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条记录
--------------------------------------------------------------------------------
双功放(Bi-amp)的思索与实战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0:26 点击数: 109)
双功放的玩法,多年前曾流行过一阵,我也在玩卓丽Hiper1MKⅡ时也体会过它的好处,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市面上推广开来,加上一些著名品牌的音箱并没有提供双线分音的喇叭接线柱,使Bi-amp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有些朋友在玩可双线分音的音箱时,另外采用了玩跳线的形式,当然谈不上双功放驱动了。因为要玩Bi-amp就一定要音箱可玩Bi-wire的前提,因此在进入Bi-amp的主题前,我想还是先谈谈Bi-wire双线分音。
音箱双线分音(Bi-Wire)是前提
与Bi-wire紧密相连的就是音箱内分音器的设计。在只提供一组喇叭接线柱的单线连接形式的分音器里,我们能看到高低音单元的参考地电位是在互相连接的短路片的负端上,通过2.5 米至3米长的喇叭线,然后到功放输出端子的负端,这里通常是功放取得负反馈讯号的参考点。由于距离相对较长,而喇叭线又不可能阻抗为零,因此这两个参考点其实有差异,即是有相对电位差。另外在喇叭端子上的公共接地点上,高音和低音单元都把这里作为参考点,但这条地线里流动的却包含各种滤波电流的回流,也就是说,高音单元会从参考点上捡拾到低音单元所滤除的高频讯号的部分成份,而低音单元也会捡拾到高音单元所滤除的低频讯号,这就给音......>>详细资料
对Bi-amp应用的思考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0:36 点击数: 52)
现在的Hi-Fi音箱中,到底有多少配备了双线(Bi-wire)端子,无从统计不得而知。不过,越来越多的Hi-Fi音箱将配备Bi-wire端子看来已成为一种趋势。那么有多少Bi-wire音箱采用了Bi-wire方式工作,同样无从统计不得而知。不过,绝大多数Bi-wire音箱均未用Bi-wire方式工作,大概也是可能肯定的。因为我们从媒体上看到,许多发烧友和评论家所使用的Bi-wire音箱,很少见有以Bi-wire方式工作的。
十分有趣,也值得令人思考。一方面,厂家积极地推出Bi-wire音箱,另一方面,发烧友对之无动于衷。似乎,Bi-wire端子成了现代音箱的一种时尚,一种华而不实的小摆设。这种情况的存在已有相当长时间了,至今未见改观,看来还将继续下去。当然,这不会是厂家所希望看到的,可是厂家似乎也不想对他们的Bi-wire端子说些什么,这就令人怀疑他们设置Bi-wire端子的初衷是什么了。其实,厂家对他们的Bi-wire音箱是应尽指导使用的义务的。比方说,如果采用Bi-wire驱动,应该采用怎样的音箱馈线;如果采用Bi-amp驱动,高、低音功放的输出功率该多大比较适当,如此等等。
应该说,在音箱上配置Bi-wire端子,对于那些高素质音箱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读者切勿误解为凡Bi-wire音箱都是高......>>详细资料
对Bi-amp应用的思考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0:37 点击数: 49)
Bi-amp驱动
目前,配备Bi-wire端子的音箱,都是内置LC功率分频器的二分频或三分频音箱。其中,三分频音箱通常是中、高音通道合并为一路,低音通道为单独一路而组成Bi-wire音箱。因此Bi-wire音箱除了与普通音箱一样可作“单线”(实际是用两根导线)驳接外,还可作“双线”(Bi-wire)驱动和“双功放”(Bi-amp)驱动,后二者每只音箱均可用四根导线驳接。
