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伯恩斯坦在LP世界诠释的马勒交响曲 [复制链接]

查看: 4794|回复: 27
1#

听过马勒的第一、二、五,有他的六、八都没敢开卷,怕自己的第一次听没感觉。
其实,更喜欢他的旅伴之歌。菲尔舍.迪斯考的歌声常让人感动不已(还有他唱的舒伯特的冬之旅)。
其实个人感觉,诠释他的作品的权威可能瓦尔特更权威一些---毕竟他是马勒的学生兼知交和传记作者。
分享 转发
TOP
2#

我觉得也有可能现在人的欣赏音乐已经背离了音乐的本身了吧。

像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他自己都是临到上演时才拿出谱来,在音乐会再任兴发辉----有点像现在JAZZ的感觉吧,而后人居然要一丝不苟的对待他当然三下五除二就拿出来的谱,恐怕莫扎特自己也会觉得好笑吧。
再举一现在的例,像切利比达克,坚决不进录音室,就是因他觉得音乐是一次性的,无法复制的。
当我们把乐队的自由发辉全部去除掉,这种“现代的”的欣赏方法是否已经背离了音乐本身了呢?
不过,对马勒的作品,也许要例外。因为马勒自己,就是觉得“总谱上每一个记号都重要”的人。
TOP
3#

[quote]felixcat 在 2003-11-12 9:35:30 发表的内容
所以啊我觉得,.比较专业的演奏家们之间的配合,是不需要好像炼丹药那样要太长时间的磨合的,一般过上个半年就可以了。
[quote]

一般情况差不多吧。甚至有时更短也能做到,像比彻姆组建的几个乐团,都是经过3个月左右后首演即取得更大成功的。
我觉得一个乐队与指挥的磨合时间,更多的取决于指挥的能力,以及指挥与乐队平均水平的差别。音乐上有一句名言:只有无能的指挥,没有无能的乐队。(具体说法记不清了,但意思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广交能请到像阿巴多这类的指挥,估计可能就需1年以上的磨合时间。但换到柏林,好象并没有多少磨合时间。
   比较认同felixcat的观点,如果我们业余水平都能听出来的散乱,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个人觉得,更有可能是乐队和指挥对音乐的临时发挥一下造成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