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趋势,从近年音响展上发现,越来越多的音响器材的外观越来越“高档”,加工成本也越来越高,像艺术品一样,看起来确实“尊贵、高档”,光可鉴人,试想:一台音响是用于听,而不是用于观。像葫芦高音瓣是一种技术创新带来声音的提升,成本用于此可谓专业,但用太多的成本于处壳=商业的不诚实,尤如妓女穿上了“球皮”大衣,虽然有点功夫,但起码可以比没有“球皮”的提高了要价,赚死了那些好色之士。
德系器材的老板们近来几乎都精通此道,本有1wr的声音,加上修饰后,多收你2、3w也会让你“舒服”,难怪一些写手会讲:单是外壳的手工就值回票值之类。
相反,英系器材来得君子些,以声论价。即使也有天价的器材,如AN的M10前级,卖出60、70十万的高价,但外观和几万的M3几乎一样,但也能吸引得到识货者,让人感觉到60、70万大元是她对音乐的禅释价值。
乱讲2句,失真或不妥之处请“均衡、校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