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之声监听一号改良版与博良时代一号谁强!? [复制链接]

查看: 15506|回复: 22
1#

同感
分享 转发
TOP
2#

发篇强文大家参考一下:

曾经作为美之声监听1号的用家,几经换箱也舍不得把它转让,而将它收藏,经常把它拿出来玩味。拥有它主要不是因为它性价比高,而是因为它的的确确是一对设计非常成功的音箱,就调声哲学而言,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国产音箱尚无出其右者。现就9年来的一些使用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冒犯(因为其间会涉及一些各种品牌的器材的比较)请多包涵。
体会(一):张百良想要什么?
    从监一的声音取向来看,张百良想要dynaudio的高音表现、atc和harbeth的中音表现以及atc和alon的大场面重现能力。张百良认同“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肉”即指人声,人声要做到口型、定位、韵味三者的平衡,必须左右声道平衡(即单元必须素质高而且配对准确)、相位曲线平直(既分频器的作用不是分割高低音,而是调和高低音),这是调声的关键。至于其他调声手段,他用大提琴、鼓声、炮声来较低频,小提琴独奏来较中高频和高频的定音、打击乐中跋等来较超高频的泛音解析力,而大型交响乐较音场的宽深以及大动态与复杂场面下的音像定位,而钢琴的音域宽广,泛音丰富,其音粒的质感与泛音的音色对各频段的平直响应有着极高的要求。美之声监听1号诞生了,使用了进口配件,自己设计和组装的单元,声音的表现高频没有dynaudio的从容华贵、中音没有atc和harbeth的粘稠感性、低频也没有alon和pmc的下潜深度,但在设计中将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hifi技术有机结合,造就了一对表现中庸全面的国产监听名器,但声音表现与当今hifi界常有的监听风格又有所不同,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国声”。(
你想要什么?
    对于书架箱,一般而言你想要什么就卖什么,不能什么都想要,包括很多有监听血统的书架箱,因为他们只能有限制的使用在电台或一些只录制小部头作品的录音室,准确和全面的录音和重播监听非大中型喇叭系统莫属。所以,绝大多数的经典书价箱在开发时都带有明显的声音风格,相信选择harbeth、b&w、rogers、proac、celestion、sonus faber、monitor audio、spica、ensemle animatad、vienna acoustic等品牌的书架箱的用家,其声音索求也都会带有明显的倾向性,他们很明白自己要什么,音箱和其他器材在配置得当时它们能给什么,他们并不贪心。但对于选择dynaudio、alon、pmc、atc等品牌带有监听血统书的架箱,用家们却希望他们给什么它们就有什么,直到美之声监听1号诞生,这个书价箱类群就多了一个成员,既是中国的,也是国际的,至少我这样认为。
    这里先不谈美之声监听1号有那些缺点,只要你的搭配“基本”合理时,它能还原出比较准确、均衡的声音,中频还能表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独特的顺畅甜美,也许这就是它的倾向。就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不能说他难推,而应该体味它的友善,问题是:你想在它身上得到什么?得到多少?唉!一个很粗俗的问题。
美之声监听1号能给你什么?
