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再版或者CD解码误差,导致声音的失真都是变薄,从来没见说变厚的 [复制链接]

查看: 9096|回复: 51
1#

扑通一声 在 2006-5-7 13:19:52 发表的内容
用一种干扰波,纠正各种原因产生的误差,这也行?

不太明白

各种原因产生的误差在现实的状态下,具有现实的特性的。如果还不明白,敬请关注——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98066&ftdate=20060502&nTypeId=10
分享 转发
TOP
2#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TOP
3#

补充:况且,这里只针对光这一环节的失真!又况且,声音只是空气的振动!
TOP
4#

扑通一声 在 2006-5-7 11:34:0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哈哈,又一种新观点产生了,谢谢啦

我开帖是想请大家帮我解决困惑,并不表示我支持说失真声音就变高了这观点,或者说变薄就是变尖,只是我自己潜水看大家评论后自己觉得很多人是那么认为的


至于说我自己的观点,倒是觉得失真很多时候大家并不一定能明显察觉,如果说乐队的速度每分钟多个一两拍,不是很专业或者熟悉的朋友根本听不出来,还有音高稍有改变,也很难听出来

之所以很多失真,大家听出来了,感觉很不好,很难听,我觉得(或者说猜想)是音色的改变,变成了一些大家本能觉得难听的音色(前面我已经说过了)
毕竟不管是乐器或者音律的设计,都是为了满足听上去好听的要求
就如同一般古典乐曲,和铉都是和谐和铉吧,如果一个音弹错了,就会很刺耳和难听,有器乐演奏经验的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俺小时候学乐器经常弹错,印象深刻,哈哈;-)



       是的,是有人根本听不出来,可是我们听出来了,就要考虑原因,争取化解问题。
而原因只有唯一的一个,就是我所指的。而且,我可以肯定:任何的声音的失真,都比自然的声音多了更多的高频,而且必然是有规律的。
化解cd失真和解码误差的方法是:cd生产过程或再版过程严格挑选无限稳定的材质、无限精化时钟、无限稳定光蔟特性,解码器的设计与制作就要精化时钟、平滑频率截止点、疏导信号中的非正常波形所产生的能量......
另外,顺便解释一下我敬佩的FEVER前辈的涂碟片方法:47、48个外缘分隔涂色的碟片在cd机中以相对稳定的转速转动时,形成一个恒定的干扰光波,此光波比碟片所记录相对声信息为20-20k范围的光波具有低的频率,由于该频率远比记载信息光波波形为低,根据振动或波干扰的原理,相干之下产生、多出来的新波形远比音乐信号所需光波频率为低,同时弱化了音乐信号范围内的失真信号能量,又由于光碟信号的失真往往是机械失真,生产机器、光碟材质、重播设备具有相对稳定的失真特性,波形相对来说在一定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尝试调试出适当的光干扰信号以有力于“导出”起失真信号到重播设备设定的重播范围外。还有一点,由于这是从光波开始,因此,它更前缘地化解了声音波形之间的矛盾!
    实际操作上,FEVER老师是通过不断的实践而总结了这个方法。如果以我以上的理解,如果能够通过准确的测试出现有转盘、cd碟片共有的光失真范围,那么,完全可以制作出专用的干扰设备!——以上内容,如果坛上诸位已经理解而又愿意付出劳动和金钱造福大众,我非常欣慰!并将免费、勉力提供一切援助!但希望能够以成本价反哺于hifi168的各位网友。
最后编辑KENTRYFO
TOP
5#

dr kuang 在 2006-5-7 23:12:2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印象中,PCM格式记录音频以“点”来还原“线”(正弦波),当“点”出现错误时,结果不是出现错误的“线”,而是被解码芯片“忽略”掉。

那是pcm解码的过程!请您再仔细看清楚点,我说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光的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复一句:“能够完全忽略就好了,可惜......哈哈哈”
TOP
6#

KENTRYFO 在 2006-5-8 7:12:09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6-5-7 23:12:2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7 11:22:2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和扑通一声的说法是没有矛盾的,根本不应把话题引向密度之类的话题。
鸡同鸭讲的年代在hifi168即将过去!
就主题,原因就只有一个:明确音乐通过声波重现。cd是一个信息载体,生产的过程的失真,就cd原理分析,0/1的丢失基本不会出现,碟片质量出现的问题只产生在信息在碟片上记录位置的差别,通过数码技术与读取过程的机械过程的作用而形成失真,而这个过程决定了失真只在CD声波的范围内出现,就是在信息记录的声音波形范围内添加了一些内容。注意:是添加!无论其出现的频率如何,都是在正常的声波中加入了杂信,而波或振动的特性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肯定是高频“青声”啦!——我不打哈哈了。
    如果需要,请你们继续互相考核吧!



印象中,PCM格式记录音频以“点”来还原“线”(正弦波),当“点”出现错误时,结果不是出现错误的“线”,而是被解码芯片“忽略”掉。

那是pcm解码的过程!请您再仔细看清楚点,我说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光的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复一句:“能够完全忽略就好了,可惜......哈哈哈”

        这个表述有严重错误:“相干产生的是比原来振动频率更高频的振动”——非。“相干产生了更多的震动波,这波,比原有相对低频频率高,比原来相对高频频率低,但整体的能量分布地台被抬高了,分布带窄了”
TOP
7#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51:00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在 2006-5-9 14:46:29 发表的内容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喂,老兄,有诗兴吗?玩玩??


不会做诗,学2麻子兄就闹一乐:)

哈哈,有什么会与不会,本来就是闹嘛!
TOP
8#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论坛如果能够同时出示5个大拇指,我不惜把它树给您老人家!
TOP
9#

古典音乐888 在 2006-5-9 14:39:15 发表的内容
走走看看  薄了厚了 玩到现在我才明白薄了厚了 原来是音响自己的事和我们无关:)

喂,老兄,有诗兴吗?玩玩??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