲜明的图画造型性与深刻的表现力,以及异常完整的交响戏剧性相结合。
第一乐章,《宫廷广场》(Adagio,g小调)体现黑暗的,压抑的宫廷广场的形象,成为沙皇俄国,君主专制,兵营和监狱的化身。
交响曲开始的主题可称为“宫廷广场的主题”。它由加弱音器的弦乐(与竖琴协助)同时在五个八度中,以最弱的声音奏出。
这个主题,在调式方面是非常独特的,创造出“空温”,“冷漠的”空间总括形象,同时引起一种忧郁的,痛苦的,压迫的感觉。有的并同时机械式的定音鼓的主题和战争的信号(加弱音器的小号以一阵阵的小鼓声为背景,使场景具体化了)。
定音鼓的主题是用肖斯塔科维奇曲型的小调的三个音,降第四级音(g小调中降c代替通常原位c)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音调,运用小调音阶的I音级,III音级和降IV音级,在交响曲的以后乐章里也有很大的意义。
整个描写主题的总和——“宫廷广场的主题”及其主题构成物——重复出现(带有变化号)。接着出现“宫廷广场”主题的新的变体,象祈祷的宣叙调,最后,过渡到第一乐章的以歌曲“听”的旋律为根据的第二部份。
让我们看看这首歌曲的第一段词(H戈尔次——米列尔词)
秋夜黑暗,象暴君背信,象他的良心。比这个夜更黑暗,是雾中升起了监狱阴森的幽灵。周围的岗哨懒洋洋的一步一步走在夜间的寂静时,时而听见拉长的,忧郁的声音传来,犹如呻吟听……(各段副歌只唱一个词“听”)
旋律(用降A大调)在交响曲中的长笛担任,而它的短小的副歌(“听”)——由加弱音器小号担任,加弱音器的长号与低音号配合它们。
歌曲的出现非常自然,并非偶然:在它的旋律开始有一个反复(八分音符三连音),是定音鼓主题中一个音的类似反复引深出来的(这个主题在歌唱的时候作为背景继续奏出)。
“宫廷广场”主题的提示以后,歌曲“听”的旋律又一次出现——这一次加弱音器小号奏出的。此外,如果在第一次陈述时歌曲的整个旋律保持不变的,那末,现在作曲家重新陈述它的时候,使之具有更加鲜明的高潮,接着出现歌曲动机的自由的展开,最后,是一首新的歌曲——“囚犯”(H?奥加列夫词):
夜是黑的,抓住时机!监狱的墙固若金汤,两把铁锁,锁住它的大门。
旋律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然后由长笛和单簧管重复。与旋律同时奏出的是歌“听”的动机。
此后先前的主题材料以压缩的形式反复,但次序相反:先是歌曲“听“(大管)开了,然后是”宫廷广场“主题和与之相汇合的定音鼓主题,信号,祈祷宣叙调(信号旋律的反复是激烈的:旋律由两支小号奏出,第二小号比第一小号进入晚一小节并且低五度,形成了二声部卡农)。
第一乐章以小号演奏的歌曲“听”副歌的两个轻轻的呼声结束了。自由处理的五个部份对称是第一乐章的曲式基础。如果开始的主题的总和(宫廷广场主题,定音鼓主题,信号,祈祷宣叙调)用字A标出。那段以歌曲“听”的旋律为主的用字母B,而奏出歌曲“囚犯”的那一段用字母C标出,那么整个第一乐章总的示意图就是:ABCBA。曲式的对称在这种情形之下再一次着重指出这个乐章的基本形象的禁闭,发呆,压抑的性格。
第二乐章,“一月九日”(Allegro,g小调)就其戏剧意义而言,是作品的中心乐章,作品的主要情节的活动得到展开。而对于这个Allegro来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可以看做是一个非常展开的前奏。
从形式上讲,第二乐章是十分自由解释的奏鸣曲Allegro(无再现部)。第二乐章明显的分为两半,用前一个乐章宫廷广场主题的陈述使用彼此分开。Allegro(呈示部)的前一半的形象是人民的游行队伍,他们向沙皇的请愿,后一半是君主专制对这个请愿的犯罪的回答。
之后,像在第一乐章的最后的几小节一样,弦乐声音停息,只有用竖琴衬托的铜管乐的声音,最后,副歌“听”(小号)的呼声静下来,第二乐章以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急速运动开始。
这个“旋****”主题可视为波涛汹涌的“人海”的主题。(降b,g,降c音)。
几小节以后,在“旋****”主题的背景上,陈述另一更有歌唱性的主题(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不难看出,按照轮廓,新主题与“背景的”主题相似,但它的陈述使用了更大的音值和俄罗斯民歌常用的自然的小调(没有降音级)。
这个主题是肖斯塔科维奇从它的合唱长诗“一月九日”中引用的,在那里这个旋律所配的歌词是:“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向周围瞧瞧吧:沙皇的仆人让我们无法生存,无法忍受”(在交响曲中旋律有些变化:每一句都重复,这加强了总的范围形成了,俄罗斯民歌曲型的结构a+a+b+b)。主题的民间风格显而易见:它的音调近似俄罗斯民间器调的旋律。在借助于这样的音调来体现痛苦的,受压迫的人民的形象时,肖斯塔科维奇以新的方式实现了穆索尔斯基的传统。