    在讨论之前先引述一段张百良一篇文章的的部分原文:
    <……“监听1号”设计的理念概括来说就是“纯正祥和”,这四个字是笔者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内涵的理解,而提出的我们的设计理念,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儒、道、佛三大文化之哲学。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到佛家的“四大皆空”,清心寡欲。具体表现在中国的音乐文化哲学上,或者中国的音乐美学观念上,笔者认为体现在“纯正祥和”。……最后较音阶段的取舍厘定皆以这四字为准,这就是许多发烧友感觉与传统的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不同的原因。……或者可以用一个不一定太恰当的譬喻,英国声象孔夫子笔下的“雅”,而美国声则象所谓的“风”,德国声或者接近所谓的“颂”。……理想是集“风”、“雅”、“颂”三者之优美于一身而成为音乐的中庸之道。笔者个人认为《诗经》中更多程度上是“歌”,乃春秋及以前人们生活中各种歌咏之辞,故比之后世的诗歌,“歌”之成分要占更大比重,作为一个中国HIFI音响的设计师,不可能不以此为目标,……这里提醒发烧友深思一下,中国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与现代音响中的“高保真”是否存在惊人的相似?……>(引用完毕)
    无疑,“监听1号”的诞生在中国的HIFI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烧友对它的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要超过许多进口名牌的音箱,很多国产功放也以能推出“监听1号”几成的表现作为检验实力的参考标准之一,用家甚至愿意为其付出几万元的前端器材,“监听1号”就是在这种超乎寻常的“不公平待遇”支持下不断的挖掘和显现出它的实力。
    我认为,作为立志成为发烧友的朋友,我很赞成把“监听1号”作为入门音箱,通过它来调较器材、通过它来表现器材,通过器材来完善它、通过不停地玩味它,你不但得到了玩HIFI的乐趣、听音乐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在你非常熟悉的中国文化底蕴下让你实实在在地体会和掌握到什么是“音响之道”,逐渐形成了一套音响哲学思想以后,你就慢慢学会评鉴、不再人云亦云、学会在音响方面的理性消费,最重要的是形成健康的HIFI心态,正如古人云:法道自然,平常心是法。(
在西方音乐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活、文化思潮、音乐观念和音乐表现手段的变化,音乐风格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们也把大致相同的阶段划分成一个个风格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从处于“仆人”地位,按照雇主的要求和趣味,为教堂礼拜仪式,或者为贵族的节庆和娱乐写作音乐,因此那个时期的音乐大多表现为形式豪华壮观感情充沛奔放。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艺术已不再单纯供贵族王侯享受,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适应他们的文化要求,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因此,古典时期的风格表现为感情约束稳定,音乐语言朴素精练形式明晰均衡,与民间音乐更多的联系,以及音乐中矛盾冲突因素加强和深化。与古典主义音乐的崇尚理性、重视规范、要求情感节制和形式的完美相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则强调主观性,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喜用抒情和描绘、形式上不受拘泥,常用夸张和幻想的手法;风起云涌的的民族革命促进了民族主义,产生了俄、捷、芬、波等民族乐派,他们采用民族题材、音调、节奏、风格进行创造,作品充满了民族特色;浪漫主义重视音乐与文学、绘画、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着力挖掘能发挥出音乐潜能的多方面内容。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19世纪中叶达到顶峰,此后欧洲革命低潮时期的到来,使得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消极悲观情绪不断增长,特别是世纪末的思潮,更是影响了大量音乐家和音乐风格,作曲家的创作除了表现个人情感和体验外,还常常倾心于表现某种哲学思想,企望找到精神的出路。
    可见,音乐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就算是表现较为直观的喜怒哀乐,其表现方式、手法也在不断的进化,从趋势上来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从单调到丰富、具体到抽象、从千篇一律到张扬个性。可能是自己没有“与时俱进”吧,逐渐觉得对一些现代作品在理解上出现了困难。
我对“中国声”和“纯正祥和”的一些粗浅理解
    “中国声”是美之声监听一号诞生后音响界给予的美誉,张百良自己没有明确提出,他在很多场合和文章里强调的只是“中国制造”和“只有是中国的,才可能是世界的”。而且我认为,“中国声”是相对于音响界存在的“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和“日本声”的提法而提出的,只表明声音的倾向。张百良曾经在文章里认为,英国声的高、中频很好,听人声、室内乐堪称一绝,但低频肥硕臃肿、松散无力,祥则祥矣,有失纯正;美国声力道十足,霸气足矣,但声音粗陋,有失祥和;而德国声向以准确著称,但机械生硬,纯正有余而祥和不足;至于典型的日本声,以一味强调技术而形成的音色风格,在世界HIFI舞台上一向难登大雅之堂(除个别品牌来自英美之渊源,音色与“日本声”迥异)。我们尚且不要考究这种评论的严密程度如何,但是确实以“纯正祥和”道出了各种流派的声音倾向。从张百良的评论,我们还可以理解他的潜在意识,就是目前的“高保真”产品的声音重播离最高检验标准――自然音,还有一段距离。我赞成老帕的说法,“中庸无为”是核心理念,“纯正祥和”是具体表现,互为表里。哲学思想是广博和兼容的,是“道”,是“理”,它很少针对某一具体事物,张百良的成功在于他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与现代HIFI的“平衡”理论存在惊人的相似,
    并大胆尝试,将之付之于实践,欲以“中庸无为”的理念调较出“纯正祥和”的结果,他认为这是通向HIFI高保真所追求的“99.99%”无限接近自然音的一条有效途径,至于美之声监听一号的声音是否“纯正祥和”,其实HIFI界已有公论。意义更深远的是,张百良告诉国人,中国的文化底蕴足于支持我国HIFI产品的开发,为国产音响打了一支强心针。(
你拥有它,能接受它的脾气和缺点吗?