比较图1所示,单线和双线接法可知,如果音箱馈线过长或者质量不太好,它的电阻就较大。采用单线接法时,低音单元的反电动势就会明显影响高音单元,或产生调制失真,或掩蔽微弱的高音成分,使其放音质量大为降低。相反,如果采用双线接法,情况恰好相反,由于功放的输出阻抗一般总是甚小于音箱馈线电阻,因此音箱馈线电阻越是大一些,低音单元的反电动势对高音单元的影响就越小一些。因此双线接法总是有利于改善因音箱馈线不良而导致的低音单元反电动势对高音的影响。
在双线分音基础上,如欲进一步改善高音放音质量,那么可采用图2所示的双功放(Bi-amp)驱动方式。其中便用了一台输出功率较小的合并式前后级(分体式也可)功放用以驱动高音单元,它的前级输出送入另一台输出功率输大的纯后级功?.....>>详细资料
对Bi-amp应用的思考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0:38 点击数: 43)
问题
Bi-amp效果十分诱人,组配也很简单,可就是大多数发烧友不为所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里有观念或对Bi-amp认识定位问题,也有成本或性价比的问题,还有不及前级电子分频之处以及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首先是对Bi-amp的观念或定位问题。不少发烧友似乎把它定位在一个高价的Hi-end位置上,从而令一般HiFi发烧友望而却步。不仅要使用高价音箱,而且要使用昂贵的发烧音箱线和Hi-end功放(还是两套!)。其实并非完全如此,除了一对音箱一定要好一点外,Bi-amp工作方式降低了对功放和音箱线的要求。或者说,音箱线和功放的素质越是高,Bi-amp所能产生的效果越是不明显。反过来说,Bi-amp倒是更适合一般Hi-Fi放大器和音箱线用来提升音箱的音质。这一判断十分重要,不想通这个问题也就不可能进一步去进行实践,它对一般发烧友的吸引力在于:Bi-amp方式有可能使用相对较为低档的功放和音箱馈线达到用Hi-end功放和昂贵的音箱线那样的放音质量。
再来看一看成本问题。尽管Bi-amp方式降低了对功放和馈线的要求,这有利于降低系统成本,但毕竟需要多用一台立体声功放,这仍然是推广Bi-amp的重大障碍。其实,多用一台功放并不意味着成本增加一倍。为此......>>详细资料
对Bi-amp应用的思考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0:39 点击数: 48)
互调
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也是影响Bi-amp推广应用的因素。这就是与前级RC电子分频相比,如图2和图3所示的,Bi-amp还存在着两点不足:一是仍保留着对音质有相当影响的LC功率分频网络;二是高、低音功放仍作全频带放大,不管怎么说总是存在着高、低音之间互调失真。而Bi-amp与前级电子分频无论从电路结构还是从生产成本上看,两者是十分接近的。
对于发烧友来说,应该看到,目前还没有专供前级电子分频使用的商品音箱出现,同时也应该想到,那些生产Hi-end音箱的厂商会拿掉箱中的LC分频器出售给你供电子分频用吗?肯定不可能。因此比较现实的问题是应该考虑如何减小Bi-amp中功放的互调失真问题。不难理解,比较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在高、低音功放前加一简单的RC分频网络(如图4所示)。显然,音箱中高、低音单元的分频作用仍由其LC分频网络负责,添加的RC分频网络主要对高、低音功放的工作频带加以适当的限制,因此它们的截止频率要远离音箱中低音通道与高(中)音通道的分频点,以免音箱的分频特性偏离原来的设计要求。如果设音箱中的高(中)音与低音通道的分频点为fc,那么高音功放前的RC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一般可取在(0.25~0.50)fc范围内,而低音功放前的RC......>>详细资料
学习了 (作者:springsong 时间:06-08-30 15:08 点击数: 14) 许兄,学习了你的帖子,怎么对双线玩法又开始感兴趣?
... (作者:hot 时间:06-08-30 21:21 点击数: 17) 赞!久违的通俗易懂,惠及普洛大众的好文! 尽管有个别商榷的观点.先谢.