主题丰富的变奏发展形成增强和减退的两个大的波涛,符合于奏鸣曲呈示部的主部和副部。在第一个波涛的末尾,小号低声吹出新主题,它也是从合唱长诗“一月九日”中借用的,这个主题揭开长诗,它的歌词是:“脱帽,脱帽!”这个主题在交响曲中具有巨大的意义,成为它的主导主题之一。它的最初的出现彷佛预示着凄惨的事件。
从上面提到的两个(“波涛”)部中的第一部分用主调(g小调),第二部也就是在那个主题里“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用的是新调性(降b小调),相当于呈示部的副部。——主部和副部的结构用同一主题材料在十八世纪音乐中而在十九世纪音乐中罕见。
在这部分开始,主题曲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平行三度奏出。在合唱长诗里——“善哉你,沙皇……”也是用民歌特有的平行三度陈述的。在交响曲中,这个因素在最大的程度上使人联想到低声的请求,联想到富有表现力的人声。
第二个波涛的高潮比第一个波涛的高潮获得更为强大的力量,然后,园号和大提奏出新的,坚决的“脱帽”动机的变体。
这个动机由不同的乐器重复和“善哉你,沙皇……”主题的尾声渐渐地平息了,接着宫廷主题(用a小调)出现了。主题由木管乐器奏出冷淡无情。之后接着出现它的“答句”——定音鼓的主题和小号的信号(后两者是用卡农陈述的,像在第一乐章的结尾一样,但是卡农在时间上更压紧了,音程更窄了——三度)。
信号之后,小鼓点声突然的侵入。核心的悲剧的插部开始了:暴力的,死亡的可怕的机械开动了。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最强地奏出赋格主题(a小调)。(在主题最初几小节中总共运用三个不同的音:小调,I,III和降低IV级音,像定音鼓主题一样,从那里出再了赋格主题的这个音调。)
赋格的巨大的加强导致主要的高潮。在几小节的进程中只听见小鼓点声,辅以大鼓和锣的击奏,然后用整个乐队最强声奏出的宫廷广场的主题“倾倒”在听众头上。
主题改变到几乎无法辩认的程度。就是那个实质上是另一方面展开了:冷的黑暗的变成了疯狂——残忍的,流血的。这个主题猝然中断,定音鼓以最大的力量(在其它打击乐的背景上)打出赋格主题动机(建立在前面提及的三个音的基础上)。出现排炮的幻觉……
又一次宫廷广场主题,又一次排炮,再一次发狂,鲜血流满了广场——然后同时有排炮和它互相更换,整个乐队两次奏出“脱帽”的主导主题。
“排炮”嘎然而止。弦乐的颤音最弱地发出宫廷广场的主题声音(用主调性——g小调)。它的面貌接近最初的,但是毕竟是新的:在这里彷佛听见人声的合唱,低微的哭泣。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上,小号的信号,祈祷的宣叙调,变化了的(转入小调)歌曲“听”的旋律流逝而过。这个乐章以定音鼓主题的原来样式结束了。
在全乐章的整体结枸中,赋格和它之后出现高潮的插部,起着奏鸣曲Allegro中间部的功能,而就其形象内容和曲式中的地位而言,与第七交响曲中的“侵入插部”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不过由于标题所说明的意图,这里没有奏鸣曲形式的主要部中的第三部——再现部,而整个乐章由两半组成。不过结尾部)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再现部的作用。返回那个主调性(g小调),但主题的材料不是从Allegro的呈示部中引用的,而是取自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重要的是用不同调性(尤其大调性)演奏的第一乐章的各个主题,此刻在第二乐章的结束部中,都用一个主调性:把原先的主题转入一个调性,这正是古典奏鸣曲再现部的特点。
上述情况再一次提醒我们要把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每一乐章节具有独立的曲式),视为统一的作曲结构,视为大(四乐章)套曲里面的独特的小(两乐章)套曲我们曾提到第一乐章具有的,独立的展开的前奏的意义,它的主题材料(特别是宫廷广场主题)后来在奏鸣曲Allegro起重要作用,并在结尾部中占统治地位,而这个结尾部兼容奏鸣曲再现部和结尾部的功能。
大套曲中的小套曲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其它作品里亦可看到(例如五个乐章的五重奏中的前奏曲与赋格)。在音乐文献中,可看到独立的二个乐章的套曲,其第一(慢的)乐章对奏鸣曲Allegro而言,起前奏的作用(斯克里亚宾的第四奏鸣曲)。而且在某些作品里也可以看到奏鸣曲的再现部与结尾部合并的倾向。然而,尽管存在各种继承联系,第十一交响曲前两个乐章的结构(无论是分别看还是一起看)完美的独创的,都是机地产生于作品标题“所示”的意图。
第三乐章,“永久的思念”(Adagio,g小调)——思念一月九日被枪杀的牺牲者的送葬曲。