    如果用刘汉盛的音响二十要来衡量监听一号,它具备大部分的特征,因为“中庸”,所以宏观面的东西做得不错,这可能就是大部分听众觉得它的声音全面、大气的原因。有些人认为它平淡,但我觉得它不平凡,小家碧玉容易发现闪光点,大家闺秀却要慢慢品味,它属于后者,所以耐听。
    说句老实话,只要你认同“平常心是道”,不要舍本求末、不要吹毛求眦、不要强人所难,监听一号是一对友善的、不难玩的喇叭。首先,它容易摆位,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就能营造一个不错的音场和产生不错的声像定位,但前提条件是必须为它配备一个够份量的坐骑――脚架;第二,它不容易出“恶声”,陈英光的评论颇为贴切:“……用平价的合并机推动时,分析力和动态明显减弱,但音乐感依然强烈,少了听hifi的乐趣,但仍然维持听音乐的兴致……”;第三,它的泛中频段松紧有度、能量充沛、甜美适中,表现出开扬宽广、充满质感和协调悦耳的声音,让你领略到实实在在的音响和音乐;第四,就算它还没有全面发挥,它的高频和低频动态表现也能超越很多名牌喇叭;最后,它能比较忠实的反映搭配器材的声音素质。(
你拥有它,能接受它的脾气和缺点吗?
    无论它多么的讨人喜欢,还是有它的脾气和缺点,而且有些方面还比较明显。
    监听一号最大的脾气莫过于对功放的要求,推动力、平衡度和音色三者缺一不可。当它搭配妥当时,表现出书架箱中少有的中庸准确的音色和开阔宏大的音场;还原出不过不失的高频、优秀的中频和富有冲击力的低频,声音总体表现平衡大气,最难得的是在大动态时仍然能够较好的保持这些优点而没有明显的压缩和崩溃感。如果音响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音画的话,这里我要打一个不一定准确的比喻:如果atc、jbl是油画、harbeth、dynaudio是水彩画、proac是聚脂画,那么监听一号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水粉画,这一点与著名的英国监听喇叭pmc甚为相似,但是如果论真正的中庸质朴、成熟内敛和平衡大气,与pmc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基于监听一号的声音特点,下面所指的缺点是指在搭配较为完善、或用较为贵价的器材驱动的情况,而且是个人认为从更高层次来要求的依然存在的缺点,请各位朋友多多指教和补充:
    1)在音场塑造方面,音场深度不够,音场宽度优于深度,中低频的边界清晰合理,但中高频的扩展能力稍欠,如在表现扬扬洒洒的弦乐群时仍无法达到很满意的程度;
    
    2)声音的纯净度依然不够,音响画面背景不够“黑”,影响细节表现,而且容易产生毛糙;
    3)声音略带雾气,中频下段开始有少许膨胀感,主要表现在男声的鼻音有点“过”的感觉,透明度有待改善;
    4)在高频的扩散度和空间感的表现上,其从容度和平滑感与高级喇叭的表现尚有差距,在播放民乐和爵士的金属敲击乐器时较容易体会到;
    5)低音的质感和能量感不错,但下潜和延伸水平不算高,主要表现在钢琴和大提琴的腔音的表达不够准确,有沉闷感;
    6)它虽然不是以暖和浓郁取胜的喇叭,但在声音阻尼和速度的处理上仍欠老到,影响了声音情感的表现力和音像的层次感。
鱼与熊掌――谈谈监听一号的搭配与调整
    监听一号作为一对4000元左右的国产扬声器,其设计和制造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其声音表现远远超出了HIFI界对“中国制造”的扬声器的期望,但是我认为对于张百良设计哲学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又不能夸大其词;对监听一号产品本身的优点要尽量挖掘又不能超越其固有的物理和技术限制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在搭配方面既要使其性能尽量发挥,又不能不考虑整套系统的综合性价比。基于本人对监听一号的优点、缺点和脾气的理解,我认为在搭配上依然应该遵循中庸原则,鱼与熊掌,必须综合平衡,下面的搭配体验只代表在有限条件下的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指正。
