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祖国各种方言有兴趣的请进来。 [复制链接]

查看: 3846|回复: 14
1#

廣東話古俗語舉隅
作者: canton (203.162.3.---)
日期:   09-25-04 04:39

陳雄根教授 2002年

廣東話古俗語舉隅(一)

俗語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由群眾口頭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這些口頭創作的俗語是找不到作者的,它們或是口耳相傳,或是透過文獻記載流傳至今。廣東話的俗語,也有不少見於古籍,它們的來源是相當古老的。這裏試從古代小說入手,找出廣東話俗語的來源,以下所舉的語例,都是以「人」字起句的。
1. 人比人,比死人
這是指每個人的情況各不相同,如果事事與別人比,只會自尋煩惱。《再生緣》第六十八回﹕「人比人,氣煞人。孟麗君嘛會發脾氣,擺架子;忠孝王嘛,心裏偏偏放不下他。」今廣東話將「人比人,氣煞人」改為「人比人,比死人」或「人比人,激死人」, 意義相差不遠,勸喻人們不要做無謂的比較。
2. 人心不足蛇吞象
喻人貪心無厭,就像蛇要把大象吞下一樣。《金瓶梅》第三十回﹕「得失榮枯總是閑,機關用盡也徒然,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人心不足蛇吞象」語出《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又見《楚辭‧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3. 人心肉做
《平妖傳》第五回﹕「人心是肉做的,難道是鐵打的?」「人心是肉做的」本謂人是有感情,心腸軟的。今廣東話將此語壓縮成「人心肉做」,表示憑良心做事的意思。
4. 人心隔肚皮
表示別人的心思難以猜度。《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只是這句話,人心隔肚皮,旁人怎猜得透」《說岳全傳》第四回﹕「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此語今廣東話用法亦同。
5. 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或「炷」)香
《金瓶梅》第七十六回﹕「你兩個已是見過話,只顧使性兒到幾時?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你去與他陪過不是兒,天大事都了了。」「人受一口氣,佛受一爐香」意義集中在首句,意謂凡人都要爭一口氣。今廣州話改為「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或「炷」)香」,喻人應該爭氣,要有志氣,較小說中的用法更有積極意義。
6. 人怕出名豬怕壯
此語沒有將「人怕出名」和「豬怕壯」的原因道出,句子背後的道理是說人出了名,便會招致麻煩,就像豬肥壯便給人屠宰一樣。《紅樓夢》第八十三回﹕「俗語兒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況且又是個虛名兒,終久還不知怎麼樣呢﹗」從小說的內容來看,此語的中心義當然是在「人怕出名」了。今廣東話的用法完全相同。
廣東話古俗語舉隅(二)
(6)大陣仗
原指古時交戰列陣規模大,後喻大場面或大世面。《紅樓夢》第七回:「他生的靦腆,沒見過大陣仗兒。」又第八回:「只這一個女孩兒,十分嬌養,也識得幾個字,見不得大陣仗兒,常在房中不出來的。」今廣州話省去「兒」尾,稱「大陣仗」,形容場面大,規模大或投入的人力、物力多。
(7)山水有相逢
指人生總有相遇、打交道的機會,勸人行事不要做得太絕,總得留有餘地。《儒林外史》第十四回:「先生,像你這樣血心為朋友,難道我們當差的心不是肉做的?自古山水尚有相逢之日,豈可人不留個相與?」今廣東話省作「山水有相逢」,用法相同。