这个Adagio的形式——三部曲式(带有压缩的再现部)。著名的革命送葬曲“你们牺牲了”旋律作为两端部的基础,在中间部里提供另一主题材料,这是作曲家以送葬曲和歌颂革命歌曲的精神写的。
Allegro用两个低微的和弦(拔弦)开始,——之后,这两上和弦象结束前一乐章的弦乐器低微颤音一样地平息了。接着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沉闷和断续地(颤音)奏出阴暗的前奏的主题。几小节之后,它成为中提琴(带有弱音器,柔弱处)奏出的旋律“你们牺牲了”的背景。在这个音域和它们音色的力度的条件下接近人声。
整个32小节的歌曲旋律,作曲家未加改变地留用了。而伴随的声部含有肖斯塔科维奇典型的降低小调音级,这个声部使色彩阴暗把悲痛的感情更为强烈的(于对交响曲的统一具有意义,伴随声部的最初三个音——依然是那三个音,即构成结束第二乐章的那个第一乐章定音鼓主题的三个音。
旋律“你们牺牲了”第一次进行以后,第二次开始了。但是在这里作曲家只保留前三小节的原样,之后以新方式发展主题动机,使之具有个性旋律风格的特点,使旋律的线更广阔,个别的音调更悲哀
同样,歌曲“听”的旋律在第一乐章中起初是用原样,之后用作者的自由变体。中间部在低音区和送葬曲(降f小调)的节奏里用铜管乐的和弦开始。然后用同样节奏奏出更明亮的,歌曲的曲调,它后来发展具有颂歌的性格,彷佛歌颂烈士为之献出生命的美好理想。立刻接着颂歌的曲调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和心理上的证明恰当的,作为Adagio“脱帽”主题的高潮。这以后,在小号和定音鼓发出一个响亮声音反复的背景上,Adagio前奏的动机又出现了。但是现在它们由整个弦乐组用最强音奏出的。然后产生歌曲“你们牺牲了”个别的乐句,最后,回到歌曲自身(再现部)——用的是它在第二次陈述时的变体(即在新的,作者写的变体,而不是原来的样子)。而且这次进行在再现部中十分简缩。
第四乐章,“警钟”(Allegro non froppo,b小调——g小调)体现了对一月九日事件人民革命的回答,当时,用列宁的话说,枪杀了对沙皇的信仰。这个乐章特点是有巨大的积极性,快速成和各种不同的运动。
终曲的曲式——自由处理的三部曲,在这里作曲家巧妙地把大量不同旋律统一起来。终曲以革命歌曲“发狂吧,暴君”——“发狂吧,暴君,愚弄我们,用监狱,镣铐凶残地威吓吧;我们力量在于精神,那怕粉身碎骨,可耻,可耻要消灭你们,暴君!”的第一乐句开始,铜管乐和低音木管乐奏出最强的声音。
Allegro non troppo
旋律的进行和这首歌曲的节奏在第一部中占主要地位,这里也有时出现其它主题的音调。在这段高潮中园号和小号隆重奏出主导主题“脱帽”。
中间部主要是以革命歌曲《华沙革命歌》曲调为基础。旋律(像歌曲“发狂吧,暴君”旋律一样的)不是立即全部陈述,而且用个别乐句的快速反复(弦乐器)
接着在这个部份中,小号吹出了T?斯维里多夫的轻剧“亚洲金莲花”(在轻歌剧中这个旋律是歌曲,工人们唱着歌走上街头)的主题。
这是终曲的唯一的大调主题,彷佛体现出战斗的愉快。
在再现部中,(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小号的信号预示了它)“发狂吧,暴君”主题扩大了(大的音长——低音木管,铜管和弦乐的)而且这时陈述的不只是第一乐句,还有整个歌曲的旋律:
与歌曲的主题同时发出小号和园号的信号。接着出现轻歌剧“亚洲金莲花”主题的高潮(弦乐和木管最强奏出),之后闪现出第三乐章中颂歌的动机接着又是是小号和园号的信号(在快速运动中)。
终曲(Moderato)的主要的高潮中奏出的是力度很大的(乐队许多乐器用八度同音陈述的)人民的主题“善哉你,沙皇我们的老爷”。这是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典型的悲壮的高潮,强烈而愤怒地宣声真理,号召报仇,斗争。这里丝毫也没有像第二乐章副部开头那种器泣,“哀求”性的旋律了。
高潮猝然中断。在意识中立刻产生出对所经历事件的回忆。弦乐轻轻的奏出宫廷广场的主题。这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的又一特点:在悲壮的高潮之后接着出现悲哀——抒情的“脱帽”的旋律,但是不像交响曲中迄今不止一次的出现的仅仅开始的几句,而整个悠长的旋律,像它在“一月九日”合唱长诗的开始那样。
然后结束部的开始。由低音单簧管以强音奏出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旋风”的主题——人民愤怒的旋风,它消灭暴君。旋风运动增强。在它的背景上园号响亮地奏出“脱帽”主导主题。其它的乐器加入到园号里边了。整个的主导主题越来越扩大,具有号呼——英雄的性格。排钟在叮咛响。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他将战斗。
TOP
4#