    一、 几条总体搭配原则:
    1) 不论产地和输出方式,选择晶体管功放最好在80W以上,电子管功放最好在40W以上,在监听一号身上不可能发生小功率功放的神话,但功率太大的国产功放一般不宜选用,大功率进口功放也要区别对待。
    2) 应该以泛中频作为调声轴线来决定功放取舍,如果功放驱动音箱后中频(特别是人声)表现不能让你感到满意,或者感觉不到“纯正祥和”,那么就应把它排除在外;搭配时对高频上端和低频下端不要吹毛求眦,单元素质引起也好、设计水平引起也好,反正缺点是存在的,而且完全在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范围之内,千万不要为追求两端而失去最可贵的平衡,否则极可能舍本求末,除非你的器材主要用于AV或其他特殊用途。
    3) 因为监听一号能较好地反映器材的音色,所以功放的声音倾向完全可按个人爱好来选择搭配,你喜欢什么它基本上能给你不同程度的满足,但是我个人倾向于选择声音中性略偏暖调的器材。
    4) 监听一号对脚架、承托物和线材等配件反应非常灵敏,在这方面的投资不能太过吝啬。
    5) 搭配时要注重整套器材的综合性价比,否则我们作为消费者就会失去选择它的意义,除非你的前端器材是为了将来搭配更好的音箱或者你根本就不在乎性价比。
鱼与熊掌――谈谈监听一号的搭配与调整
    
    二、 几点值得尝试的对监听一号的调整
    1) 要为监听一号配备坚实的、高素质的重磅脚架,脚架顶板面积要够大,尽量接近音箱底板尺寸,国产的有“君子”等牌子的脚架质量不错,也有合适的型号。至于灌不灌沙自己权衡,可选择鱼缸沙,但不要灌得太满,过量了声音会紧、会加剧低频的沉闷感,就监听一号而言,个人倾向于不灌沙。配备合适的脚架有助于保证音场的稳定性和改善动态表现。
    2) 如果把音箱直接放在脚架顶板上,两个刚性平面的接触(很多时候还是不均匀接触)引起的谐振对声音的影响是明显的,可考虑使用脚钉。就监听一号而言,个人倾向于使用高密度木质尖脚脚钉,接触面直径在3CM左右,高度在2CM左右。放置时前2后1,一共三粒,对声音的改善是全频和全方位的,特别是声音的透明度和层次感、乐器的结像力和距离感有可闻的改善;但是改为前1后2时,改变却是负面的多,特别是声音和音场变得刻板、平面,这个有趣的现象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做一做试验(其实里边也有原理),没有木脚钉的话,可在象棋子底接触面正中摁一粒图钉后凑合着用。
    3) 监听一号最好不要去摩改,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整。尽管监听一号DIY套件的说明书上提示了一系列的摩机要点,但是如果选择了成品箱,我认为就好还是不要去摩改。任何成品箱都是设计师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调较出来的作品,由于各种元器件的声频特性不同(在相同的可测量技术指标下的声频特性和听感不同相信这是大家认同的事实),替换和改变时其实已经破坏了设计师的原作。我试过把接线、电容和电阻换成更高级的产品,但是声音却找不着感觉。但是,一些力所能及的调整还是值得尝试去做一做,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针对声音阻尼和速度的问题,适当加强箱体吸音,经试验,在保留原海绵吸音的前提下,用四孔纤维填掉1/3的空腔(要取得杜邦四孔纤维可以购买一个高级一点的枕头,现在的博良产品好像是用了7孔纤维,不过我摩箱时还没有这种产品),调整后的改善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全频表现更为平滑、速度更为平缓、声底更为纯净、音乐和人声的感情表达更为到位,总体上缩短了与“纯正祥和”的距离。微观一点的说,中高频毛糙有所改善,中低频膨胀感减弱,低频的弹性和解析力有所增强。