(8)山高皇帝遠
原來形容偏遠地區,王法也管不到。《醒世姻緣傳》第九十五回:「你要還像剛才這般沒人樣,放潑降人,有天沒日頭的,可說這是山高皇帝遠的去處,咱那親娘親老子,就使破了咱的喉嚨也叫不到跟前。」現在皇帝沒有了,「山高皇帝遠」引申為地處一隅的地方長官或機構主管,因有關當局鞭長莫及,難以駕馭,得以逞強自專。
(9)唔瞅唔睬
古典小說作「不偢不睬」、「不偢不采」,用法有二:一解作不理睬。如《儒林外史》第六回:「姑奶奶平日只敬重的王家哥兒兩個,把我們不偢不睬。」又如《金瓶梅》第二十一回:「金蓮道:『賊囚根子,他不偢不睬,也是你爹的婊子,許你罵他!』」另一解為不留心一切事情。如《古今小說》第一卷:「興奇上船,心中只想著渾家,整日的不偢不睬。」廣東話將「不偢不睬(采)」改為「唔瞅唔睬」,只保留第一種解法,指毫不理睬。「唔」是廣東話特有的否定副詞。
(10)見錢開眼
指見了錢便張開眼睛,什麼事都可去做。《金瓶梅》第六十八回:「那經濟便笑嘻嘻袖中拿出了一兩銀子來:『權作一茶,你且收了,改日再謝你。』那薛嫂見錢眼開,說道:『好姐夫,自恁沒錢使,將來謝我。』」今廣州話作「見錢開眼」,用法相同。
(11)未學行先學走
比喻急於求成,但基礎卻沒打好。清‧張南莊《何典》作「未學爬,先學走」,見第三回:「只見那活死人已經未學爬,先學走,一路撫牆摸壁的行來,巴在活鬼身邊。」「未學行先學走」一語除有上述含義外,也指不設實際地追求過高的目標。
(12)打爛沙盆璺(問)到豚(篤)
比喻尋根究柢。一作「打破砂鍋璺到底」,見清‧王濬卿《冷眼觀》第十二回:「你這個人真是打破砂鍋璺到底。」一作「打破砂盆問到底」,見《通俗篇》二十六卷〈哭用〉:「打破砂盆問到底,俗怪人詰問不已而為斯語。」今廣東話作「打破沙盆璺到豚」,「璺」是器皿裂而未離,「豚」本指動物的臀部,引申為底部。沙盆破裂,裂痕一直到達底部,引申刨根問底,追問事情的經過始末。因此,「璺」又諧音「問」,語帶相關。「豚」又作「篤」,是文字的假借。
分享 转发
TOP
2#

深圳围头人流传的民谣:《狗仔吠》

狗仔吠人客来

移埋凳仔拐埋台

洗净茶壶装滚水

洗净碟仔la杨梅

杨梅好食多人爱

唔见晚风打落来

骑长棍打榄仔

骑短棍打石榴

石榴生仔驼驼neng5

油柑结仔结成球

chu2米落船煮晏昼

几时到得外家头

--------------------------------------------------------------------------
这首民谣说的是出嫁的围头女儿在婆家平时所做的家务以及回外家(娘家)时的迫切心情。
最后编辑Bosa_nova
TOP
3#

回忆广东话童谣  



    曾几何时,我们都是伴随着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童谣,连同简单的游戏,渡过了我们快乐的童年。时光飞逝,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素质的改善,这些老掉牙的童谣和自己朴素的童年印象,已经被现代忙碌的工作生活所替代。以下精选一些广东话童谣,让时光倒流,让为口奔驰的人们稍微歇一会,重温自己童年快乐的时光。

一、《凼凼转》

  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看)龙船,我吾睇,睇鸡仔,

  鸡仔大,摞(拿)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

二、《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三、《排排坐》

  排排坐,吃果果,猫衣(小猫)担凳比姑婆坐,坐烂个屎忽(屁股),唔好(不要)赖我,赖番隔离(旁边)个二叔婆

四、《拍大骳(大腿)》

  拍大骳,唱山歌,人人话我无老婆,嘀起心肝(下决心)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

  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拉)屎屙两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

五、《猜呈沉》

  呈沉剪,呈沉包,呈沉糯米叉烧包。老鼠吾食香口胶,要食豆沙包。

六、《捉大贼》

  点指兵兵,点指贼贼,点着谁人做大兵,点着谁人做大贼。

七、《点虫虫》

  点虫虫,虫虫飞,飞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满屋,屋满红,陪住个细蚊公(小孩)。

八、《骑牛牛》

  骑牛牛,牛牛走,牛牛响(在)前咪(不要)回头,若然回头就打箩柚(屁股)。

九、《咕碌咕碌》

  咕碌咕碌一,咕碌咕碌二,咕碌咕碌三,准备开炮打敌人!

