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管/南音, 中国真正的古典音乐之一 [复制链接]

查看: 4062|回复: 31
1#

呵呵,我老家的,有“东方音乐瑰宝”之称![upload=jpg]Upload/2005112517202067559.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弘扬国粹,拥戴民乐![upload=jpg]Upload/200511252131813872.jpg[/upload]
TOP
3#

南音  

2005 年06 月27 日 | 文章来源:泉州文化局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汇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疾如醉的心田。由于南音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曲调优美、易学易唱的特点,因而在闽南和海外拥有众多的知音。

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泉州一带闽南地区。由于南音古乐历史悠久,因此在闽南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南音的故事传说。清朝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志趣高洁的南音艺人不愿留在京都做官,仍然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也就是历代相传的《御前清曲》的故事。在李光地的故乡安溪县湖头镇,人们可以看到其祖居的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令人怀想当年南音繁盛兴旺的情景。

据学才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意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式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阒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音所用的主要乐器洞箫又称“尺八”,十目九节,其长一尺八寸,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多年前日本“尺八”演奏团来泉州访问,就是自称要来“尺八的故乡”寻根觅源的。演奏南曲的琵琶(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所以然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却和泉州开元寺内的飞天乐伎级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十分相似。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发前的“节”相同。南音工尺谱独特的记谱方式,反映了2400多年前曾侯乙编钟铭文所记载的乐学理论。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著名音乐家赵沨赞叹“南音是一部活的中国音乐史,从乐器、律制等多方面都可以追溯到晋唐时代,故而继承、保存它,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事……南音被誉为‘伟大音乐’确不虚传,因为它是灿烂的东方古老文化的精华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光荣和骄傲!”而在外国朋友的心目中,南音不但被视为“全世界最古的音乐”,而且是一座沟通中外人民感情交流的友谊桥梁。许多外国客人来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南音之乡,对这种绚丽的南音艺术称赞不已;不少外国留学生还特地赶来泉州研习南曲,并且把这种“象仙乐一般神奇美妙的音乐”介绍给本国人民。

人们不能忘记,作为中华艺术瑰宝的南音,千百年来得以流传至今,是因为有许多 艺术家为之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南音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南音工作者倾注心血,辛勤耕耘,使南音艺术的发掘整理、表演水平和理论研究获得新的可喜成果。尤其是《中国泉州南音集成》和《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书籍的编纂、出版,更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探索不尽的研究价值。通过历代南音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南音艺术得以薪传不息,发扬光大。
TOP
4#

古老南音献身现代上海

--------------------------------------------------------------------------------

2005年10月19日15:11 海峡都市报
[upload=jpg]Upload/200511271382384249.jpg[/upload]

  





  老外在拍摄泉州南音现场表演

 陆烨垭文/图

  本报讯昨日,泉州南音乐团奏响了上海之行的首场演出,凄婉的语调,古朴的风韵,“给现代的上海吹进了一股春风”。

  据悉,泉州南音乐团是唯一受邀参加昨日“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金山国际民间绘画邀请展”开幕式的外地艺术团队。

  现场:

  观众鸦雀无声

  昨日,数百名上海文艺界朋友以及海内外嘉宾观看了演出。演出共八个节目,泉州南音安排在第四个。

  表演开始前,嘉宾们就认真地捧起泉州南音乐团的特刊,一边仔细看,一边拉过泉州的朋友问这问那。而来自欧中文化艺术促进会的外国朋友们更为好奇,其中来自比利时的马汀则一个劲地让翻译解释南音。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泉州南音乐团一行14人一席绸缎黄衣,手拿乐器,徐徐走上露天舞台。他们带来的是嗳仔指《风打梨》。嗳仔指,常作为传统泉州南音的开场形式,主奏乐器嗳仔(唢呐)其演奏风格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唢呐,它细腻委婉、悠扬雅致,加上南音特有的小打击乐器,听起来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古朴的音调一响起,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陶醉在其中,有的点头,有的闭目倾听,还有的掏出相机、DV把这一瞬间拍成永恒的纪念。

  老外:

  南音让我感动

  “听完后我一直很感动。”马汀激动地对记者说,泉州南音和他以前听的中国音乐不同,和欧洲的音乐更是相差甚远,听着南音,给人一种很安静的感觉,很美丽,他很喜欢这种感觉,希望有机会南音也到欧洲去演出。最后,他还托人介绍和泉州南音乐团负责人尤春成认识,两人可谓“相见恨晚”,尽管语言不通,但是在亲切的握手和眼神的交流中,都透露出彼此对文化的执著。

  欧中文化艺术促进会的另一位外国嘉宾雅克,则从女性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泉州南音:“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好听的音乐,它让人感到敏感,其细腻的表达方式深深地触动了女性的心灵。”

  嘉宾:

  让人意犹未尽

  “我还没回过神来,怎么就完了啊?”上海戏剧学院陈麦老师是其中的一位嘉宾,他是福建莆田人。对于一个从小听南音长大的他来说,“已经数十年没有像今天这样亲切过。”原来,自从到了上海,他就很少回福建了,更别说能听南音了。所以,听说泉州南音要过来演出,他昨晚兴奋得都失眠了。在南音表演短短的3分钟时间里,陈老师一直合着节拍,嘴里跟着调儿轻哼着。对此,他幽默地说:“就想学个一招二式,好回去自娱自乐。”

  而第一次听到泉州南音的广大上海朋友们,也纷纷说,南音和他们以前听到的现代音乐有很大不同,在快节奏的都市里,能听到这样一种古朴的音乐,让人感动放松和惬意。其中一位老年朋友还开玩笑说:“下次我要买回南音光碟治疗我的失眠症了1

  乐团:

  将弘扬到全世界

  被众多热情拥抱的尤春成也乐呵呵地表示,这次被主委会邀请,能在上海观众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面前展示泉州南音的艺术风采,泉州南音乐团感到很荣幸。通过这次上海之行,刚好填补了上海人对南音了解不多的空白,乐团希望通过这个大舞台,把南音弘扬到全世界。
TOP
5#

泉州——南音的发祥地

   泉州,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同时也是闻名中外的南音的故乡。许多海内外朋友到这里,深为南音的魅力所陶醉。
    泉州古称“刺桐城”,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泉州就是中国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代成为“东方第一港”。随着海外通商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南音艺术曾呈现“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南音,植根闽南,世代传唱,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乡音。
    南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乐种,被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它典雅优美,情韵深沉,雅俗共赏,独具魅力,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泉州一带闽南语系地区,深为闽南侨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并远播到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世代珍视、竞相传唱的乡音。由于海内外弦友的共同努力,南音艺术已在国际乐坛产生了引人瞩目的影响,为弦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自1981年以来,已在泉州举办过7届海内外南音大会唱,充分显示南音这株艺术奇葩充满活力与生机。
    南音不仅深为闽南广大民众和海外同胞所钟爱,也赢得各界人士的赞誉。在国外,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由于它保存着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因此成为极为珍贵的民族音乐瑰宝,引起了各国学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许多专家认为,研究南音,对于文化交流史以及古代汉语,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南音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音的演奏活动在闽南侨乡十分流行,城镇乡村时常闻丝竹管弦之声。据不完全统计,泉州所属各县(区市)共有南音社团500多个。专业团体有“泉州南音乐团”;此外,在晋江、石狮、南安、惠安、泉港、安溪、永春、德化等地,还有许多业余南音研究社、演出队,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根据海外的有关资料介绍,台湾的南音社团多达70多个,拥有成员千余人,多数是祖籍泉州,其演唱、演奏风格保留着故乡泉州的特色。
    由于南音植根于四季如春、风光旖旎的闽南侨乡,不断从侨乡人民生活的土壤中汲取艺术养料,继承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凝聚人民的感情和理想,因而获得极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蜚声中外乐坛,世代传唱不绝。
TOP
6#

蔡兄,这下我为难了,目前我所接触到的泉州自己灌录的南音CD只能听“这就是南音曲《尹送哥嫂》”,音色音质就不敢恭维了。听说台湾录的南音CD很不错,但我还没机会接触到,看你老兄在老家那里,应该比我在这广东容易找得到!
TOP
7#

为蔡兄这张好CD喝彩![upload=gif]Upload/200511272102023749.gif[/upload]
TOP
8#

亮亮 在 2005-11-29 9:37:51 发表的内容
南音的魅力就在她的静谧,简约中显露出的美感, 让人想起国画中的留白之美, 没有喧嚣吵闹的乐器, 而且由于曲调太过古老, 听来竟有股现代音乐的疏离感(可能只是我的感觉), 用现代的话来讲, 真是酷的不得了的音乐. 我基本不怎么听民乐, 但南音对我来说实在太有魅力了.