    第二、 监听一号的分频器结构非常简单,可以以原分频器作为支架,用高级铜线把通路改为搭棚焊接。监听一号采用双线分音、星形接地、低通一阶、高通二阶的分频设计,而单元分布的特点是镜影对称、高音单元与中低音单元安装距离非常小,所以对单元素质和相位调节很考功夫。值得探讨的是高音单元的接法,同类设计中有反接也有正接,监听一号采用反接,但是从实际听感来衡量,正接时声音凝聚力要好些,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权衡定夺。还有就是低音补偿电容的取值问题,监听一号采用10µF,我认为其取值过大(只针对采用这一特定的电容而言),但我看他是针对很多用家认为监听一号低频量少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副作用是中频下端开始的解析力有所下降,这也是产生低频膨胀和中频下端“鼻音”过重的根本原因。其实监听一号(不包括改良版和超值版)前后有几个版本,主要就是针对电容这一关键调声点。因为不知道他采用哪个厂家的电容,所以在替换上有困难,本人做过试验,如果用索伦电容,取值小很多时已经有较大的低频量感,很难把握,所以建议不要去摩电容。
鱼与熊掌――谈谈监听一号的搭配与调整
    三、监听一号的搭配体验
    为了使讨论变得简单直接,这里只讨论与音箱直接相连的功放(包括前级)和喇叭接线,不考虑音源等其他前端器材及接线。上文已经讨论过总体的搭配原则,其实我们只要在优秀的功放中选择功率够大的,就能把监听一号推好,为了直观,下面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品牌,如有得罪,请多包涵并欢迎指正。由于本人所接触的器材相当有限,因此在这里只简单说说几类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搭配,既不全面也不绝对,只供讨论和参考。
    (一) 局限的搭配:主要是指声音素质不错,但是功率较小,或功率不小,但驱动力不是十分出色的功放,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合并机,其主要局限是无法使监听一号的动态表现全面发挥,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动态时出现压缩和崩溃现象,因此适合于播放室内乐、爵士乐、歌曲和一些规模较小的民乐、协奏曲和交响曲。在我接触过的这类功放中,表现较好的有:进口的有CR、AUDIOLAB 、NAD、ROTEL等牌子的合并机, 80W左右的随便找一部都可以,总体特点是听古典时声音正统,音乐情感表现力强,但基本上HIFI指标性的表现均不是很突出,表现较好的是前面的两个牌子;国产的胆机我强烈建议大家多关注一下欧博、斯巴克和AUDIOSPACE这些牌子的40W左右的胆机,虽然动态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局限,但是关键性的表现其实已经很出色了!欧博音乐味好,声音比较细致,细部刻画很到位,声音密度稍逊,但胜在通透辽阔;斯巴克声音大气、中性、全面,声音质感好,有血有肉,结像稍大,动态表现比欧博好,适应性较强;AUDIOSPACE较为强调“HIFI”指标,声音流畅、细致和有活力,特别是高频延伸较好,但总体感觉个性不强。国产的晶体管机我准备只选几套搭配较为完善的在下文的《优秀的搭配》和《参考级搭配》中与大家一起讨论
