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佳歌剧入门收藏★ [复制链接]

1#

首先赞肖邦兄好文,马屁按下不表,单说我的异议。
异议很简单:
1.普契尼太多。以《波西米亚人》为例,在《冰凉的小手》出来之前,差不多半小时都是些什么情节?唱的又都是些什么?跟房东那段,在我听过的歌剧里面简直是最无聊的。我个人认为:普契尼有硬伤。硬伤有多处,此处同样不表。
2.罗西尼有类似的问题,我同样有保留。《理发师》也无聊得可以,男女高音一开腔,挺好的咏叹调,尾句总是“抖”得人浑身难受。只有莫扎特写出来的无聊歌剧,因其无与伦比之艺术价值,我才敢衷心拥护。
3.歌剧入门之路可以多种多样。应该也有威尔第之门,瓦格纳之门可循。如果愿意走这2道门的,我各推荐一部:《阿伊达》与《罗恩格林》,或许会更狂热地迷上歌剧亦未可知呢。
以上小意见,愿引起更多的讨论。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分享 转发
TOP
2#

谢谢指点。写实主义歌剧我基本都能接受,《乡村骑士》与《丑角》更是爱不释手。我并不要求部部歌剧都有什么立意,那作曲家不累死,观众也要烦死。期待A兄下班后的见解。
另外,谈谈自己参与讨论的出发点:几十年来,论及歌剧入门,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榜单;而效果呢?我统计下来的唱片销量,当按照协奏曲、器乐独奏、交响曲、室内乐、宗教作品、歌剧为先后排列。难道因为歌剧太难了吗?太长了吗?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在有意识地多进一些歌剧,多做一些推动。
我希望在“入门”这个环节,以广泛的讨论来产生一些观念上的改革。哪怕仅仅在HIFI168上。
TOP
3#

An-die-Musik 在 2005-9-12 6:25:37 发表的内容

回应Mahler兄,看到Mahler兄的见解,我着实吃惊不小,觉得实在要反驳。

先表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这部四幕歌剧的重头戏就在第一幕,最精彩的写作并不是咪咪的咏叹调、鲁道夫的咏叹调和两人的爱情二重唱,而恰恰是Mahler兄认为无聊之极的出现在“冰凉的小手”之前的那半个小时的音乐。先撇开音乐不谈,这部歌剧的剧本是伊利卡写的,他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末最成熟的剧作家,也是意大利水平最高的剧作家,这部歌剧的成功一来源自原小说的成功,二来是伊利卡的剧本,三来才是普契尼的音乐。这半个小时内交代了四个主要的人物,诗人、音乐家、画家、哲学家穷困但苦中作乐、乐观向上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这一段是没有什么剧情,但音乐刻画得十分生动,极具感染力,那段与房东的插科打诨更使得这段音乐具有戏谑的成分。这些情节和音乐来自于生活,剧词和音乐都十分生活化,在舞台上演出时是十分出彩的。相同的场景和音乐片断当在第四幕再次出现时,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欢快,观众无不沉浸在咪咪和鲁道夫爱情悲剧的沉重氛围中,及至最后咪咪在贫病之中在爱人的怀中死去,达到了这部悲喜剧的戏剧高潮,而音乐也在此时达到了悲剧化的顶点。
至于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其音乐和其中的咏叹调是否无趣和庸俗化,我想应该是有定论的。其剧情就是放在今天也还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不说剧本的思想立意具有什么样的革命性。罗西尼的天才火花在全剧的写作中随处可见,的确,这样的音乐除了莫扎特没有第二人能写得象罗西尼这么好了,我常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同为博马舍的三部曲中的两部,剧情具有连贯性,但歌剧的完成上却是一后一前,但听觉上仍然还是风格十分统一,几乎就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感谢A兄的反驳,我本来就是抛砖引玉;可能是我歌剧道行太浅吧,总之我保留自己的观点。
我观察多时,很多听得很深的大侠,至今拒绝歌剧,原因常常是恐惧于歌剧形式上的”大“与内容上的”小“(当然这也许是偏见,然而我确实找不出他们拒绝歌剧的其它原因)。有的人对我说,他们受不了打情骂俏,琼瑶阿姨式爱情戏,还珠格格式闹剧,这些不是全然没有道理的。
换说另一个歌剧:《玫瑰骑士》,也普遍被认为是一部无聊歌剧;但是,当女主角绝望而惆怅地唱出”所谓永恒都是虚空一场“,连续十多句以”时间“为主题,讲述时间是什么,时间的虚无,时间的残忍,时间的不可知性......多么富于哲学意味的表达!我切换回普契尼的歌剧,我似乎找不到多少此类的唱段。
再换说另一个歌剧:《卡门》,阿巴多的3高价“切”成2中价时,几乎已经删无可删,再删就会严重影响全剧的结构,足可见其戏剧结构之紧凑。再切换回普契尼的歌剧,还是可以挤出水分的。
以上愚见,供大家批评指正。
TOP
4#

上山砍柴 在 2005-9-12 22:12:15 发表的内容
我也觉得《阿里阿的涅在拿索斯》是里-斯特;劳斯最好听的作品.


大家都是听卡拉扬版吗?
TOP
5#

请允许我转贴些东西:
posthouse:谈马勒怎么马勒不发言?

posthouse:商人第一,音乐第二
mahler2004a:商人每日读书,读书之前是听音乐。
读甚么书?不便与您讲,讲了都是些妄议时政,乱弹史事的闲话。
兼答为什么不参与?-理由很简单嘛:不懂嘛!
最后,关于第一与第二的关系,我只知道:大圣第一,亚圣第二。其它的我还是不懂。

这是上一个故事。
最后编辑mahler2004a
TOP
6#

posthouse 在 2005-9-13 8:03:06 发表的内容
透过这个帖子看出了谁对古典听的多,谁了解的深,谁肤浅,谁愿意卖弄


我来对号入座,看来是说我。假如我没猜错的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