5月7日,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音乐会。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0971&ftdate=20050805&nTypeId=11&page=3
TOP
5#

肖斯塔科维奇曾明确表示:《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是他的安魂曲。

《第七交响曲》誉满全球,被评价为在围困和反围困期间产生的正义之声和胜利凯歌。一部名叫《胜利交响曲》的影片,记录下了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第七交响曲》和托斯卡尼尼指挥排练该交响曲的整个过程。当时,肖斯塔科维奇拒绝了向塔什干疏散的机会,他踊跃报名作为志愿兵走上前线,不被军事机关同意后,他又到民兵司令部申请加入民兵队伍,结果还是被婉拒。最后肖斯塔科维奇只好参加了消防队,每当空袭来临,他就在音乐学院的屋顶上站岗,随时准备扑灭从天而降的燃烧弹所引发的城市火光。有一次,正好遇见了他的朋友、摄影记者库亚奇金,于是,肖斯塔科维奇头戴消防盔,身穿消防服的照片开始流传于世。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在列宁格勒首演的时候,德国军队把城市围得水泄不通,一架运送药品的飞机把总谱带进了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当时整个市广播乐团只剩下15名演奏员,通过在街上广贴布告进行征召和前线司令部从前沿作战部队中抽调,终于凑够了演奏家人数,满足了总谱上要求的乐队编制。《第七交响曲》的总谱还被拍成微型胶卷,由一架B-29同温层轰炸机带着,从战火纷纷的苏联飞到了美国。1942年7月19日,纽约无线电台首先广播了这部作品,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民众收听了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写出的这部奇迹般的交响曲。9月,旧金山举行了肖斯塔科维奇音乐节,托斯卡尼尼在一个大型露天剧场再次指挥了它。肖斯塔科维奇一身消防装的照片也被《时代周刊》选用为封面人物,肖斯塔科维奇成了苏联人民抗击希特勒军队的一个象征。EMI公司出品《第七交响曲》的时候,唱片的封套设计也选用了这张照片,影响很广。1946年12月21日,《第七交响曲》被切利比达克指挥柏林爱乐团在战败了的德国首演,苏军驻军司令部还特别发表了感谢信,并送去了鲜花。