鱼与熊掌――谈谈监听一号的搭配与调整
    (二) 优秀的搭配:主要是指无论在音乐表现力还是功率匹配和技术指标等方面都比较完善的搭配,虽然各组搭配的表现各具特色,各有长短,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能使监听一号和器材的外在指标和内在特质比较全面的反映出来。
    1) 柴尔指挥家
    2) 21世纪
    3) 钟神小旗舰
    4) 斯巴克230C
    5) 欧博T1前级+2部NAD 214桥接组成双单声道后级
    
    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听音感受,欢迎批评指正。斯巴克声音密度大,音域平衡,音色丰满,具有良好的全频响应。声音宽松准确,速度恰当,分析力恰当而不夸张,有一种宽厚的自然感。人声有粘性和厚度,富有质感,但中频略显突出,结像稍大,透明度不是很优秀。斯巴克的音场密度大,层次感尚可,定位正确,动态表现优秀,但在处理复杂场面时音像边缘刻画略嫌不够细致,音响性有待提高。21世纪音响性较好,声音细致,结像好,音场宽度不算优秀,但音场深远,且层次感和定位感不错。中频略瘦,听感上有所收敛而嫌不够宽松,质感和实体感上稍逊于斯巴克,缺乏一点丰满美感,音乐味略淡,但胜在透明度较好。21世纪音场表现比较稳定,定位感好,声音表现算是平滑顺畅,较好的发挥了监听一号的音响性,其实音乐性也不差。钟神小旗舰的音乐性和音响性平衡的比较好,全频一气呵成,平滑流畅,声音质感不算突出,速度也较为平缓,声音倾向含蓄而不像斯巴克那般豪迈张扬。柴尔指挥家功率较大,价钱较高,声音表现也较全面,声音中性略偏暖厚,与监听一号颇为般配,但声音不算别致,对声音情感表现力要求较高和敏感的用家可能会认为其“味”和“腔”不算很正统。第5)个搭配很具创造性,胆前石后,把80W的NAD214桥接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功率余量,使用了国产声音表现最好的前级之一的欧博T1胆前级,和英系功放中被成为穷人的劳斯莱斯的NAD214后级,T1的“精致”正好调和了214桥接后带来的些微“粗陋”,声音可塑性高,器材的调配性好,组合的适应性强,其实其声音表现已经很接近参考级搭配的水平了,与参考级搭配的差距是音色正确但缺乏高贵感,总体表现上缺乏明锐的音像和透明的音场。
    (三)参考级搭配:
    1)欧博T1前级+QUAD606后级
    2)欧博T1前级+斯巴克860双单声道后级
    4) 乐圣分体电源前级+ARAGON 4004后级
    这些参考级组合有机会的话朋友们可以听一听,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因为到了这种价位的搭配,用家应该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主见和判断,还是耳听为实吧。
关于配线的问题提得很好,这里简单说一下,就作为对上文的补充吧。
    监听一号对线材比较敏感,记得几年前,我家简直成为线材试验场了。在试听的多款电源线中,至高的黑皮和绿皮价钱适中,非常般配,而且有散线可以购买,高档的紫皮(紫身龙袍)反而对监听一号的两端有抑制现象,但是用在国产CD机上却很有正面影响,较大程度的改善了国产CD机的软肋——音色饱和度,但是这种线价钱太高。音箱线的选择更为挑剔,不适宜选用怪兽和鲨鱼一类浓厚走向的线材,也不适宜选用至高和金宝一类高分析力的多股绞合线,更不是价钱高就好。可以根据功放的特点在VDH和AUDIO NOTE的线材中做选择,如果兼顾流行体裁音乐和AV用途的话,还可以选择AQ。这是我们对十几种线材,考虑性价比以后作出的筛选,仅供参考。
改造与超越——对监听一号衍生产品的一些看法