十、《跳橡筋》

  董存瑞,十八岁,为国牺牲炸堡垒,炸到堡垒咯咯脆,全国人民流眼泪。

十一、《掟砖头》

  掟砖头,斗大旧,一掟掟到西门口,溅起浪花抛浪头。

十二、《劈友》

  劈友,劈友,快嘀(点)走,走得快,好世界,走得磨(慢),无鼻哥(鼻子)。

十三、《暧姑乖》

  暧姑乖,嫁后街,后街有鲜鱼鲜肉卖,又有鲜花戴,戴吾晒,摆落床头卑老鼠拉,拉拉拉,拉去大新街,大新街又有个扯皮鞋,扯下开,又扯下埋。

十四、《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

  听朝(明天)阿妈要捕鱼虾啰,阿爷看牛要上山坡

  哦哦哦......   

  阿崽你快高长大啰 帮手阿爷去看牛羊

  哦哦哦......   

  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

  听朝(明天)阿妈要捕鱼虾啰! 阿嫲织网要织到天光

  哦哦哦......

  虾崽你快高长大啰 撑艇撒网就更在行

  哦哦哦......
最后编辑Bosa_nova
TOP
4#








中文名称:黄俊英粤语相声精选
版本:mp3格式
地区:大陆
语言:粤语
简介:

黄俊英粤语相声精选(mp3格式)内容:
广东各地方言(黄俊英、李艳玲)
广州话趣(黄俊英、杨达)
好的研究
借电话(黄俊英、杨达)
特殊约会
无牌医生
一对一



黄 俊 英—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

黄俊英 广东音乐曲艺团的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著名粤语相声表演艺术家、广东省曲协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艺术指导。他从艺四十多年,早年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学习粤剧表演艺术,后为曲艺演员。他在相声表演上,功底深厚,说、学、逗、唱皆能,“捧”、“逗”兼佳,能编能演。观看他的演出,无不令人捧腹大笑,从笑声中受到教益,得到启迪。黄俊英在表演的相声、小品中,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他至今上演过百多个相声段子、谐趣小品、谐曲说唱,并有大量音像制品广为发行。深受观众欢迎,成为家喻户晓的“笑星”,九二年在广东电视台成功举办《笑口常开黄俊英》电视晚会。他经常应邀赴港澳海外演出,曾被评为广东最受欢迎笑星,并曾获广东省第五届鲁迅文艺奖。
黄俊英是相声方言化的拓荒者之一。他自幼喜欢广东戏曲,16岁开始从艺,曾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具有深厚的曲艺功底。1958年黄俊英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曲艺汇演,接触到北方人特别喜欢的相声。相声这一曲艺品种幽默、灵活多样的形式深深地吸引他,他下决心把这株北方的艺术奇葩移植到南粤大地。他对北方的相声本子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普通话和广州方言的音调、发音等都不一样,他和其他曲艺演员合作,对这些曲目进行必要的修改,再用广州话进行演出。他还根据广东地方特色和生活实际,创作出一大批符合广东人口味的相声作品。
多年来,黄俊英和他的同伴在不懈努力下,使粤语相声在南粤大地深入人心,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黄俊英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他发起成立广州相声艺术团,亲自担任团长,20年来先后深入山区、农村、厂矿、部队、学校等演出3000多场,观众逾300万人次。1985年他第一次把方言相声带到香港、澳门,在当地引起巨大的反响。此后他又把方言相声带到新加坡等海外地区,深受当地华人的喜爱。
笑声洒遍城乡千家万户,黄俊英的表演艺术在不断发展。台前是说、学、逗、唱,台后则能编会导。黄俊英还把相声语言、表现手法引入到小品中,成为别具特色的粤语相声小品。他编演的节目,题材源于生活,反映百姓心声,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惟妙惟肖,往往人一出台,台下观众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演员要有演员的气质,也就是时代精神,演出节目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演出内容要与时俱进,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我从艺五十年所感悟到的一点体会。”黄俊英说,只要观众喜欢他,他将会一直留在舞台上。
====================================================================================