《第八交响曲》却掉下了深渊。为了跟着取得《第八交响曲》的首次广播权,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付给了苏联政府一万美元。但肖斯塔科维奇绝对想不到,《第八交响曲》一上演,就被公开宣传为反革命、反苏维埃的。有人说:“肖斯塔科维奇在战争开始时写了一首乐观主义的交响曲,现在却写了一首悲哀的交响曲”,“我们在进攻,在消灭法西斯,肖斯塔科维奇却悲悲戚戚,这意味着他站在法西斯一边”。

在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里,你的欢欣不是他的欢欣,你的悲哀不是他的悲哀,就产生了麻烦。

讲到欢欣,著名的苏联指挥家姆拉文斯基「1903~1988,苏联指挥家」曾抱怨肖斯塔科维奇在《第五交响曲》和《第七交响曲》中“为什么没有欢欣的结尾呢?”肖斯塔科维奇冷静地回应道:“我那里有欢欣。”他还说,有了战争,才“给了我们悲伤的权利”。事实的确是,在战争之前,连“悲伤”都不自由。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58100501597744.jpg[/upload]
TOP
7#

[quote]aimo6666 在 2005-8-10 1:10:45 发表的内容



已收!
这张肖肖第八弦乐四重奏。是肖肖弦乐四重奏里极具代表性的一部。
TOP
8#

中图的
TOP
9#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肖斯塔克维奇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那独特风格的旋律、律动鲜明的节奏极具艺术感染力,牢牢地捕获了听众的心灵。本文将从绪论、作品背景、作品分析、美学思想和结语五部分着手,对这部作品进行详细剖析,以求对这部作品深刻内容的理解。

绪论
    在交响乐发展的两个半世纪历程中,如果说海顿是一块坚实的奠基石,那么莫扎特就是一座不可或缺的桥梁,而贝多芬无疑是永恒的纪念碑。贝多芬站在古典交响乐辉煌的大厅门口,开启了浪漫派的大门,由此走出西方音乐史上一个个杰出的“音乐诗人”。20世纪初,彼得格勒音乐学院一个19岁的毕业生完成了他的第一交响曲。这首不拘成法、清新脱俗的新作立即得到众多西方指挥大师的青睐,而这个名叫肖斯塔科维奇的年轻人的名字也不胫而走。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名不经传的年轻人为20世纪的交响音乐行了一个奠基礼。
    肖斯塔克维奇主要以交响乐作曲家闻名,他具有天生交响乐作曲家的雄姿,掌握着多种多样的形式——有纯管乐的,有标题音乐的,也有声乐器乐的。他和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代表了二十世纪俄罗斯音乐的巅峰,并且是其中唯一的一个在苏维埃美学范畴内创造自己全部作品的优秀作曲家。他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研究者的重视。真正使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音乐具有优秀品品格的是他在30-55岁中年创作时期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使他的优秀作品明显地带有悲剧性和纪念碑性,这些品格的形成自然与众所周知的1936和1948年的两次批判密切相关。《第五交响曲》就是作曲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肉体与精神的生死考验,从茫然无措和忧郁失望中镇定下来后的产物。他假托纪念俄国文学巨匠普希金之际,创作了一部男低音与室内乐作品《四首浪漫曲》。这部作品从风格到内容上的巨大转变都预告了第五交响曲的诞生。作曲家把普希金诗歌中的激情化作在野蛮的压抑之下生存下来的艺术家的宣言,并把《四首浪漫曲》中的内涵以及一些动机和片断巧妙地使用到第五交响曲的“纯”音乐形式的下面。第五交响曲充满了神经质的搏动,一种狂热地寻找走出精神围困的悸动与信念。那感人的第三乐章沉重压抑,仿佛觉得几代俄罗斯人背负着苦难从西伯利亚的荒原中走来。