    时代一号与监听一号最大的差异莫过于弱化了海纳百川的从容气度,强化了含蓄内敛的成熟个性,是对产品音乐性的提升;而监听一号改良版则穷极改善声音的理论和方法,对箱体、分频器、单元均作了不同程度的改良,着重对产品音响性的提升。两者从不同角度对监听一号进行了改造和超越。
    其实,很多老用家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都比较了解,但是一些新用家和把它们作为备选箱的朋友都经常提出三者谁好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过于简单,也很难回答,个人认为总体而言,监听一号与时代一号不存在谁好的问题;监改一要比监听一号略为优胜,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平衡妥协;超值版的声音要比标准版略差。
    时代一号是张百良在监听一号“音响哲学”的基础上对“音乐哲学”的一种提炼和尝试,声音依然无染,但是个性已经彰显,监听性已大为降低。因此,喜欢时代一号的用家很多都可以兼容监听一号,因为监听一号可以搭配成时代一号的风格;但是喜欢监听一号的用家却不一定可以完全接纳时代一号,因为有些监听一号的特质时代一号无法做到。由于时代一号使用了更好的高音单元,所以也弥补了监听一号的一些不足,就我个人而言,其实也很接受它的“音乐性”,我认为时代一号在“音乐性”方面超越了监听一号。
    监改一对监听一号作了多项改进,姑且不要评价这些改进对声音的提升有多大贡献,花费这些成本是否值得,但是有一点是很值得我们赞许的:“穷极改善声音的理论和方法”,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很多设计概念性的东西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改进主要包括:高音单元的音圈改为六角线绕制(减少空隙,提高电感效率,高频特性更优异),采用铝铸面版(提高导震导热性能);低音单元改用铸铝盆架,采用高顺性橡胶悬边(提高灵敏度),采用更高级的铷铁硼磁体(增加磁通密度);箱体体增加多孔支撑板(减少谐振和加固箱体)和尖劈消声板(减少倒相管调谐频率以上的多余声辐射);分频器采取屏蔽和灌注密封处理,低通仍为-6db,高通则由-12db改为-18db,衰减斜率增大。通过上述改良,声音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有可闻的改良,虽然不是很大幅度,但是对于挑剔的发烧友来说已经是很难得的了。唯一的妥协是低频的弹性和张力,以及中高频的衔接上个人认为旧版监听一号仍有优势,但是改良版的总体变化利多于弊,在“音响性”方面超越了监听一号。
    至于超值版,最主要是低音单元的橡皮悬边与标准版是不同的,编号也不同,还有些没有编号,我推测(不一定正确)是为了提高一点灵敏度,还有单元的配对误差也会不同,不过这是很正常的惯例,很多牌子的音箱签名版的价钱、造工和指标都会比标准版的好。
小插曲——别人对监听一号的看法
监听1号改良版没有听过,对监听1号和时代1号的评价十分贴切,另外我不能接受美之声监听系列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高音比较毛糙,除非音乐本身没有比较高的频响信号或者前端器材在这方面有意志,而时代1号,还有与他们是同门兄弟的战神系列就不是这样,与时代1号比较可能是单元品质不同的原因,但与战神音箱对比,当时的高音单元都一样,看来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
  
中庸兄对监一、监一改、时代一的异同所作的分析很透彻,令人敬佩!
    我个人3者都有听过,个人感觉3者中监一改最对本人喜好!
    确实如中庸兄所说监一改在低频方面不如老监一那么有冲击力和弹跳感,我觉得在音乐感情方面和中高频的柔顺度、细腻度上监一改比老监一有了不小的提高!综合起来我觉得监一改比老监一的提高是喜人的!
