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复制链接]

查看: 6336|回复: 25
1#

原帖由 难忘的战斗 于 2009-4-6 2:07:00 发表

5、音乐普及教育比较好操作的还是对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引导,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可一有计划的组织音乐学院或专业乐团进入大学校园演出交流,年轻人的接受能力快,对他们的引导效果会持续到其后代身上......但这种交流目前是空白!看起来每个人走路都挂个耳机子,实际欣赏的都是“快餐式”音乐。

  呵呵,有啊。现在每年都有高雅音乐进校园巡回演出活动,从开始到结束一般持续1个月左右。演出我也参加过。还有,《音乐鉴赏》课我可是每学期都在代课哦。呵呵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09-4-6 7:32:00 发表
顶一下!!!

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好样的。

但有些事说来好笑,严肃淫乐在40年前是属于“被禁”之列,因而我们出于逆反心理去偷偷地尝味,结果反而喜爱上她。

现在好东西没了神秘感,家长又喜欢配合老师玩填鸭式,小孩不反感才怪。

学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肯定能学会,但要“精”就难!!!






中国的音乐审美取向一直和教化的观念联系在一起。所以孔子才有:“乐则韶武,弃郑声”的观点,而难道郑声真的就不好听吗?恰恰相反当时的郑国之声旋律非常优美,有中国传统小调的悠扬。但孔子认为其属于靡靡之音,达到教化于民的作用,所以应弃之。只推崇舜和周武王是的大乐。这种观点基本上忽略了音乐本身审美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体现。而国人千年来秉承这种观点在进行这音乐教育,音乐的教化功能占了主导地位,自然审美情趣和主动参与审美体验的意识就变得单薄了。
TOP
3#

原帖由 sxxuejun 于 2009-4-6 12:12:00 发表
支持你!!!短暂的音乐进校园对学生的一生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有总比没有好啊,但愿能像李岚清总理那样用行动支撑着音乐艺术的欣赏普及。


     其实真正的音乐教育与审美志趣的培养是在中小学包括学龄前阶段,君不见现在有多少学者和研究生都在研究奥尔夫、柯达伊儿童音乐教育法以及铃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法,在学术论文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成果和教学实验范例。但真正回到实际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由于软硬件、师资的不平衡以及学校对音乐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原因,这些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和采用程度低的可怜!所设计的那些吸引人的课例更像是美好的空中楼阁。
     在中小学新课程标准里对音乐课各个在学生成长的各个时期的课程内容与教学侧重面都有明确的要求,而且要求高中必须开设音乐课以及一些专项的技术学习以作为审美体验的重要实践部分,但实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每学期在第一节《音乐鉴赏》课上都会作一个简单的调查,总体情况是这样的。在我所在的211重点大学的大一学生里,高中时学校有开设音乐课、有真正上过音乐课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3,识五线谱或简谱的学生大约占总人数的1/30(五线谱1/40不到)。这些应该在中小学逐步完成的教学过程在大学时却要重新作普及和补课。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教育界的悲哀!
TOP
4#

原帖由 难忘的战斗 于 2009-4-6 13:49:00 发表
我女儿学的是二胡,儿子学的板胡(曾学过5年钢琴),给孩子上课的从地方老师到学院教授,从演奏家到大师,在培养娃娃方面知道一些情况,家有琴童的可在此交流!  


    我儿时也曾做过琴童,学过1年的小提琴。在2个多月时拉空弦的弓法控制和音色表现老师认为比很多学2年的琴童的感觉还要好,但很可惜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式的问题,让我从一开始就对小提琴的学习产生了厌恶感,从而葬送一位可能成为小提琴演奏家的苗子。而这位老师还并非是庸师。自己拉的也不错,曾是XX音乐学院管弦系副主任。(现在都不知还健在否)

    注:个人认为职业的演奏家或者教授并不一定适合对小孩子的器乐启蒙教育,相当一部分教授级人物其死板的、技术化得、针对大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毁掉孩子对乐器学习的美好期待和原始的审美情趣的! 学习者要慎之慎之!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09-04-06 14:30:51
TOP
5#

呵呵,总结的不错!战斗兄真是有心得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