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施纳贝尔和肯普夫的贝多芬钢奏全集 [复制链接]

1#

EMI施纳贝尔,小提琴、钢琴等单件乐器momo与立体声区别不大,个人观点声音从一个声道放出来,质感更强烈,听者不易分神。
分享 转发
TOP
2#

听施氏的贝晚期奏鸣曲,铿镪而低沉的琴声伴着沙沙的背底噪声,仿佛贝多芬拂过历史的尘埃向你倾诉其晚年的心境,夜深人静听此曲是偶的最大感悟,有一种拥有此曲不作它想的感觉。
TOP
3#

单声道与立体声对欣赏音乐没有本质影响,所谓立体声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精髓没有根据。单声道并不是噪音与失真,50年前的录音失真已很少。相反声音从一个声道挤出来,音乐细节不易丢失,那时候的录音剪辑很少,也未加更多人为的修饰,听起来更自然更真实,更能反映音乐家的演绎水平。不能接受momo录音主要是心理因素作崇。
TOP
4#

听他更多是一种意境,一种感悟。噪音与失真有算什么呢?指挥家和演奏家传达出来的音乐内涵才是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偶倒觉得这个演绎比一些立体声录音强多了,要听就听这样的。
TOP
5#

三~五十年代是古典演绎家人才辈出的年代,录音技术丝毫掩盖不了他们的艺术水准,立体及数码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音乐灿烂的今天,带来的是古典爱乐群的萎缩和艺术家演绎水准的下滑,那种专注于音乐本身的全情投入在他们身上已找不到,剩下的只有势利和浮躁。各种大奖催产的音乐家普遍缺乏古典音乐修养和历史文化底韵,他们身上已见不到古典的精神,这也是偶几乎不听在世的音乐家演绎的原因。
TOP
6#

不可一慨而论,要看何时处于其艺术的鼎盛时期,梅纽茵立体声时代的技术、状态下滑的厉害,立体声录音明显比不上momo录音。瓦尔特在立体声时代已是80岁的老人,手法、心境投射到音乐中表现出来的是速度缓慢、内在张力不足,听他三~五十年代的录音,音乐中充满着跳跃元素,有一根精神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些立体声时代处于艺术颠峰期的音乐家,如伯恩斯坦、卡拉扬、伯姆、塞尔等的录音立体声肯定好与momo。
TOP
7#

无药可救?言重了,老兄误解了,偶并不拒绝艺术价值、录音兼顾的立体声录音,这也是每一位爱乐者梦寐以求的唱片,但这类唱片太少了,听momo录音是不得以而为之。偶向来重演绎而轻音效。
TOP
8#

拉威尔,德彪西,里查史特劳斯,史特拉文斯基,科普兰,威瓦尔第,萧斯塔可维奇,普罗可非耶夫,拉赫马尼懦夫,巴托克,雷斯皮基这些音乐家创作的基本上是配器丰富、旋律优美的作品,非立体声不能全面表现其优点,这些一定要听立体声。可能是个人听乐爱好,这些音乐论镌永不如古典、浪漫派作曲家如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布鲁克纳、马勒等的作品有深度、耐听。30-50年代的音乐家演绎最多的就是这些作品。也留下了许多优异的录音。如富特文格勒的贝多芬、布拉姆斯、布鲁克纳交响乐、施纳贝尔的贝钢奏等等。如果你喜欢这些音乐,光听立体声录音是不能满足你的要求的。
TOP
9#

rossi 在 2004-3-31 15:24:42 发表的内容
请问ADWS兄,所罗门演的贝多芬和布拉姆斯钢协听过吗,不知好不好呢。


所罗门的贝多芬和布拉姆斯钢协没听过,前段时间在成都见过打7折的EMI所罗门的贝多芬钢协小双张,因第二张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与我手中的曲目重复,没有买,回来后悔了好一阵子。
所罗门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引发了我对晚期奏鸣曲的痴迷,以至与见到贝晚奏就想收入馕中,后来听了施纳贝尔的才有所收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