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昨晚听柏林广播交响乐团现场音乐会有感(重点谈音色)
个人认为,对于同一张唱片,其实听感的快慢,并不是音乐真的快了或者慢了,而是系统反映小信号泛音的能力。
阐述一下我的观点,以鼓声为例真正的鼓声不是干净利落的,也不是很大很散。而是一个很紧很有弹性很有的鼓点(鼓槌和鼓面撞击声),跟着一个很松很灵透的鼓晕(鼓槌离开后鼓面的自由振动),然后还有房间回荡的鼓的堂音。如果一个系统细节表现不好,不能将鼓晕播放出来,就会听起来声音很快很迅速,因为后面的泛音没有表现出来,鼓声过早的结束了。而如果一个系统能表现出鼓晕,但是解析力有限,鼓点鼓晕都分不清,特别是和堂音混做一潭,就会显得很大很散。
所以,以我的观点来说正确的鼓声应该是一紧一松一空灵,紧的是鼓点,松的是鼓晕,空灵的是堂音。当然要分什么鼓,击鼓人的手法和规模了。例如传统的盘鼓就不同,现场几十上百把鼓响起来就是嗵嗵的一片,唯一感到的就是心脏不舒服。
再以钢琴为例,我一个朋友很喜欢他的快速的系统,他经常跟我说,你听,这个声音多快,钢琴噔一下就止住了,干脆利索。而我喜欢的呢,则是希望在听到钢琴木槌敲击琴弦的撞击声之后,琴弦还可以持续震动一会,听到钢琴余韵慢慢消失。我表哥呢,是卖钢琴的,我去玩,最喜欢的就是用力快速的敲一下琴弦,然后闭上眼睛听琴声慢慢的消逝,宛如似水流年。特别是低音段,敲击一下,可以持续很久很久(只要你不踩钢琴下面那个消声用的类似“油门”的东西)。顺便说一下,在真实的钢琴上,用自己拙劣的五指弹奏命运的前几个小节,那个感觉太震撼了。
抱歉,说的是不是有点太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