作品背景
    自从获得很大成功的《第一交响曲》问世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十二个春秋,肖斯塔克维奇才写出了一部能与其匹比的作品——《第五交响曲》。要了解肖斯塔克维奇创作《第五交响曲》的心历路程,就不得不提到1936年由《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引起的政治风波。在作曲家人生路上,这是第一次感情和声誉的重挫,也让他初次领略了强权政治的专横和残酷。
    这部歌剧的演出经历极有戏剧性。他创作于1930—1932年,起初赢得了一片赞叹之声,以后的四年间,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先后在美国、英国、捷克、瑞典和南斯拉夫等欧美国家的大城市公演。但是,谁也没有料想到,从走红到挨批只有咫尺之遥。1936年1月中旬的一天,斯大林观看此剧后愤怒的佛袖而去,1月28日,一篇题为《混乱代替了音乐》的社论出现在代表官方意志的《真理报》上,猛烈的抨击了这部歌剧。虽然没有被捕,但熬过了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之后,肖斯塔克维奇再也不涉足大型歌剧和舞剧的创作。
    艺术创作招致的政治灾难令他心灰意冷,亲人和朋友的被捕、遇害和失踪更使他感到恐怖和凄凉。1934年,苏联领导人基洛夫神秘遇害导致了30年代后期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在如此血腥、残酷的环境里,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内心所承受的痛苦与恐惧,精神上受到的折磨与打击是可想而知的。作于浩劫年代的《第五交响曲》(1937)不能不使人联想起《见证》里的话:“我的交响乐多数是墓碑。我国人民死在和葬在不知何处的人太多了……只有音乐能为他们做这件事。我愿意为每一个受害者写一首乐曲,但是这不可能,因此我把我的音乐献给他们全体。”
    《第五交响曲》写于1937年4月18日至7月29日,同年11月21日由姆拉文斯基指挥在列宁格勒首演。这是肖斯塔克维奇受到官方粗暴批评和不公正指责之后,经过深思熟虑而创作的一部无标题交响曲。作曲家把已经在排练的《第四交响曲》收藏起来,用新创作的这部第五交响曲作为对他的批评的回答。作品上演后引起了巨大反响。1937年12月28日肖斯塔克维奇自己表示:“我的新作品可以成为抒情英雄性交响曲。它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和全面肯定乐观主义。我想要在交响曲中展示的是通过一系列内在心灵斗争的悲剧性冲突来肯定作为世界观的乐观主义。”
    但是,当时有些西方音乐评论家倾向于贬低这部作品,他们认为这是“对政治压力所作出的让步”。还有人认为作品的主题平庸乏味,只是依赖配器中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的技巧,才得以吸引观众。但不管怎样,有一点看来是确切无疑的,那就是:作品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作品浅析
    《第五交响曲》规模雄伟,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用中板速度,采用奏鸣曲式。音乐富有戏剧性,其中包括悲剧性因素和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两个基本主题来表现。主部主题内部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刚毅严峻的音程大跳和附点节奏音型,再陷越高低两个声部用模仿性织体陈述,预示一场斗争的来临;另一个是第一小提琴奏出的歌唱性旋律,象征一种痛苦的求索。抒情的副部主题速度略为加快,第一小提琴的宽广的旋律,在竖琴和其他弦乐和弦音型伴奏下,显得明朗、纯洁和崇高。在展开部中这两个对比主题在性格上发生质的变化,形成了剧烈的矛盾冲突。乐章的高潮处在压缩的再现部,副部主题进入时才恢复了宁静的气氛。乐章的结尾,音乐暗淡并渐渐消失,流露出一种惋惜告别的情绪。
    第二乐章是一首狂放的诙谐曲,采用小块板速度,结构为复三部曲式。这是一首典雅、轻快、明朗的谐序曲,舞蹈特征突出,富有幽默情趣。音乐开始由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出,像是古老笨拙的舞蹈。乐曲中部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担任,音乐类似街头歌曲。这段音乐似乎暂时偏离了交响曲的主题思想,它并没有阐述什模深刻的思想内容,而是以嘲讽和幽默的笔触讥讽了突然想回到过去的那种创作。
    第三乐章也许可以说是整部交响曲中最美的、也是感人至深的一个乐章,采用的是广板,结构类似无展开部奏鸣曲式。音乐深沉内在,充满悲哀的情绪。作曲家在这里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缓缓流动的富于诗意的音乐,在听众的心中引起共鸣。
    末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奏鸣曲式。音乐充满自豪的气概,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动力。仿佛主人翁消除了一切疑虑,对前面乐章中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明确而坚定的回答。经过顽强拼搏,冲出困境,跨入了新的境界。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是这个乐章的主题思想的发展线索。音乐的结局是庄严辉煌,气势磅礴,俄罗斯进行曲风格的主题越来越有力、雄伟,最终把这部交响曲带到了一个胜利狂欢的解决,象征前程一片光芒。