《粤语相声小品.-.黄俊英大师系列收藏》全收录(1 ...
... 黄俊英从艺五十周年(相声、小品)纪念大全》小弟全收录完毕,特选其中精髓
31篇,与VC共享! 演出人物:黄俊英、杨达、卢海潮、李艳玲、陈宝文、陈坚雄、
吴苏妹等 附帖:《黄俊英粤语相声精选(mp3格式)》 新时代 ...
http://lib.verycd.com/2004/11/20/0000027079.html - 63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黄俊英粤语相声精选》mp3格式| 其他→ 有声读物 ...
... 发布者:wen_wf | 发布时间:2004-11-20 星期六04:13 | 最新更新时间:2004-11-20
星期六09:34 | 收藏此页. eMule下载. 下面是eMule专用的下载链接,您必须安装eMule才能
点击下载. 黄俊英粤语相声精选(mp3格式).[VeryCD.com].rar, 62.7MB. ...
http://lib.verycd.com/2004/11/20/0000027007.html - 41k - 网页快照 - 类似网页
[ lib.verycd.com站内的其它相关信息 ]





上面两个链接有比较齐全的黄俊英粤语相声作品,但要用eMule才能下载哦
最后编辑Bosa_nova
TOP
5#

业 在 2005-2-26 10:38:02 发表的内容
我对方言很感兴趣,
初步学会了讲客家话,
现在正在学“雷州”话。


入乡随俗,和平共处,国泰民安。
TOP
6#

big-dog 在 2005-2-26 0:34:11 发表的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之一,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是的世界各方面都大一同起来,这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的悲哀。世界多样性的状态越来越差是人类发展的负面影响,物种的灭绝固然可悲,文化的覆灭更是人类的悲哀。每个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是宝贵的,请大家珍惜。
每一种语言都是优美的,就看您是否能认识到。

我们能否换个话题,请大家推荐各种语言的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

我先抛砖引玉了:

东北口音的: 《黑土歌》冯少先  贼有味,其三弦也贼有东北味的
客家话的:《水路》阿淘 (台湾口音,与内地的客家有所变化了,推荐客家人听听)
粤语的:港台的多了(有流行曲,还要听听粤剧哟)
普通话的:内地的多了
蒙古语的:乌娜《Tal Nutag》http://www.hifi168.com/Column/ColForm.asp?cNav=%B3%AA%C6%AC%BC%DC&cParentId=4&cColId=25&cColumnId=2642
上海话的:请dx们补充
藏语的:请dx们补充







转自新华论坛

老广为何要死守着自己的方言?

中原人在岭南定居后,他们带来的文化,便一如水银泻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语言——古百越语,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穷崖绝谷之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祖宗的语言,是他们在远离故乡,不得不挣扎求存于“瘴疠之地”时,仍然抱着庙宫未改,城社尚存的心态,坚守强势文化优越感的精神支柱,成为维系一个族群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广东人,在广东出生,吃广东米,饮广东水长大,从小到大你填写简历时,籍贯一栏都是填广东。但有一天,冷不防有人问你:“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广东人呢?”你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什么?因为我在广东出生?因为我父母是广东人?还是因为我的户口在广东?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在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民系中作过一个调查,到底广东人是根据什么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结果,在被访对象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据方言,其次是血缘关系,第三才是地缘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乡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乡的。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会说客家话,你也不算客家人;就算你的户籍是潮州,但你不会说潮州话,走到街上也不会有人当你是潮州人。在广东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这么高。方言的功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以前,北方人把广东话一律称之为“禽声鸟语”。大清皇帝召见广东地方官员时,被他们一口一个“我哋、佢哋”搞得头大如斗,一怒之下,诏令闽粤两地都要设立正音蒙馆、正音书院,以驻防旗人为正音教师,全力推广普及官话。可惜驻防旗人本来就懒,又碰上广东这样的方言死硬派,推广了半天,广东人的舌头没有卷起来,正音书院却荒废倒闭了不少。
五岭之外,依然是一片鸟语花香。
今天,“推广普通话,迈向现代化”这个口号,喊得震天响。似乎方言成了现代化的障碍。其实,欧盟15个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经济政策,也没统一语言,不是一样可以现代化吗?香港人在回归前也没有推广普通话,大家都说粤语,并不妨碍她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事实上,广东话与现代化并不矛盾,说到底,普通话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无须提升到道德与素质的高度,甚至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挂上钩。
广东人都是很讲实际的,只要生活确实有讲普通话的需要,根本不用政府采取行政手段,他自然会去学、去讲。只要有助于他“揾食”,别说是普通话,就是非洲土话他也肯学。学普通话就等于学英语一样,多掌握一种交流工具,绝对有赚不赔,但不能为了鼓励学习普通话,就去践踏自己的母语。广东人并不拒绝学习普通话,而且他们的“推普”是不遗余力的,“煲冬瓜”的水平,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中青年一辈基本上都能听能说了。只要尊重事实,就不会否认这个巨大的进步。
今天北方人到广州的商店购物,大部分售货员都会主动和他说普通话;公务员也都会讲普通话了;城市的大部分学校都用普通话教学了。据调查,银行、邮局、公园、商店、的士等行业的普通话也都全部过关。这还不够吗?难道非要广东人在家里也说普通话不可?非要粤剧也用普通话来演唱不可吗?

