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复制链接]

查看: 7668|回复: 32
1#

回复: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除了电源的容量、滤波电容的容量、功率管的数量和阻尼系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前级和后级线路的增益。

Mark 383的前级是可以调整增益的,如果调整到12dB,声音的动态和推力就会更好。但前级增益不可过高,否则会让后级过载。

后级的增益一般在22-32dB之间,具体增益大小和电流输出能力的关系不太清楚。
Mark No.33后级的增益是26.8dB,Jeff Rowland 501后级是26dB,Chord SPM2400后级增益是30dB、 音源传真KW750后级的增益是24dB,Simaudio W5后级的增益是31dB。哪位DX可以分析以下?
最后编辑SMER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8 21:22:19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功率管的数量以及配对问题会对音质造成极大影响,当然这个不在本贴讨论的范围之内”

偶觉得可以讨论,因为国产石机推力大但声音不够流畅的根源,就在于此。
TOP
3#

回复: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输入状态应该是不变的,输入的应该是1KHz/2V电压的标准信号。AA Power 1在单声道工作时才能达到8欧姆130瓦和4欧姆190瓦,在立体声工作时只能达到8欧姆120和4欧姆170瓦。

买功放的时候要注意的是根据系统的要求来选择功率管数量多少和声音的细腻度。推大食的箱子推力是第一位的,同样是推意力208.2,Simaudio I5的细腻度要比Quad 909后级好许多,但Simaudio I5的推力不够,低频出不来,无法在满足最基本的平衡度。这种情况下宁可牺牲一些细腻度,也要换取平衡的声音。推丹拿52SE也是如此,推不出离箱感的功放功率肯定不够。
TOP
4#

回复: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Simaudio I-7的优势就是电源容量大,与Mark 383一样,每声道500瓦的牛,提供充足的电流供应。I-7用的是3对功率管,可以提供相当出色的推力和控制力。

唯独就是数字式音量“感觉开不响”,其实是数字音量是线性的,与非线性的传统音量控制感觉不同。这一点MBL就很精明,MBL 7008合并机音量虽然是数字式的,但其实是用数字方式控制一个模拟电位器。
TOP
5#

回复: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上面是Simaudio I-7的数字音量介绍,但并没有说出与传统电位器之间的区别。

数字的东西虽然性能指标比比模拟的东西好,但听感上未必就一定如此。LP和CD、传统功放和数字功放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TOP
6#

回复: 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原帖由 聆至静 于 2007-7-19 21:05:00 发表
非也



请教兄认为是什么原因?

国产功放虽然号称都是老化配对的,但配对精度不行。
Mark Levinson和Accustic Arts对功率管配对的要求非常高,一般100对功率管里只有3-5对符合要求。
最后编辑SMERT 最后编辑于 2007-07-19 21:39:31
TOP
7#

回复: 偶对功放推力和控制力与功率关系问题的看法(松香味兄请看)

个人认为主要不是国产音箱的问题,偶用过写真三号B,用柯颂V6i推声音一塌糊涂,特别是中高频,非常不耐听,即便是加了换用德律风根管子的美星MC-3R前级也无济于事。但用一台50瓦的Arcam A75 plus推写真三号B,声音却非常活泼细腻(清爽的A75和偏温暖的写真三号B搭配很互补),除了功率小了些动态和气势不够外,其他方面都远胜过V6i。可见并非是箱子的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