音乐思想
    《第五交响曲》是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一部以表现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为特征的悲剧交响曲,他的主题思想——克服孤独、痛苦,走向乐观、欢乐,与贝多芬交响曲的“从黑暗到光明,从痛苦到欢乐”的主题思想还是比较接近的,因此也有人把肖斯塔克维奇的这部作品成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比较严肃,采用传统形式,无标题,作曲家自称为 “一个苏维埃作曲家对批评的答复”,描写“人类思想在新理想影响下接受再教育”。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有着个性鲜明的艺术特征:咄咄逼人的冲击音型,极富张力的悲剧氛围,怪诞机智的幽默反讽,忧郁感伤的哀歌慢板。这些特征随着他不同的创作时期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前期突出滑稽幽默,中后期则明显多了反讽和嘲弄。中期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第五交响曲》的慢板乐章可以说是作曲家平生所写的最好的慢板。圣歌式的主题平缓而有力地延伸着,展现了从宁静平和到紧张沉重,乃至悲恸至极的全部情感历程。
    说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是20世纪的优秀作品,首先在于他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大众性与平民性。与为艺术、为行家的唯美主义创作相比,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当然是为人生和为大众的现实主义作品。“假若一件作品不是为人民而创作,又是为谁呢?”。与贝多芬优秀作品的英雄性格不同,肖斯塔科维奇所关注的是芸芸众生的命运。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英雄还是恶棍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普通人。而时代的基本冲突就发生在这些灰色的普通人中间。“我试图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写这些人,写他们非常普通、平凡的理想和希望。”
    创作《第五交响曲》时,肖斯塔科维奇自觉地把音乐创作看作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与道德活动,在创作独具个性旋律的同时肩负起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这责任中有记录,有揭露,有捍卫,有拯救。这部以自然主义的真实手法直面血淋淋的历史的杰作,无疑给愈来愈“贫血”的俄罗斯“音画”注入了充满生命力的血液。这种艺术家的胆识和作品高度艺术化地完美结合,恐怕在整个20世纪也无人能够超越。
    说到这部20世纪音乐优秀作品的美学特征有两点。一是崇高与媚俗的并存,或者说是一种带有媚俗的崇高。经常在很庄严的作品中,可以听到突如奇来的喧闹的法国号,嘶哑的长号,跳跃的钢片琴,附点音型的定音鼓,以及小提琴在高音区的独奏等等。这些音乐处理的隐喻,就是把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那个“轻”拿出来调侃一下,讥讽一下。肖斯塔科维奇作品中的这种特征更多是由他与社会的矛盾所形成,是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与现行观念冲突(有时是妥协)的产物。当然,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改造自己的“资产阶级思想”。也许这是作曲家与领袖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默契。
  第二个美学特征是悲剧色彩浓重。音乐和其他艺术一样,应该让人想起生活,想起悲剧,想起受难者与受害者。我们很难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大作中找到为艺术而艺术的技巧,找到为优美而优美的旋律。他的焦虑、恐惧、蔑视、挑战、希望、信念等无一不渗透在效果强烈、粗犷有力的进击节奏中。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内心深处对自己民族的深切而诚挚的爱。 

结语
    在20世纪西方各个音乐流派中,肖斯塔克维奇很难归类。他并不坚持任何特定的流派,却仍然创造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他的音乐语言的根基是传统的,有调性的,但也使用不协和音响与偶然的无调性,只要吻合表现的需要。
    当多元构成的20世纪音乐舞台转入21世纪的音乐舞台时,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具体音乐、抽象派音乐、环境音乐、概念音乐纷纷实验操练完毕,我们发现,群星闪耀过后,真正灿烂的并没有几颗。反而是20世纪初露出“大师相”的那几位真正成了各具风采的大师。被批评为天性守旧、风格保守、最少实验性的肖斯塔科维奇最终成了20世纪交响音乐不可替代的纪念碑,并被世人公认为是20世纪苏联、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和他的《第五交响曲》及其他优秀作品被载入人类光辉的历史史册,他的音乐思想将提醒后来者,音乐要永远与大众在一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