在全国七大方言中,粤方言是最古色古香的,大量原汁原味的古汉语词汇和用法,像“企”(站)、“食”(吃)、“行”(走)、“颈”(脖子)、“渠”(他、她)、“晏”(晚)、“悭”(节省)、“无”(没有)、“银子”(钱币)、“卒之”(最后)、“姑勿论”(且不说)、“于是乎”(于是)等等,读起来儒雅之至,白话文早就没人这样用了,可在粤方言里,还大行其道,成为市井坊间的日常口语,甚至连“嗟”、“噫”这些古汉语中的感叹词,广州的小孩子也常冲口而出——“嗟,怕乜?”(“嗟”白话读作“车”,含否定之意,“怕乜”即“怕什么”。)“噫,好肉酸!”(人们通常误把“噫”写作“咦”,其实在粤语中,两个字是不同的。“肉酸”意即“难看”。)使人不禁拍案惊奇。
广东人里有不少中原世家,古风余韵,虽废犹存。在台山人的家庭里,媳妇把家婆称作“安人”。安人,从宋代开始就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除了台山,据说在花都、从化一带,也有称家婆为安人的。听起来颇有点官宦人家的派头,也许,这就是“祖上也曾风光过”的遗痕吧。
有人认为,粤语形成于晋代,所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西晋时发生“八王之乱”,继而出现“五胡乱华”的局面,这是一个北人南迁的高潮。故广东人“至今能晋语”,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但清代广东著名学者陈沣认为,广州音最切合隋唐音,最方便阅读古文。他写过一本《广州音说》,专门解释其原因,“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
人们所说的“粤语”,主要是指广府话,尤其是指以广州西关(上下九、第十甫一带)口音为本的白话。如果你想验证自己的粤语说得准不准,有一个办法,念念这首歌谣吧:“阿四阿四,攞条锁匙,开个夹万,攞两毫子,买斤荔枝,唔爱黑叶,要爱槐枝。”这首歌谣取衣韵,必须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才发得出衣音。如果你能咬字清晰准确,就算会说正宗的白话了。
在粤语词汇中,据说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方言。广州人日常口语中,方言出现的频率,竟高达五六成。最令北方人头痛的,也许是广州话中大量的倒装句。北方人说“你先走”,广州人说“你行先”;北方人说“很感谢”,广州人说“多谢晒”;北方人说“太饱了”,广州人说“饱得滞”;北方人说“给你一块钱”,广州人说“畀一文过你”;北方人说“找不到你”,广州人说“揾你唔到”。如此等等,真是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啊。
在粤语文化圈里,常听到人们谈论起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掌故。当年,帝制倾覆,共和初肇,在中华民国国会里,要求奉粤语为中国“国语”的呼声很高,支持的票数,已然过半。但孙中山逐一去说服粤籍议员,劝他们放弃粤语,改投北京话一票。最后,凭着孙中山的人望,粤语仅以3票之差,败给了北京话。
揣测孙中山的用意,当时南北双方仍处于对立状态,既然清朝把北京话作为官话已经两百多年了,继续沿用下去,可以避免节外生枝,减少南北统一的障碍。这恰恰表现了南方人胸襟开阔,相让为国的精神。南腔北调,乃地理自然形成,本无所谓优劣,既然我可以奉你的语言为国语,你又何必非把我的语言斥为“鸟语”不可呢。
广东人始终坚持认为,白话是广府人的母语,福佬话是潮汕人的母语,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方言是一个族群的身份认同,是一种凝聚力。方言蕴含了丰富的地方人文内涵,一种方言的消失,势必会使它所传达的那种地方文化也随之萎缩和贫乏化。正如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所说:“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一座卢浮宫。”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看,普通话固然应该推广,但方言也不应听凭它消亡。