海内外名家盛赞泉州南音

   “松风竹韵梅花魂,高山流水四时春。”南音,不仅使海内外乡新情牵梦萦为之陶醉,也深深扣动许多中外文艺名家的心扉。这些年来,专程前来观赏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的著名文艺理论家、音乐家、戏剧家、作家、诗人,或击节赞叹,誉为瑰宝;或灵感泉涌,诗思如潮,写出了赞美南音的诗赋和文章。
    著名音乐家吕骥对泉州南音情有独钟。他先后题撰“南音渊源古,午载传不绝”、“南音古乐又新唱,精神文明更蔚然”等贺词,并赋诗两首:“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妙音传绝响,情连千里外”。(《咏南音》)“八闽南曲寄绝响,海峡两岸盼亲人。何时共唱团圆曲,建设祖国不离分。”(《祝龙年南音大会唱成功》)
    “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海内寻故旧,泉城有知音。”这是首届泉州南音节,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赠诗,简洁凝炼地概括南音所抒发的乡音乡情是连结海内外同胞情谊的纽带。
    赵朴初先生泼墨挥毫书撰的咏南音诗:“管弦和雅听南音,唐宋渊源大可寻。不意友声来海外,喜逢佳节又逢亲。”以及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的题诗:“南音南曲会泉城,港澳台胞到处聆。一阕新声传海宇,何人不起故园情?”可称是深谙南音真谛,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2001年秋,中共泉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少萍陪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艾丽丝女士观摩演出。
    2002年中秋节,在第七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汇唱暨中国古乐大会唱期间,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洪泽生向海内外嘉宾通报南音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情况。市文化局长蒋夏雨主持座谈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教授和《人民音乐》副主编于庆新即席发言。
    在外地工作的泉籍文艺家,对故乡的南音自然倍感亲切温馨,他们的诗文流溢着对于南音奇葩的赞美和对于桑梓故土的深情。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李焕之赋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忘心儿醉。文化古城国宝多,南曲艺术放光辉。”诗中对植根闽南的“国宝”南音充满了骄傲与自豪!著名作家白刃回到家乡观赏了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后,心潮起伏,情不能已,彻夜难眠,遂写成《古乐南音寄深情》一文,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赋诗一首:“四海弦友会温陵,满城笙歌尽乡音。万民空巷贺灯节,千年古乐庆新春。”
    一位旅居海外学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袅袅南音牵动游子的乡愁,他写诗道:“温陵雨霁柳如丝,春日莺歌燕舞时。玉振金声情缱绻,丝丝缕缕系乡思。”真是“闻乡音而怀土,望明月而思亲”!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剧作家黄奇石回到故乡观赏少年南音弹唱表演,深为激动迷醉。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听着那久违的故乡的南曲,听着令人回肠荡气的清婉的古调,尤其是听着寻纯真甜美、稚气十足的童声,我恍如置身仙境,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胸被音乐的泉水清洗了一番。……它让我看的不只是辉煌的过去,而且还有更辉煌的未来。”
    有些名人虽然未能亲临泉州南音盛会,但在京华或海外得闻幽雅清丽的南音名曲,亦为它的神韵魅力所折服。1985年春暮泉州南音乐团晋京参加“华夏之声”民族音乐会期间,特地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爱新觉罗·溥杰演奏《阳关三叠》、《元宵十五》等南音名曲,溥杰先生意兴酣然,挥笔题撰“源远流长活化石,平生难得几回闻”、“尺八白雪千秋谱,耳福平生第一声”,赠给泉州南音艺术家。魏传统将军则慨然赞叹:“音乐之兴旺,郑卫不可所;华夏之声正,民振国力强!”剧坛泰斗曹禺先生亦亲书“岂有黄金能量曲,只为赤子才放歌”墨宝,热诚祝贺泉州南音盛会成功。
    笔者曾接待过多批来泉访问的香港、台湾作家、诗人代表团,他们对南音、南戏的古雅精妙也是心动神迷,赞不绝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台湾旅美著名诗人郑愁予先生在泉州观赏了以南音为基调音乐的梨园戏《陈三五娘》之后,不久即著文在台湾报纸上发表,赞叹雨夜惊见泉州梨园“留伞睇灯,莲步款款,一路婀娜”,“伴奏的乐器特别是铃鼓的声音使人心头震漾,乐师的压脚鼓独有特色”,“唐俑舞姿,荡漾铃声鼓,引入胜,堪称闽中三绝。”他曾预言,“如果两岸文化交流开放了,这个剧团是应该考虑首先邀请的。”果然尔后梨园戏、提线木偶和泉州南音乐团相继应邀赴台献艺,轰动台岛。
    更为生动有趣的是,著名散文家峻青一到泉州就被南音“着迷”得如痴如醉。这位属于“铜琵琶铁绰板豪唱大江东去的”山东大汉,在他的长篇散文《人共一轮月》中深情写道:“啊,南音,这最能表现出古老的中原文化传统,最以使我陶醉的就是南音。想不到,这地处东南海隅的偏僻之地,竟能有如此委婉缠绵优美动人的乐曲。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不只飘荡在泉州的街头、田间,也响遍了海外诸地,特别是东南亚。寻亲切的旋律,时常牵动着海外游子的心。”
    “一曲古朴典雅的《梅花操》开始了。它时而低沉,时而高昂,时而激越,时而悠扬,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似高山流水,这优美的乐曲,把人带进了一个迷人的境地,它使人想起了长江大河的狂涛巨浪,塞外漠北的风骤雪狂,想起了梅花迎风斗雪傲然怒放的勃勃英姿,玉骨冰肌高风亮节的浩然正气……”
    作家峻青激情奔涌时又变成了诗人:“人共一轮月,灯结两地心,曲传千秋谱,情系万里人。”这诗句,倾吐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炽热心声。
    中国音乐学院著名音乐家樊祖荫先生的精彩评语,也许能够高度概括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价值与影响。那就是:“词山曲海,国粹文藏。空谷绝唱,有若 珪璋。”
TOP
9#

支持,再一次顶起来![upload=jpg]Upload/2005121234375034.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