好文 (作者:bazhuayu 时间:06-08-31 15:46 点击数: 14)
--------------------------------------------------------------------------------
古典音乐是茶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1:00 点击数: 36) 有人说。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听音乐是享受。不是小和尚念经。不是听一场无聊的会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长达74分钟,对于根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讲,让他坐着听完,岂不是活受罪—不打瞌睡才怪。
古典音乐是茶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1:02 点击数: 100) 小孩子总是认为糖水、可乐好喝,不喜欢喝茶。同样,人们听古典音乐,在没有入门之前,也会感觉古板、晦涩,不如流行音乐好听,打动人。可是,你还是慢慢喝上了茶,并渐渐地,就再也不那么喜欢可乐和糖水了。喜欢上古典音乐,再听流行音乐。总觉得不是那么有意思,甚至听不下去了。
有人说。音乐没有贵贱之分,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听音乐是享受。不是小和尚念经。不是听一场无聊的会议。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长达74分钟,对于根本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来讲,让他坐着听完,岂不是活受罪—不打瞌睡才怪。听古典音乐的确需要一定的艺术禀赋,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喜欢古典音乐,很正常。但所谓“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认定完全主观,比较暖昧。饮料品质有高级与一般之分。品质决定着价值。显然。艺术作品的高下之分是客观存在的。无庸置疑,经过历史大浪陶沙的音乐是音乐中的精品,即使你和很多人不喜欢,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粗俗的东西,凭借通俗性,即使满大街传唱,也不能证明它的价值高。
美的东西往往比较高傲。所以局外人就说:曲高和寡。
在你收藏的满架子林林总总的CD中,有些已经成为鸡肋。你?.....>>详细资料
好一个“古典音乐可以说是永恒的” (作者:AOLEHCH 时间:06-08-29 11:23 点击数: 16) 古典音乐无疑就是奔人的灵魂而去的。真正的感动,自然是心灵的感动。
古典音乐是一片广袤的天地,博大精深啊。喜爱音乐,却不懂一点古典音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音乐和茶,它们都是一门值得去慢慢品味的艺术。“ (作者:鲁宾斯坦 时间:06-08-29 12:29 点击数: 19) “...音乐是我们心灵的终极慰藉,是我们永远喝不腻的茶”。
音乐大师不是凡人 (作者:laochangpiancn 时间:06-08-29 13:56 点击数: 20) 音乐和茶说的是,本人也是从听流行歌曲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接近古典音乐和音乐大师们的作品的,距离这些大师的作品越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的震撼越大,越能触摸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越来越喜欢在夜深人静时,打开音响,让自己的灵魂在大师们的旋律陪伴下自由飘荡......
今天的我,也喜欢流行音乐,听流行歌,但假如只有一种选择的话,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古典音乐,因为她能慰籍我的心灵,安抚我的灵魂,最终会让我步入那圣洁的天堂......
古典音乐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9 17:13 点击数: 17) 看来绝大部分人都是有相同的体会。
记得在几年前我在音响店看到一对夫妻正在挑选音响,当时销售人员拿蔡琴和港台一些流行音乐进行试音,这如何能试出一套音响系统的好坏啊,后来我让店家放了一段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乐,在放第三乐章的时候就乱成一片,结果很自然,那对夫妻没有要那套音响。所以,古典音乐是非常考究音响器材水平的
赞同楼主的观点 (作者:records33 时间:06-08-29 14:25 点击数: 20) 客观!
从听流行歌曲开始一步一步慢慢接近古典音乐,太对了! (作者:寨主 时间:06-08-29 14:44 点击数: 20)
好文章 (作者:springsong 时间:06-08-30 15:01 点击数: 13) 非常赞同楼主许兄的观点,很有见解,对现在和多入门的发烧友有一定借鉴作用
转帖的我们天津的一个烧友

) (作者:出游部落 时间:06-08-29 16:19 点击数: 21) 我们天津的一个烧友家,见过面,这次有人去他家听了系统,我没有得到机会去,据说相当不错,等朋友把听感补上后,在转到这里来

图片太大转不过来大家自己看吧
http://www.sshifi.com.cn/BBS/topic.asp?bbsid=4&topicid=298
转帖的我们天津的一个烧友 (作者:出游部落 时间:06-08-29 16:25 点击数: 23) 我们天津的一个烧友家,见过面,这次有人去他家听了系统,我没有得到机会去,据说相当不错,等朋友把听感补上后,在转到这里来

图片太大转不过来大家自己看吧
http://www.sshifi.com.cn/BBS/topic.asp?bbsid=4&topicid=298
HI-end (作者:出游部落 时间:06-08-29 16:41 点击数: 25) 他的音箱是PMC的MB-2(多数人叫他八爪鱼),用的是(瑞士)"高文"的前级,加上(加拿大)"拜士通"7B的单端后级.
(德国)"AA"的转盘,(瑞士)"威士"的解码器,(日本)"CSE"的隔离牛,线材分别是(美国)的"线圣
信号线":"PS"电源线,"ISOCLEAN"电源线.www.sshifi.com.cn/BBs/topoc.asp?bbsid=4&topicid=298
--------------------------------------------------------------------------------
音响音乐与现场音乐的相同与异处 (作者:音乐与茶 时间:06-08-28 23:56 点击数: 17) 大家觉得如何才能将家里的音响系统调教的有如现场音乐会般的效果呢?请DX发表高论
--------------------------------------------------------------------------------
1 第1页,共3条记录
--------------------------------------------------------------------------------
[返回视听论坛] [旧视听论坛内容] [旧视听论坛]
--------------------------------------------------------------------------------