在广东这个移民大省里,各种方言错综复杂,四乡八镇,各有不同,甚至村头村尾亦相迥异。没有哪一种方言,能够把三州六府的乡音统一起来。即使人们力图从语言学上把它们分类,也往往予人绠短汲深的感觉。广东真是一座语言的大宝库。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调查显示,有82.86%的广府人、39.18%的客家人和38.18%的潮汕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比其他方言好听。同时也有37.06%的客家人和37.27%的潮汕人认为广府白话比其他方言好听,而广府人对潮汕话和客家话的“好听度”,评分却很低。由此可见,在广东地区,白话占了绝对的优势。
广东人的兼容并蓄,同样反映在语言上。近20年,大量华洋杂陈的港式粤语长驱直入,对粤方言所作的深耕改土,是历史上两百年都难以达到的。其结果,粤方言在最古色古香的美名之外,又增添了一个最多创新词汇的特点。“炒更”、“揾食”、“搞掂”、“无厘头”、“士多”、“T恤”、“的士”、“擦鞋”、“人气”、“案底”、“做骚”、“草根阶层”、“夹心阶层”、“人间蒸发”等等新词,以及“他很阳光的样子”、“她苍白着脸”这些词法乱用的港式粤语,复畅行内地。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还经历了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949~1952年间,解放大军南下,土改大军南下,大批北方干部浩浩荡荡开入广东。另一次是1980年代以后,广东改革开放,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激励下,千百万北方人怀着创业梦想,奔赴广东这片热土,形成风起云从,百川赴海之势。粤语一度成为人们热衷学习的语言,许多地方都竞相开办了粤语速成班,报学者十分踊跃。我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南下列车上的汹涌人潮,亦不禁瞠目结舌,叹为百年难见的奇景。
移民潮对广东政治、经济、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互动互补的。尤其是第二次的移民潮,还在持续高涨。不管我们乐意与否,南北文化都在不断洗牌,民风民俗的丕革,已深入到每条街巷、每家店铺、每个公司、每户家庭、每个人的起居、饮食、衣着、娱乐、求职、婚姻等等庸常生活,却是不争的事实。
像深圳这个新兴城市,1982~1990年间,就有164.25万人口,从外地迁入,占了当地人口增长的96.62%,普通话在这里已差不多成为主要的交际媒介。如果还按传统的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族群标准来划分它,未免有牵强之感。
有人认为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显示了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但我却认为,正因为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才显示了保护粤语的刻不容缓。我在报纸上看到,杭州市一位政协委员在向政协会议递交的《关于保护杭州方言,防止历史文化名城内涵缺失》提案中大声疾呼:“当你来到四川茶楼里,发现摆龙门阵的人操的不是四川话;当你在对外电视节目上,再也听不到闽南话;当你来到了非洲的某个部落,发现土著人全说一口流利的English(英语),你会不会觉得很失望?当所有的城市都说同一种语言时,那么每个城市独有的吸引力就减弱了。所以,我呼吁要保护杭州方言。”
我不禁为这位委员拍案叫好。什么时候,我们广东也有人能挺身而出,理直气壮地为保护广东方言而奋臂大呼,我一定为他呐喊助威。

——节选自《其实你不懂广东人》一书,该书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