    而时代一号我觉得在声场和空间营造能力上比监一改稍显差了那么一些!特别是在较小音量下的重播或功放推力较小时,时代一号比较容易出现声音闷在箱子里出不来的现象!
    搭配上时代一对功放的可选范围稍大了一些,一些较高素质的胆机也能和时代一较好的搭配。而监一改似乎不太吃胆机!但监一改大多时候即使功放力气小了一点或音量小一点也能营造出较好的声场和空间感!
    3者当中我觉得监一改综合表现最全面!
    对于监听一号的超值版我向来不太认同,他跟监听一号(或改良版)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模仿与创造——国产扬声器杂谈
    这十来年时间,我前后拥有三对国产扬声器,分别是美之声监听一号、金琅优闲二号MKII和欧琴象牙一号,他们或许不是最好的国产扬声器,但是在设计和制造上却有很多自己的东西,包括元器件和设计意念,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见近年来我国扬声器(广义的,包括单元和音箱)设计制造的轨迹。
    美之声的单元在外观上与单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细看还是有差别),材料也基本上是进口的,但是磁路设计却是创造性的。其五星磁路设计与摩雷(也是源于单拿)基本同步,本来出发点是提高铷铁硼材料的利用率,张百良却创造性地延伸到自动风冷系统,使得低音单元的承受功率达到同类产品的一倍多。本人非常欣赏美之声的风冷系统,因为热稳定性差是铷铁硼材料的致命伤,在摄氏80度时其性能将下降到参考温度(24度)的80%,如果散热不好在大功率工作时,就会由于温度升高而导致低音不足和变异。美之声的单元尽管与外国名厂单元(特别是高音单元)尚有差距,但其实已经很优秀了。不过据使用和观察,有几点还是可以再精益求精:1)铷铁硼材料耐腐蚀性差,现有的防腐处理仍未过关,使用几年后表面有腐蚀现象;2)高音单元使用几年后声音有些微劣化,估计与冷却液的质量关系较大,很多进口高音单元也有类似现象,一些高档单元还可以获得清洗和更换冷却液的服务,因为置之不理会烧毁单元;3)低音单元多元组分橡胶悬边质量有待改进,使用几年后有明显的老化现象,影响声音质量,单拿单元也有类似现象,不过绅士宝和西雅士在这方面比较稳定(张百良好像有一篇关于扬声器寿命的文章,我一直没看到,拜托知道的朋友帮忙转到坛子里来,谢谢!);4)高音单元仍有较大的改善余地,在材料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关键是制作精度,而且“小改进大改善”在高音单元的制造上很适用。
    上面是对美之声喇叭单元的一点看法,至于音箱的设计方面的东西,因为上文已有表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TOP
3#

我肯定这方面一定会让作者大掉眼镜的:

一、 几条总体搭配原则:
    1) 不论产地和输出方式,选择晶体管功放最好在80W以上,电子管功放最好在40W以上,在监听一号身上不可能发生小功率功放的神话,但功率太大的国产功放一般不宜选用,大功率进口功放也要区别对待。

传神M1(改良版)推好监一(改良版),绝对不是神话!

(推好是指功率的匹配,音场的表现,和音色的平衡)
最后编辑阿胆
TOP
4#

乱刀侃翻 在 2007-4-2 0:49:35 发表的内容
监听一号最早的一批高音用摩雷,这个版本才是拿去英国测评的,它和后面的监听一号完全就是两回事!!!这个版本绝对是中国音响史上的骄傲。
个人认为,胆前石后对它来说是最好的方式,胆前的音色和控制力要足够好,石后的功率要足够的大,出来的效果也就会足够的惊人!用全胆太考功夫,用全石太考收入。


很赞同大哥的看法,因为在传神M1出来的时候已经发现有这样的声音特质(音色和控制力很好),功率方面如果要求在20个平方左右的空间,完全足够使用...
顺便请教一下:前胆后石搭配,大哥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